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331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331/2006

  蓟王念及乃先帝所置,不忍相弃。遂收归己用,令其护佑王陵。
  身份亦由西园卫,更为函园卫。
  西园八校,遂更名函园八校。蓟王擢升华雄之意,意欲使其统领园中八校尉。奈何华雄自觉无功而返,固辞不就。
  蓟王遂退求其次。擢升助军右校尉冯芳,为上军校尉。自伍孚遇害,上军校尉,一直空置。冯芳乃美人冯嫽之父。蓟王外舅(岳父)是也。身份之贵,与先前不可同日而语。擢升其为八校之首,无有异议。余下诸校,各有变动。
  先帝初置时,西园八校,各有来历。内官宦党、董氏外戚、汉室宗亲、行伍世家,不一而足。后历经变动,待再入函园,先前八校,早已物是人非。
  前西园上军别部司马赵瑾,执掌三千板楯蛮。继任助军右校尉一职。先前,何后以平“板楯蛮反”为名,豪掷亿钱,令赵瑾入巴蜀招募三千“神兵”。既此。
  俸禄遂仍为比二千石。然领蓟国比二千石,与先前可谓云泥之别。八校以降,军俸皆大涨。士气振奋,军心可用。
  万余函园卫,交由华雄领兵训练,不敢有一日之疏。
  得食蓟禄,则为蓟吏。八校尉皆迁居二崤城官堡。未及婚娶,亦可入国邸栖身。余下兵士,皆入军堡大营。衣食住行,尤胜西园。
  “见过诸校尉。”华雄昂然入帐。
  “自家兄弟,都尉无需多礼。”冯芳笑道:“速坐。”
  “谢校尉。”华雄自居末席。
  冯芳居首,余下七校并华雄,分居左右。环视众人,冯芳朗声道:“王上有令。命我等守备函园,为二宫接应。凡有变故,当听函陵令调遣。不可有违。”
  “函陵令代主守王陵。我等听命行事,亦无不可。”助军左校尉赵融言道。
  “既出王命,我等自当奉命。”中军校尉张范亦道。
  话说。蓟王辅政时,前太尉张延三子,大兄张范,二兄张承,三弟张昭,先后出仕辅汉幕府。被举为八关都尉。后董卓专权,借口朝堂无人可用,将三人悉数调回。却弃之不用。三人遂重返函园,助华雄掌理营事。待西园卫齐入军堡,遂被蓟王补八校尉之缺。
  张范位列中军校尉,张承为下军校尉,张昭居典军校尉。三人乃初汉三杰,留侯张良之后。父张延又曾为太尉,掌天下兵马。家学渊源,足堪一用。又同出辅汉幕府,忠心可鉴。
  众人皆看华雄,足见持重。且众皆心知肚明。华雄今虽暂居末席,然稍后自当居首。
  华雄面色不改:“自当奉命行事。”
  “如此,甚好。”冯芳唯恐华雄心生间隙,不尊号令。
  华雄见状,索性直言:“我等皆为主公效命。敕令既出,无有不从。诸位多虑,实无需多此一问。”
  “都尉所言极是。”冯芳慨叹。
第254章
除旧布新
  华雄毕竟武人出身。不通官场陋习。且蓟国吏治清明,亦无陋习可循。
  然冯芳等人,尤其赵融、夏牟等人,宦海沉浮,深谙此道。故有此一问。今日华雄言明,众皆心领神会。所谓入乡随俗。蓟国吏治如此,往后自当收敛,乃至痛改前非。不可将官场习气,带入新主。
  “彗,所以除旧布新也”。
  可谓一语中的。不能与时俱进,如何侍奉新主。更何况,得食高俸,坐享荣华富贵。何必因小失大。损公肥私,中饱私囊,累及性命,延祸全家。
  谓投其所好,勿投其所恶。蓟王明以照奸,光融天下。再暗行苟且,岂非自寻死路。智者不为也。
  用人之道,避短扬长。毕竟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”。
  少时锄地见金,管宁挥锄不顾,同锄者华歆,捡而视之,复掷于地。北海一龙,因此断袖绝交。蓟王微言大义,再续前情。华歆日日三省吾身。再有管宁、邴原二好友,时时督促。终成宿吏。三人一龙,蜚声海内。
  窥一斑而知全豹。吏治之清明,在于“绳之以法”,“施之以德”;上行而下效,蔚然而成风。
  古往今来,臣食君俸。君不与食,唯(向)下取之。
  华雄把话说开。众人心无芥蒂,涣然冰释。
  营吏统计,八校计万五兵马。皆为蓟国制式,楼桑兵甲。只需严加训练,令行禁止。必为精兵。尤其麾下三辅募士、三河骑士、六郡健勇,各三千人。另有三千板楯蛮兵。余下三千亦历经血战,多为豪勇之辈。
  再加华雄麾下,三千本部兵马。并园中豪侠佣兵,函园上下,足有两万强兵。
  比起先前捉襟见肘,唯据墙自守。二万兵马,当可一用。蓟王六百里敕令,亦有此虑。
  函园乃蓟王陵,归属封国。华雄隶属辅汉大幕府。换言之,函园八校与华雄,分属封国并幕府。当相辅相成,且又互不干涉为宜。
  洛阳四郭凋敝。函园十里繁华。
  阳渠虽已结冰,然城内采暖完备,华室微暖如春。洛阳兵祸绵延,血流不止。百姓岂能坐以待毙。纷纷举家迁入。尤其达官显贵,汉室宗亲。九坂悬楼三千户,聚拢三十万众。户均百人。奴婢下妾,歌舞乐伎,可想而知。
  自董卓专权。百官缄口,尸位素餐。按时上朝,按时下朝。坐享官俸,乐得逍遥。更助蓄奴纳妾之风。
  更有无数,钻营之辈。上下打点,欲投蓟王门下,出为蓟吏。
  尤其见冯芳等,西园八校,先行得偿所愿。坐享荣华富贵。求官之风,可想而知。公车列队,奔走函园上下,日夜不息。尤其蓟王外舅,上军校尉冯芳府前,更是车水马龙,嘉宾如云。
  先前,冯芳还颇为意动,待闻华雄肺腑之言,遂知收敛。闭门谢客,一概不见。便有旧时好友投帖,冯芳推辞不过,遂心生一计。
  自行迁居军堡,将官精舍。传语好友,入营相见。
  军堡重地,闲人莫入。即便相约,亦需解剑搜身,只身入内。贿赂自无从夹带。中军大帐,守卫森严。坚兵亮甲,令人胆寒。
  大帐之内,睽睽众目。如何敢轻言求官。于是纷纷铩羽而归。
  蓟王闻此事,亦颇多欣慰。
  南橘北枳,果不其然。
  一言蔽之,趋利避害,人之常情。先前损公肥己,结党营私,只因利大。今日洗心革面,坐享高俸,亦是利大。
  更何况,蓟王乃不世之明主。投其所好,勿投其所恶。亦是趋利避害之举。
  故言吏治,只言群臣,不言其(主)上。一叶障目,何其缪也。
  待家国天下,劣化成家天下。于是后世王朝,家主高高在上,宛若神明。整个统治阶级,纸醉金迷,贪残放滥。斑斑劣迹,不堪入目。却让百姓,恪守礼法道义。不得已,甚至搬出神佛相助。美其名曰,劝人向善,度人危难。实则假仁假义。不过故弄玄虚,为其障目也。
  故蓟王窃以为。凡宗教立国,皆弊大于利。
  十二月初,大朝会。
  腊赐虽未及腊日。然具体名录已出。“八珍八宝,八馐八馔”,季季皆有新品入列。万石国老,九九归原。
  时至今日,一年政务多已归置完毕。
  仓储转运,亦行收尾。百官坐等正腊假期。与君俱贺岁。
  自靖陵并入,蓟王重建宗庙。凡遇祭祀,多赴靖王陵山。今年亦不例外。庙见成妇,秦后得入家门。自当告庙先祖。
  上计使团,亦需出行。
  蓟王位高权重,四朝元老。自不必亲临。
  由上计令陈逸代劳。九亿四千五百万献费,亦无需千里转运。只需携带蓟王敕令,并赀库令劵书,入钱堡交接即可。
  蓟王已先行奏问。董卓代主决断,九亿四千五百万献费,钱钞各半。
  正如百官薪俸,钱谷各半。
  蓟王无有异议。钱堡铜钱,堆积如山。取五亿与之,又何妨。
  毕竟前赐九龙柱华表,许蓟王并土开疆之权。与之相比,十亿铜钱,不过九牛一毛。
  今日朝会,需商定使团人选。
  少府、上计署、幕府、门下署,皆需遣使上洛。
  更何况,天下皆视蓟王为表率。
  断不可有失。
  归根结底。主弱臣强,皆有先例。亦有霍光、梁冀,可辨忠奸。董卓究竟如何,自等盖棺定论。然,今既为汉相,又总理朝政。天下自当顺从。
  即便挟天子以令诸侯。
  卑不谋尊,疏不间亲。君臣有别,不可僭越。
  只需蓟王遣使献费。天下宗王,必效仿之。
  蓟王若不献,则天下大乱。
  蓟王问计群臣。何须儒宗先言。
  左右国相,早有适宜人选。
  依次通禀。见群臣纷纷点头称赞。蓟王亦颇多欣然。
  再问国老,补充一二。使团组建完毕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331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