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359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359/2006

  董重伸手虚扶,待众将归位,又问道:“营中兵马几何。”
  “尚有五千西凉铁骑,刀盾、弓弩三千。”樊稠答曰。
  “竟有八千之数。”董重大喜过望。
  羽林中郎将李傕又道:“某亦有二千羽林。”
  “如此,当有一万精兵。”董重言道:“足可自保。”
  “洛阳八关,精兵十万。十倍于我,恐不能敌。”李傕心有顾虑。
  “先固守上林苑。”董重已有定计:“静观时变。”
  “喏!”帐内齐声应诺。
  董重此来,收编旧部乃其一。拥兵自重乃其二。王允与吕布不和传闻,始见宫廷。料想,不日董侯便会遣太医令登门诊治。董重究竟有无疾病,一探便知。
  北军大营。
  吕布翻身下马。卫将军张济,出营相迎。
  京师卫戍,称号众多。有光禄勋下辖虎贲、羽林,执金吾下辖缇骑、持戟,卫尉下辖南宫卫士、北宫卫士、左右都侯、诸宫门司马,并北军中侯监管之北军五校。
  “(旧时)虎贲、羽林、(北军)五营兵,及卫士并合,虽且万人。”皆受卫将军张济统御。其中,五官中郎将张绣,领北军五校。
  “见过吕车骑。”张济携张绣,叔侄先礼。
  “卫将军免礼。”吕布笑问:“所为何事?”
  “请帐内一叙。”
  “请。”
  众人落座。
  张济抱拳相问:“闻陛下专开朝议,论及八关守军。不知王太师,如何施为?”
  “唉。”吕布表情可想而知:“王太师,公私分明,赏罚有信。不欲治西凉将校之罪。却欲以关东将校取而代之。”
  “如此,西凉将校,必心生歹意。”张济亦出身西凉,焉能不知:“‘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’。此乃取祸之道。”
  吕布言道:“太师心意已决。恐难转圜。”
  “不瞒车骑,洛阳风传,某亦有耳闻。便是京师西凉客商,亦相恐动,扰扰不安。可想而知,军心浮动。若为人所乘,恐生大乱。”张济心有所虑。
  “某如何能不知。”吕布叹道:“洛阳八关锁固,山川阻断。先前,董卓为防逆乱,故令关东军士驻西关,关西军士驻东关。如此一来,若出逃返乡,必相互拦住。今谣言四起,凉州兵皆不敢离营半步。恐腹背受敌。关东群雄并关西守军,前后夹攻。悉诛凉州人。”
第288章
欲加之罪
  “悉诛凉州人。”张济彻骨极寒。
  “董卓暴虐无道。二月社时,杀人无数。稍后称霸洛阳,纵容贼兵,奸淫掳掠,穷凶极恶。尤其西凉兵,淫纵嗜杀。为洛阳百姓,切齿深恨。”吕布言道:“故道听途说,讹语相传。遂出‘悉诛凉州人’之言。”
  “敢问车骑,为今之计,该当如何。”张济求问。毕竟同朝为臣。且二人先前同守宫禁,多有往来。故张济亦不见外。
  “为今之计。”吕布略作停顿:“且看太师如何计较。我等听命行事便是。”
  吕布非出西凉。且手握五千秦胡并一千并州铁骑。麾下五健将,成廉、宋宪、侯成、郝萌、曹性,各领一部,驻守万岁坞。凡有事,奔冲入城,近在咫尺。亦如吕布豪言:有我方天戟,破金断石;胯下火龙驹,如履平地。千军万马,视如草芥。驰骋天下,有何惧哉。
  然吕布独有,众皆全无。
  张济心中忧惧,可想而知。
  若就事论事。是非功过,秉笔直书。张济亦全然无惧。奈何朝廷之事,往往党同伐异。若假诛贼凶为名,暗行血洗。诛尽西凉武人。由关东士人,把持朝政。如此一来,“欲加之罪,其无辞乎?”
  张济自出仕以来,屡经兵乱。能屹立不倒,且居高位。正因能审时度势,顺势而为。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”。身为卫将军,焉能坐以待毙。
  恭送吕布出北军大营。张济面沉如水。
  侄张绣进言:“王太师,欲行‘东西制衡’,故‘钝刀割肉’,徐徐图之。奈何西州武人已如惊弓之鸟,稍有不慎,必生兵乱。刀兵再起,洛阳百里之地,断难保全。叔父需早做打算。”
  “另投明主可乎?”张济不置可否。张绣心意,焉能不知。奈何先机已失。且今张济贵为卫将军,若北投蓟国,又当屈居何位。
  “鄙语曰:‘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。’”见张绣无言,张济遂道破心意:“且鄙语亦曰:‘见兔而顾犬,未为晚也。’待大势已定,再投明主不迟。”
  “叔父明见。”张绣毕竟晚辈,不与相争。
  “传令。严守大营,无令不离。”张济亦谨慎。
  “喏。”
  东郭,建阳里,原王允府邸。
  见府前中门大开。仆从进进出出,匠人忙忙碌碌。便有胖大豪商,手持名刺,近前询问:“王太师在否?”
  “足下何人?”遂有苍奴,驻足相问。
  “某乃故人。”豪商举刺笑答。
  “既是故人,焉能不知,太师已迁万岁坞。”苍奴拒而不受。此宅已换新主。
  “闻万岁坞,本是罼圭苑,乃为董卓霸占。”豪商忙问:“王太师岂会与贼同流合污。不惜重名乎?”
  “足下有所不知。”苍奴答曰:“先前,陛下将万岁坞中宅邸,分赐太学博士并诸生。后诸生请命,求太师迁府,早晚耳提面命,指点训词文章。太师推辞不过,遂成一段佳话。此事,洛阳人尽皆知。足下远来,故不知也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豪商忙问:“可是鱼梁台。”
  “正是。”苍奴答曰。
  “多谢。”豪商称谢。
  “不送。”苍奴恭送。
  “王允非沽名之辈,为何如此行事。”豪商略作思量,这便醒悟:“乃为示好关东士族。”太学生,多出关东。王允善待读书人,便有示好关东名门之意。
  心念至此,豪商遂加快脚步,赶往南郭罼圭苑。
  鱼梁台上。
  王允正襟危坐,表情肃然。便是殿中歌舞升平,百僚亦无心观赏。史书言王允:“及在际会,每乏温润之色,杖正持重,不循权宜之计,是以群下不甚附之。”
  不近人情,果不其然。
  不其侯伏完,今为太仆。见一潭死水,鸦雀无声,遂捧杯相敬:“太师,似有心意未决。”
  王允举杯同饮。落杯后答曰:“如君侯所见,八关不稳,军心不安。十万大军,何去何从,尚无定论。迟恐生变。”
  “车骑将军所言,不无道理。”伏完斟酌言道。
  “吕车骑,深知西州武人,故有此言。然我所虑,乃关东群雄,并寿春废帝。”王允实言相告。
  伏完心领神会:“先前,董卓将麾下兵士,分置东西。关东西守,关西东守。故能无事相安。今太师欲取关东将校而代之。恐激关西将校兵变。”
  “故戒急用缓,徐徐图之。”王允言道。
  “如此,恐事得其反。”出言之人,正是少府张俭。
  “张公有何高见。”王允请教。
  “老朽窃以为,宜当速决。八关锁固,分布四野。彼此尚未及勾连。只需携一道诏命,各关即刻土崩瓦解。如车骑将军所言,罪首恶,赦从众。再行犒赏三军。则军心可用。兵乱自解。”
  “不可。”王允答曰:“董贼将亡,军心浮动。若此时入营,恐激兵变。”
  张俭言道:“蝮蛇螫手,壮士解腕。当杀一警百,以全大局。”
  见王允沉思不语。不其侯伏完言道:“八关锁固,易守难攻。万一贼将据险自守,久攻不下。反被关东所轻。”
  闻此言,王允轻轻颔首:“兹事体大,容后再议。”
  不料张俭一声长叹:“太师诛贼,何其雷厉果决。今何以犹豫不决,坐失先机。”
  王允深看张俭一眼,未置一语。稍后,竟起身自去。
  群僚急忙躬身相送。
  待起身,不其侯伏完,急忙离席相劝:“少府慎言。”
  “君侯,何出此言?”张俭佯装不解。
  “少府乃天下党人之首。先前又与董贼颇多往来。太师念及少府重名,故不忍相害。”不其侯伏完,实言相告:“今论国事,毋论私交。何以言太师之功过得失?”言下之意,就事论事,何必感怀。
  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”张俭笑问:“莫非太师除外?”
  “这……”不其侯伏完,顿时无语。然毕竟容人雅量,又劝道:“少府切记,只论国事,毋论其它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359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