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321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321/2006

  只因北国四季分明。隆冬时节,滴水成冰。尤其近年来,冬季酷寒。“井中冰厚尺余”。温泉采暖,比石炭锅炉取暖,省时省力。且不烟不焰,最为清洁。
  其水温,炎热倍甚。就近取用,供给整座宫殿,亦绰绰有余。其便利,可想而知。
  时下北国亦丰水。地下水位高涨,远非后世枯水可比。掘井十丈,已堪称深井。深井热泉,翻涌而出。四时长流,经久不息。只需以条石圈建井栏,再铺设保温陶管。行雨污分流,上建甘泉宫。辅以鎏金暖柜,清钢琉璃壁等,诸多采暖设备,便是隆冬时节,亦温润如春。
  蓟国耄耋老者,长寿秘诀。除去不食生鲜,冬暖夏凉,四时进补,亦是主因。
  忆少年时,有流民穷极来投。饱食后忽痛哭流涕,言有兄弟,举家冻毙。时少君侯感同身受。寒来暑往,督造蓟国四百城港。皆水暖水淋水洗齐备。又与漠北各部互通有无,缝制御寒衣物。羊毛、羽绒、皮革、毛毡,应有尽有。冬行在外,雪橇暖炉,还有烈酒驱寒。
  除去东凌、西沃,二处矿山。周遭各地,皆有石炭采运出山。广输蓟国城港。各城大量储备,堆积如山。待珍珠釉浆,大行其道。管道热损,当大大降低。
  蓟王有言在先。若能造出绝热陶管,将作寺自左国令以降,皆升民爵一等。
  此言一出,又惊全国。
  将作寺能工巧匠,于国于家,皆有大利。
  亦无需羡慕墨门匠人。士农工商,各有所长。君不见比六百石俸,年可得千万角钱。学而优则仕,便是所谓“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”。古往今来,莫不如是。
  甘夫人,号神智夫人。传闻与其父甘始,并千秋三师,护送何苗、赵忠等『西园遗孤』,亡命南阳。一路保全麟子,助其北上蓟国。乃麟子义母也。
  蓟王感念其恩义。造甘泉神宫安置。亦是投桃报李。
  至于麟子生母,灵思何太后。早已葬身火海,尸骨无存。
  蓟王乃先帝托孤之臣。料想,必会善待麟子阿斗。
  西宫增城三重殿。
  何苗、赵忠,舟行国境,终觅得风水宝地。这便滔滔不绝,将一路所见所闻,事无巨细,娓娓道来。
  帘后甘夫人,欣然言道:“二兄并老大人皆辛苦。舟行千里蓟国渠,此去必有所得。”
  “夫人所言极是。”赵忠答曰:“蓟国千里稻作,四百城港。聚拢云气繁华,不可估量也。”
  何苗亦叹道:“闻蓟国今季献费,近乎十亿。如此巨富,令人咋舌。”
  “得十亿献费,洛阳董侯,当可残喘续命一年半载,亦未可知。”甘夫人不置可否。
  “至多,莫过如此。”何苗自有见解:“董卓倒行逆施,天人共愤。料想,京中必有忠良,暗中行刺。董卓既去,董侯必废。那时,且看蓟王如何施为。”
  “蓟王当如何施为?”甘夫人随口一问。
  “臣,窃以为。蓟王情长谋远,无心帝位。或扶阿斗登基为帝,亦未可知也。”何苗答曰。
  闻此言,赵忠深看何苗一眼,却并未发声。
  甘夫人又问道:“蓟王嫡长子封,又当如何?”
  “这……”何苗笑言:“臣始料未及也。”
  观其言行,并无半分紧迫。甘夫人亦安心:“二子如何安置,蓟王必有明见。”
  “夫人所言极是。”赵忠下拜:“老奴,亦如此想。”
  何苗又忍不住进言道:“夫人与王上,当早结良缘。完璧归蓟,方为上上之举。”
  毕竟一母同胞。何苗心直口快,自不避嫌。赵忠同甘共苦,亦是心腹。
  帘内甘夫人,此时无声胜有声。
  门下署与辅汉大幕府,一墙之隔。
  许攸受封南閤祭酒,新官上任,意气风发。门下署有东西二曹。幕府有南閤。南閤祭酒“主閤内事”。閤内,便是后世内阁之雏形。
  自门下报馆右丞邯郸淳,迁升瞽宗令。报馆左丞卫觊,迁为右丞。身后左丞之职,遂授予陈琳。兼领王宫行人。馆丞本四百石官。王宫行人,可加官至双食六百石俸。
  陈琳心满意足。
  陈琳擅撰章表书檄,风格雄放,文气贯注,笔力强劲。时与阮禹齐名。后世赞其檄文,“符檄擅声”,“壮有骨鲠”。
  为国秉笔,为国发声。为蓟王喉舌。可谓实至名归。檄文经朝闻日报,广传天下。必振聋发聩,令敌闻之丧胆。舆论战的重要性,蓟王据拥大义,焉能不尽知。
  “子远在否?”二人虽品秩有尊卑。然无外人在场,皆互称表字。以示亲近。
  “孔璋且自升阁来。”许攸自黄閤上言道。
  “閤,门旁户也”,又“宫中之门谓之闱,其小者谓之闺,小闺谓之閤。”
  汉时建筑,门上必有阙。故黄閤,便是黄门也。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身直为闺閤之臣,宁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!”
  意为:身为禁宫中的臣仆(宦官),哪能过隐士一样的生活呢?
  此乃太史公因李陵事,而身受腐刑,自行鞭策之语。闺閤之臣,意同黄门宦官。
  辅汉大幕府设立黄閤,意为近臣也。
  许攸得此厚待,焉能不效死力。
  黄閤居南,故称南閤。亦可知,经由此处,出幕府南门,需经閤、闺、闱,小、中、大,三道门。
  因何笃定是内外,而非左右。
  只因左右小门,称掖门。若远离正门,称角门。
  位于三重门内。足见持重。
  待陈琳升阁来见。许攸正奋笔疾书。
  一日公文,堆满书案。公务繁忙,可想而知。
  陈琳不敢打扰,侧坐静候。直至许攸自行停笔。
  这才慨叹:“子远,得其所用也。”
  许攸笑答:“知我者,孔璋也。”
  言罢又问道:“所为何来?”
  “自逃离京师,董贼虎口。出仕蓟国,得享高俸,心中时有不安。”陈琳言道:“却不知,是福是祸。”
第241章
锥处囊中
  “孔璋即来则安。家中老小宜早做安排。”许攸笑道。
  “家小已自广陵登船。不日当可抵南港。”陈琳答曰。
  “如此,何患之有?”许攸笑道:“蓟国千里稻作,九河贯通,枝津纵横。四百城港,十万精兵。‘北有蓟,莫纵缰’,‘横海纛,速让道’。何况你我皆‘蓟吏’。立家王城,便是灵辉殿上,亦有一席之地。”
  陈琳这才醒悟:“子远言之有理。”
  许攸一语中的:“孔璋之所以顾后瞻前,只因尚未适为蓟人。”
  略作思量,陈琳这便信服:“诚如子远所言。”
  “孔璋饱读诗书,长于文章。平原君曰:‘夫贤士之处世也,譬若锥之处囊中,其末立见。’今为门下报馆丞,为国秉笔,正当大用也。”
  贤良之士,立于世间,譬如锥子放在囊中,锥尖会自行露出。比喻有才之人,不会长久埋没,终能显露头角。用于陈琳,亦称恰当。
  言及四百城港。陈琳面露钦佩:“(蓟)国之繁盛,不亲临不可尽知也。”
  “事戒不虞曰知备。”许攸答曰:“我主行事,未雨绸缪,以备不虞。耕一余三,已称无患。今又南下荒洲,辟三熟美田。耕一何止余三。上计属吏常言,即便国遭大害,十年颗粒无收,单凭海外寄田,亦可丰衣足食。如此戒备,可想而知。”
  “海外荒洲,当真三熟否?”陈琳将信将疑。
  “王母言,中夏地薄。此言,必有所出。”许攸叹道。
  “主公迁十万新野流民,南下象林苑。当为营城圩田。”陈琳又想起一事。
  闻此言,许攸眼中一闪精光,不由叹道:“主公乃不世之仁主也。”
  陈琳一愣:“莫非行,远迁辟祸?”
  见许攸笑而不语。陈琳亦不多问。终归智者千虑,庸人何须自扰。
  于是乎,“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,此戒疏於虑也:宁受人之欺,勿逆人之诈,此警惕于察也,二语并存,精明而浑厚矣。”
  离别时,许攸又赠良言:“孔璋乃赤诚君子。既遇明主,当不讳直言。切莫藏私,切毋顾左右而言他。无惧祸从口出。只需言之有物,而行有恒。则,此生无忧矣。”
  “多谢子远。”陈琳肃容下拜。
  一言蔽之。投其所好,万勿投其所恶。
  论明主的自我修养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321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