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305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305/2006

  如何能围城十日。
  流民面黄肌瘦,骨瘦如柴。风吹便倒,惊吓必亡。然却极耐饥馑。总以为撑不过今日。三日后仍见苟活。谓半死不活者,便言指流民。
  裹挟流民,日行十余里。如蝗虫过境,沿途可想而知。凡能果腹,一概不留。便有同伴沦为饿殍,亦会割去股肉。“葬身人腹”。
  故少君侯言,流民无泪。只因遭遇,无所不至其极。试想,凡易子而食者,还有何物下不去口。
  再想,得刘备善待,入籍蓟国。享足食丰衣,流民如何能不死心塌地,感激涕零。蓟国君臣同契,上下一心。只因向死而生。
  少君侯食邑,一片白泽,别无寸土。便是死地也。
  护城河前下车,驻足眺望。许攸一时感慨万千。
  少顷,城头有人答话:“城下故人,何不报上名号。”
  传闻男子身受腐刑后,多溜肩,肥臀,嗓音细哑,不生胡须,举止阴柔,貌若女子。何苗虽侥幸存其一,却也差之不远矣。
  心念至此,许攸朗声答曰:“门下故吏许子远,见过大将军。”
  “许攸?”何苗一愣。心念百转,却无所得。
  许攸何以至此?且青天白日,不避耳目,投书入城,指名相见。又何所求?
  转而一想,轻车入城,有何惧哉。
  遂令守卫落下吊桥,放入城中。
  二人谯楼相见,果是许攸当面。
  “尚书令何以至此?”何苗有恃无恐。
  “乃为救甘夫人母子也。”许攸直言相告。
  “如子远所见。古城残破,自保无虞。不出三日,董贼当一败涂地。”
  “叔达以为。三日后,甘夫人又当如何?”许攸一针见血。
  许攸足智多谋,何苗亦不欲呈口舌之快。遂反问道:“子远以为,又当如何?”
  “窃以为,夫人命休矣。”许攸答曰。
  “何以……见得。”何苗强辩。
  “何以,见不得。”许攸反驳。
  将何苗无语。许攸字字锥心:“先帝困龙台上,连下二诏。‘兄终弟及’,‘父死子继’。董卓败亡,董侯当废。麟子阿斗,弟及大位。能助阿斗继大汉帝位者,唯有生父也。叔达以为,依我朝旧例,甘夫人又当如何?”
  “杀母立子。”何苗颤声言道。
  “为今之计。能救甘夫人者,唯阿斗并舅父大将军也。”见机一到,许攸遂密语相告。
  “我与阿斗?”何苗一愣。
  “然也。”许攸轻轻颔首,眼光深不可测:“若绝甘夫人死志,唯有一法。”
  “……愿闻其详。”天人交战,何苗终归难舍心中羁绊。
  “只需如此,如此……”许攸遂面授机宜。
第221章
非人臣也
  邓城官寺,侧院马厩。
  赵忠面露急色,来寻赵云:“禅公子何在?”
  “今日未见。”赵云答曰。
  “可曾见到甘公子(何苗)。”赵忠又问。
  “亦未见。”赵云摇头。
  “这可如何是好。”赵忠心中急切,可想而知。
  “夫人安否?”赵云反问。
  “夫人安好。却独不见二位公子。”赵忠老而弥坚,忽生不祥之感。
  “速去见夫人。”赵云言道。
  “也好。”离开帝都,轻车南下。人生地不熟,赵忠亦束手无策。
  甘夫人听闻,久久不语。
  赵忠伏地请罪,亦不敢多言。
  须臾,华雄奉诏入内:“禀夫人,昨日有门下故吏自称许子远,入城与甘公子相见。”
  “门下故吏许子远。”帘内甘夫人终于开口:“必中离间计也。”
  “请夫人明示。”华雄抱拳求问。
  “许子远,足智多谋。轻车远来,看似奉董卓之命,实则另有图谋。二兄身逢大难,生死看淡。唯一羁绊,便是我母子二人。阿斗麟子天降,当弟及大汉皇位。然循旧例,母必死也。恐我以死明志,故携阿斗远遁。”
  “闻西凉大人,于樊城凿船截江,阻断上下航路。又令游骑散布四野,杀掠流民。水陆皆已断绝,又能逃往何处。”华雄不解。
  “南下。”甘夫一语中的:“横渡汉水,南下荆襄。”
  “莫非去投刘表。”赵忠一时惊疑不定。
  “非也。”甘夫人言道:“老大人可还记胡辅、陈奔否?”
  “胡辅本名窦辅,乃前大将军窦武孤孙。陈奔原名陈逸,乃前太傅陈蕃之子。二人皆随义士,远避江湖,逃过党锢之祸。”赵忠如何能不知晓。
  “二兄亦欲携阿斗,远遁江海,不争大位。如此,于公于私,为人母者,我又如何敢轻言一死。”甘夫人果称神智。
  “如此,当无性命之忧。”赵忠宽慰道。
  “非也。”甘夫人却另有所忌:“若是二兄,自作主张倒也罢了。奈何受许攸蛊惑,中离间毒计。料想,此刻西凉大人,已渡汉水。”
  “许子远,行此等大逆不道。他日,他日……”蓟王二字,赵忠终未能出口。
  “许子远所谋,我亦未能窥破。”何后言道:“速去津渡打探,可有人僦船南渡。”
  “喏。”华雄领命自去。
  又听甘夫人言道:“速备车驾。”
  “夫人意欲何为?”赵忠惊问。
  “阿斗从未离我半步。万一遇险,我亦难独活。”甘夫人言道:“许子远行离间计,便欲引我南下。”
  “既如此,夫人宜当惜身,不可中计。”赵忠苦劝。本以为避入邓城,大功告成。岂料变生肘腋,何苗竟私掠阿斗,裹挟南下。
  “许攸何在?”樊城大营,收许攸手书,董旻随口问道。
  “卑下,实不知也。”斥候如实作答。
  将许攸手书,便示胡轸、杨定、李蒙、王方,凉州四大人。董旻言道:“信是不信?”
  “许攸多谋,不可全信。”胡轸一介武夫,对文士素来轻慢。
  “军令状又做何解?”董旻反问。
  杨定言道:“尚书令与我等约定,三日之期。今尚不满一日,便有书来投。如若不应,恐遭其诟病。若太师问罪,我等危矣。”
  “如此,可遣游骑,南下追击。”胡轸言道。
  “不可。”董旻急忙摇头:“甘夫人身边,白袍小将,有万夫不当之勇。先前对阵,折损百骑。只遣斥候南下,自寻死路也。”
  “白袍小将!”胡轸笔笔血泪,不可计数。
  “一人千骑。”董旻言道:“五千兵马,携三日口粮,南渡追击。如此,即便事不成,我等亦无过。”
  “也好。”携三日口粮,意为“来回三日”。换言之,只行一日追击。而后便引军折返。水衡舰队,航道被断。唯弃船登岸。樊城坚固,非一日之功。如此,足可转圜。
  须知,依许攸之谋。凉州大人,征调往来船只,满载礌石滚木,沉入樊城下游。樊城船只,虽不可顺下,却无碍横渡。且樊城滨水而建,水砦与城池相连。南阳大水,虽受波及,然却足可驻扎。无坚船利炮,铁壁铧嘴。急切间,断难攻下。且来回不过三日,后顾无忧。
  事不宜迟,董旻、胡轸等人,各帅一千秦胡铁骑,渡河追击。余下五千兵马,则固守城池,保三日不落。
  “楚有二津:谓从襄阳渡沔,自南阳界,出方城关是也,通周、郑、晋、卫之道;其东则从汉津渡江夏,出平皋关是也,通陈、蔡、齐、宋之道。”
  又谓:“襄阳,旧楚之北津,从襄阳渡江,经南阳,出方(城)关,是周、郑、晋、卫之道;其东津经江夏,出平泽关,是通陈、蔡、齐、鲁之道。”
  北津,便是北津戍。自南阳界,出方城关,通周、郑、晋、卫之道,先秦称夏路,后世称“荆襄古道”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305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