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34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34/2006

  整个临乡只有邑民数万。别说百万,连十万人都没有。
  人手亦不足够开辟如此之多的良田。再说,一口也吃不成个胖子。这便手书给九江郡的治中刘涣,和庐江郡的陶县令。让他们代为招募淮泗百姓、诸蛮山民,迁往临乡。
  又去信郡中,准备收纳青冀二州的流民。
  青冀二州,灾祸不断。流民颇多。尤其是年前北海地震,黄县海啸。青州百姓流离失所。纷纷北上南下,乘船渡海去辽东避难,也不在少数。到黄巾之乱时,幽州竟有流民百万。足见天灾人祸之惨。
  对于滞留在幽州的青冀流民,刘备向来报之以十二分的警惕。原因很简单。此二州,是太平道的重灾区。若有太平道中人混入流民潜伏邑中,伺机而反,岂非大大不妙。
  正所谓家贼难防。再加上数年前流寇来袭,刘备一直对青冀流民十分警惕。生怕有太平道在自己的邑民中,妖言惑众。如今,之所以不怕。乃是因为,经历过南下平乱的刘备发现,但凡能吃饱穿暖,无人愿去造反。提着脑袋造反,不过是想吃口饱饭。历朝历代都一样。
  楼桑以前地窄。收拢不了多少流民。如今辖地百里,便有足够良田养活他们。
  刘备曾说:许我百里之土,可活百姓二十余万。
  如今看来,已远超此数。
  前景一片大好。事情却要一步一步的完成。
  夹在郦亭沟和督亢沟之间的旱地、水泽,皆被围淤,辟为良田。靠近楼桑的水田,刘备拿出四千亩,分到学坛四位大儒名下。又说,此田亩皆归学坛所有。若有寒门子弟前来就学,邑中又无足够的实习生位,便可每人分田十亩耕种,供其吃穿用度。耕种期间,不收田赋。待学成归乡,出仕地方,便把田亩收回学坛,再酌情分与他人。
  陈寔等大儒听完,竟齐齐起身,向刘备行大礼。
  刘备如何敢受。侧身避过,又急忙上前将诸位大儒扶起。
  能想到寒门学子,恩师甚是欣慰。正如恩师先前所说,豪门、寒门皆是百姓。寒门能出贵子,才是为君之道。楼桑学坛,文风鼎盛。堪称第一的北海一龙三人,都是寒门子弟。
  听说刘备准备给学坛弟子每人十亩良田。公孙瓒和田骅也来求取。
  恩师便问道:你二人家境殷实,何不专心学业?
  不料二人振振有词:我等亦是楼桑学子,为何不能种田?
  恩师点了点头:定要好生耕种,切莫令良田荒芜。
  恩师自然明白两人所想。
  学坛毕竟是学坛。
  与外面的花花世界,大有不同。在这里比的不是家境,而是德操学识。北海一龙能被学子钦佩,正因才华横溢,人品高洁。公孙瓒和田骅纵家财万贯,在学坛的名气远不如北海一龙,便是明证。
  由北海一龙而始,如今种田成了学坛新风尚。两人岂能自甘人后。
  四位大儒手中的四千亩良田,不日便被瓜分一空。想想也是,不过分给了四百学子。学坛学子千人。尚有一多半没分到呢。
  一群儒服长袍的学子,与裤腿高卷的农人一起下田劳作的场景,许只有在楼桑才能得见。
  尤其是还有穿锦袍的富家公子。一亩田的收成,怕是还没有身上的袍子贵呦。
  旁人问起,个高的公子这便龇牙一笑:少君侯备,乃我挚友。北地种田第一,非他莫属!作为他的挚友,我瓒公子,又岂甘于人后?
  有理啊……
  没有分田的同窗好友,皆来帮忙。学坛甚至依稻作时令,休‘农假’。例假(如冬至、夏至),节假、农假、寒暑假,遂成为楼桑学坛固定的假期。
  屉舟运来秧苗,插秧开始。学子们天资聪颖,一学就会。
  给北海一龙帮忙插秧的学子,尤其多。横平竖直,纵横阡陌,连有经验的老农都不禁竖大拇指。
  插完秧,管宁这便请众同窗去酒垆小酌。
  都知他喝酒不要钱。同窗们欢呼雀跃,飞奔回宿舍洗浴更衣,却把正主抛在脑后。
  华歆面露担心:幼安,少君侯只说我等喝酒无需付钱,今带如此之多的同窗前往……
  听他这么一说,邴原也有些担心:是啊,幼安。万一……且凑足酒钱再去。
  管宁点了点头:好。
  邴原见管宁点头,这便松了口气。华歆却一脸痛惜。想着要凑多少,才够付这场酒钱。
  待三人收拾好农具,赶牛车返回。同窗多已先去。
  急忙赶到,早有酒家保在垆前迎接。上了三楼名叫‘松涛’的包房,推门视之。乐伎、舞姬、好妇,一概全有。场中胡姬翩翩起舞,同窗好友尽欢颜。
  酒垆主事上来告知,此宴乃少君侯安排。
  管宁急忙道谢。华歆更是喜不自胜。这便拉两位挚友登堂入室。
  众好友纷纷起身,将三人推上主座。管宁以就学晚推迟不受,却被众人硬推上主座。皆言:今日你做东,自当居首!
  北海一龙大名,如雷贯耳。
  蕃邸胡女亦有耳闻。舞姿极尽风华,却又不流于媚俗。看的众学子纷纷叫好,气氛热烈。
  名士自风流。又岂能行淫曲艳舞,下作之术。
  楼桑、郦城,相距十里。往来颇有不便。刘备见邑中骡马舫车大受欢迎,这便想在两座城邑之间铺设轨路。结果一算,实在无力承担。材料不算,人工亦难。先前为锻造楼桑邑中轨路,将所存矿石钢锭耗费一空。现如今,只能从连接楼桑和郦城的水路想办法。
  如何才能快速往返,掉头转弯又不占据河道,影响往来商船?
  于是,车轮舟的设计图稿,很快被少君侯绘制出来。
  车轮舟,将人力推进的划桨,转化为轮桨。使车轮舟进退自如,提高了舟船的机动性。其首制者是祖冲之。《南齐书·祖冲之传》记祖冲之造千里船“于新亭江试之,日行百余里”。“不因风水,施机自运”。因此船装有足踏桨轮,较之木桨船的速度大大提升,故名车轮舟或叫千里船。
  尤其适合在狭窄水道灵活往来,运送物资人员。
  原理不难。制造亦不难。
第009章
车轮舫舟
  图板交给苏伯一观。
  苏伯细细看过后,轻轻点头:原理都通。只是造起来,或许有些麻烦。
  刘备笑道:这是自然。
  苏伯又道:若是往来运人,船需大些。舫舟可行。
  刘备想了想道:先造一艘小船试航。待定型后再造大船。
  苏伯这便领命而去。
  插完秧,稻作前阶段最重要的工序便告一段落。留下足够老农田间管理。大部分人手皆回归郦城大建。辅以塔吊、水锯等大量工程机械,万余壮劳力,在数千熟练工的带领下,建造飞快。五十人一组,平均三日便可将一栋楼的整体框架建起。砌墙、铺砖、盖瓦,再刷油漆、抹垩浆,装门安窗总共亦不过十日。再加上前期夯土筑基,万名工匠分成二十余组,半月可建重楼两百座。
  当然,前提是材料齐备。所有材料皆运抵工地。且每一栋重楼的梁、柱、榫、卯,皆同尺寸。只需建起一栋楼,便知大小木料的具体安装位置,而后熟能生巧,越发顺手。事半而功倍。时下建筑古朴大气,结构简单。尤其适合搭积木式的量贩建造。
  即便如此,如此神速,亦令人咋舌。
  想想也是。一月不来,再来,郦城已立楼数百!
  实在是太神奇。
  实验用的车轮舟也被苏伯造出。长四丈二尺,阔一丈三尺,外虚边框各一尺,空内安四轮,轮头入水约一尺,舱内有四名舟子(船夫)脚踏驱动,再使一人掌舵,在白湖破浪而行。
  进退自如,灵活异常。惹来万人围观。
  问过方知,此乃车轮舟。
  正所谓路上行车,水上航船。将路上马车之轮,安装在舟船之上。分波踏浪,行舟如飞。少君侯果然天纵奇才。
  天生刘三墩!
  女刺客闻讯又来。刘备便将设计图板重制一份,交给她带走。这其实是一种默契。面对那位亦敌亦友,深藏不露的张教主。刘备报之以十二分的警惕和慎重。羽翼未丰前,尽量不与为敌。刘备亦时常暗自估算。待黄巾起事,自己应自保有余,且还能举精兵,助恩师平乱。
  只是到那时,女刺客又当如何相见。
  同样无帆。
  车轮舟却比桨船或篙船,快数倍。清溪港和郦城港之间的水路,约二十里。车轮舟半个时辰可达。相当快捷。
  这便命船坞打造车轮舫舟。楼高两重,可乘百人。八轮驱动,往来巨马水路,接送两邑民众。船票仿照舫车价格。也分月、季、年票。水路二十里,故而价格也比车票略贵。
  车轮舟既出,螺旋桨亦不难。车轮舟适合内河航行,乃因风小波平。若风大浪急,舫舟上下起伏颠簸,车轮无法持续划水,则驱动无力。因而车轮舟并不适合远海航行。
  清溪到郦亭沟水路,乃巨马水支流。并无湍流险滩。车轮舟往来如飞,正当其用。
  数千户江淮人家,宅院当如何分配?
  不难。探筹抽号。按号码选取宅院。
  少君侯言必行,行必果。淮泗百姓对少君侯深信不疑。
  只需入住,宅院有了人气,便会越发的生动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重楼,亦会发生变化。不出数年,千姿百态,尽显风华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34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