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356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356/2006


第283章
石牛粪金
  许攸所言“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”,典出先秦。
  《蜀侯迎金牛》:蜀侯性贪,秦惠王闻而欲伐之。山涧峻险,兵路不通。乃琢石为牛,多与金,日置牛后,号“牛粪之金”,以遗蜀侯。蜀侯贪之,乃堑山填谷,使五丁力士,以迎石牛。秦人卒师随后而至,灭国亡身,为天下所笑,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。
  遂有“石牛粪金”,喻“贪小失大,因利忘害”。
  此典故,后世始见载于,北齐刘昼之《刘子》。然时下人尽皆知。
  大雅之堂,不便言粪。然与会之人,皆心领神会。
  言下之意,蓟王踞道义之巅,居高临下,无往不利。何必自毁根基,自甘堕落。
  “‘故用国者,义立而王,信立而霸,权谋立而亡。三者,明主之所谨择也,仁人之所务白也。絜(qiè治)国以呼礼义,而无以害之,行一不义,杀一无罪,而得天下,仁者不为也。’”蓟王所诵,正是千古名篇《荀子·王霸》:“故曰:『以国齐义,一日而白』,汤武是也。汤以亳,武王以鄗,皆百里之地也,天下为一,诸侯为臣,通达之属,莫不从服,无它故焉,以义济矣。是所谓『义立而王』也。”
  “主公明见。”群臣下拜。
  汤亳武鄗,皆百里之邑。然仅凭百里之地,却令天下为一,诸侯为臣,通达之属,莫不从服。别无它故,国以义济矣。
  不料卢少保,竟泪目。
  卢少保谆谆教诲,孜孜不倦。少时名言警句,何其多也。譬如“可比光武”。譬如“胸有猛虎”。众所周知,蓟国大儒学,起于《荀子》。蓟王言行合一,恪守义立王道。回忆三墩为学点滴,卢少保足可告慰。
  见卢少保潸然泪下,万石国老位列,皆心有戚戚。何为师?以身证道也。
  蓟国四百城港,今多已破万户。即便大朝会,已抬升至“比千石及以上”方可与会。亦足有四百长吏。此还不算辅汉幕僚。先前使者张种,惊诧于无名之辈,皆有建树。
  实则大谬矣。蓟人只重实才,不重虚名。三食高俸,有德才者居之。名声虽不见洛阳,然国中皆有美名。
  灵辉殿中宿吏,皆身有典故。足可证明。
  “立春伊始,万物萌新。”蓟王居高言道:“今季稻作,不可弛也。”
  “臣等,遵命。”
  午时将至,遂开宫宴。
  钟鸣鼎食,君臣同享。
  稍后,醒锣奏,朝议续。
  先国后家。午后多为内政。诸事不明,长吏上报。右相逐次诵读,先经百官共议。再由蓟王定夺。
  谓举一反三。“一窍通,百窍通”。诸如兴陵园葬。四百城港,自无需再问。葬制亦随之确定。墓穴尺寸,墓碑大小,乃至殉葬明器,皆有定数。陵山顶,乃陵宫之所在。自上而下,开凿石阶,划分墓区。一座陵山,足供数十年所需。待陵山葬满,地宫亦造毕。再启新山,为下一代诸王预备。
  蓟王麒麟天降,应运而生。重重举措,皆因地制宜,推陈出新。绝无蜃楼海市,立意标新。蓟国葬制,乃出脱于王陵葬制。换言之,满山坟冢,皆为诸王守陵。山腹中必兴地宫,待王百年,遂入葬“封丘”。
  境内无荒山。可择荒地,堆土成丘。蓟国营城术,冠绝天下。堆个土丘还有何难。
  更何况,国中大儒,自陈少师,始兴薄葬之风。封丘甚矮,明器甚少。蓟王先前,多有不忍。趁蓟国葬制确立,蓟王遂于王子馆旁,紫渊之畔,划定陵山。乃为嫡长子刘封筹建王陵。
  时人事死如事生。早修陵园,乃是莫大福泽。
  蓟王此举,本为解占地之困。不料却收奇效。试想,满山坟冢,家祭不断。盗墓贼,无立锥之地。如何盗掘王陵。
  后世,甚至有相邻诸王,争夺国中名士鸿儒,为己陪葬。名士大儒,坐地起价:非明主不入。知微见著。蓟王一脉,可想而知。
  终归,身正为范。
  散朝后,百官列队出宫。
  许攸与中丞贾诩等人,谈笑风生。与先前拘谨,判若两人。相约(鸾栖)馆中小酌,各自登车。
  鸾栖馆,便在门下署内。距幕府一墙之隔。凡国中宿吏,皆喜择此聚会。国中名士大儒,则喜王子馆会。车行紫渊王子馆。聆听国老真知灼见。
  蓟国吏治健全,各司其职。便有海内名士慕名而来,阴怀名刺,于席间,呈递手稿诗文,诸国老观后,稍作点评。举入黄金台,四方馆。
  能否“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朝登顶天下闻”。且看腹中可藏经纶。
  《周易·屯》:“象曰:云雷屯,君子以经纶。”便是指此。
  若三五好友小酌,蓟国四百城港,酒垆何其多也。“三人以上无故群饮,罚金四两”。叙旧、听书,皆是因由。何必多此一问。
  蓟王耻于蓄奴。蓟人纷纷仿效。便是西域胡姬,亦入乐籍。可想而知,且乐姬伶人,多栖身各城乐坊。高官长吏府中,无需自养。临事聘请即可。
  换言之,私赠优伶之风,蓟国几乎绝迹。
  或有人言,饱食思淫,人之常情。无妨。蓟国二十等爵,爵民享纳妾之权。一妻一妾,一妻二妾,一妻八妾。何必出外打野。
  至于收继婚。分户不析产之《圩田制》,早已杜绝。一户十余口,并二户六七口。一进一出,其利之大,何必多言。
  熙熙攘攘,利来利往;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。
  北宫合欢殿前,琉璃轩。
  如前所说,殿前堂陛之间,近檐处两边有槛楯,如车之轩,故称。槛楯,又称栏楯。
  谓“百金之子不骑衡”。注曰:“衡,楼殿边栏楯也。”《纂要》云:“宫殿四面栏,纵者云槛,横者云楯。”合称“槛楯”。
  于是乎,檐下并四面槛楯包裹之处,便称为“殿前之轩”。二重殿之轩,再向外延,便是大平座。蓟国宫殿,多已包裹三重夹胶清钢琉璃壁。透光采暖,挡雨遮风,兼顾防护于一身。
  “妾等,拜见夫君。”正是安贵人等,侍寝后妃。
第284章
宜若登天
  “贵人免礼。”蓟王今日早归。话说,何人侍寝,蓟王日理万机,王后六宫之主,何必多此一问。
  安素洛阳之行,功德圆满,得号“貂蝉”。《五美闹东京》评话,正由各城说书人,大肆渲染。广为流传。各城茶馆酒肆,日日客满,一席难求。足见风靡。尤其女子扬名,更助雅兴。
  知安素得获真名,蓟王亦颇多安慰。终归“雁过留声,人过留名”。四大美人,缺一不可。少时刘备曾脱口而出,沉鱼落雁,闭月羞花。时士异疑问:闭月羞花为何人?
  时至今日,闭月二字,终得其主矣。
  事毕,安素等人既归。皆大欢喜。
  王后择安素侍寝,亦多嘉许之意。王后逢休沐,行“上食礼”。与王同宿。故每月初六、十二、十八、二十四、三十。皆为二后侍寝。
  《蓟法》,休沐为月假。一月之假。换言之,皆从初一论。月毕,则重新计数。蓟国大朝,亦恒定于,初一、十一、二十一,三日。
  二后上食礼,便是百官休沐期。
  “夫君何以早归?”安素等人,尚未及入殿。
  “今日无事,故早回。”刘备笑道。
  “如此,请夫君先行。”
  “同入合欢。”刘备一语双关。
  “谨遵夫命。”安素颇知情趣。
  遥见合欢殿前枝灯通明,西宫增城二重殿。二太皇心照不宣,并甘夫人,相约游泳馆。
  一夜无话。
  循惯例。朝会后一日,别无要事,左右国相,皆不入王宫。蓟王与后妃相伴。宫中一切用度,皆为王制。换言之,蓟国千里之内,无出其右。国内风调雨顺。海外风平浪静。四方都护,日益权重。领护四裔并徼外,疏通海陆商道。只需顿逊海渠凿穿,海上丝路贯通。西南商道,无需过度依赖蜀身毒道。
  尤其蓟国九河之地。枝津故渎,水网遍地。效荆南水道,造栈阁悬楼,牵引航船。更加裁弯取直,凿渠越险。历经疏通,九河上下游,今已皆可通航。便是塞外如三郡乌桓、高车王庭,皆可直达。漕运之利,可想而知。
  凡稻作毕。青储饲料,船运北地。省时省力。牧场鲜奶,一日可达。
  人员物资往来,更加便利。
  时至今日。蓟王已无需如少时督造楼桑那般,事必躬亲。四百城港,二十令君。千五百万国人。治大国,如烹小鲜。
  唯一虑及,便是甘夫人如何安置。另有吴房君华妁,需收入家门。昨夜侍寝,安素温香软语,为程氏姐妹求为依归。
  唉。果然“家家有本难念的经”。
  后人诚不欺孤。
  牵一发而动全身。众目昭彰,想入蓟王家门。难比登天。“道则高矣,美矣,宜若登天然,似不可及也。”
  是故“中道而立,能者从之”。
  洗漱更衣,入无极殿用餐。蓟王来时,后妃多已入座。蓟王尚俭,然礼不可废。二后携后宫佳丽,起身相迎。蓟王含笑入座。
  今季新米,尤其香甜。一日之计在于晨。早餐养气,中餐养身,晚餐养颜。俗谓“早餐吃好,中餐吃饱,晚餐吃少”。
  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君有疾,饮药,臣先尝之;亲有疾,饮药,子先尝之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356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