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37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373/2006

  此亦可唤做礼法,或称道义。
  《汉纪·高祖纪一》:“夫立典有五志焉:一曰达道义,二曰彰法式,三曰通古今,四曰著功勋,五曰表贤能。”
  五志立典(著书立传),道义为先。
  后世如何,暂且不论。此便是时下,最大的操守,亦是最大的规矩。无可幸免。
  又有天生不凡,知前后五百年者,不服:某可例外乎?
  且先看王莽。而后扪心自问:某,比(王)莽何如?
  双传奇难度下。不先入乡随俗,洞悉天机,因势利导,循序渐进。上来便强点科技树,逆天而行,活不过三集。论《明主的养成》前,先学《穿越众自我修养手册》并《异世求生指南》。
  知微见著。
  蓟王假陪葬王陵,除占地之危。足见一斑。诸如《二十等爵》、《圩田制》、《寄舱劵》、《寄田券》……笔笔皆有所出,刨根皆有来由。
  看似“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”。蓟王皆是在前人种种举措之上,再行革新。实则不然。
  如此,继往开来,传承有序。又有何人见疑?
  言归正传。
  城门校尉赵延,严防死守。不料张济背后一击。门卒非死即伤,门候非逃既降,十二城门先后陷落,被付之一炬。
  张济“病急乱投医”。以为史夫人授意,乃为放上林军入城相助。看似亦如此。实则,乃是向关东群雄,通风报信。
  合肥侯并史侯,暗中结盟,早有默契。欲平分天下。
  郭汜、樊稠,领八千上林军,蜂拥入城。与张济北军五校,合兵一处。
  “如何?”二人异口同声。
  “王允、吕布,固守南宫,急切间,断难攻下。”张济先答。
  “陛下何在?”郭汜又问。
  “陛下亦在宫中。”张济又答。
  “大将军有令,只清君侧。”郭汜亦杀红眼:“若王允、吕布,胁迫天子,如之奈何。”
  张济却不说破:“先破南宫,再言其他。”
  “也好。”眼看天光大亮,郭汜这便言道:“你我各攻一门,(玉堂)殿前合兵。”
  “可。”
  城西上林苑。
  趁郭汜、樊稠倾巢而出,苑中大营空虚之际。曹操引军奇袭,兵不血刃,占据此地。而后内松外紧。逼问通传号令,又命斥候更换营中衣甲,往来游弋,警备周遭。
  “报。”不等清点完辎重粮草,便有斥候来报:“洛阳四门火起,上林军已入城中。”
  “二宫如何。”曹操遂问。
  “北宫今为张济所据,正于李傕等人,攻打南宫。”
  “南宫尚余多少守军。”曹操又问。
  “许有数千之众。”斥候答曰:“城中细作言,先前羽林并虎贲,亦起冲突。皆有死伤。”
  “必是羽林中郎将,李傕兵乱。”曹操言道:“内外夹攻,南宫恐难保全。”
  “明公当速决。”夏侯渊劝道。
  “妙才莫急。”曹操笑道:“主簿早有妙计。只需依计行事,此行必不会空手而归。”
  “喏。”
  见夏侯渊来看,夏侯惇又进言道:“城门大火,烟柱冲霄,百里可见。料想此时,袁绍已破旋门关。轻车半日可达。若被其争先……”
  “元让多虑也。”曹操笑道:“袁绍乃我好友。其人『色厉胆薄,好谋无断,干大事而惜身,见小利而忘命』,实不足为惧。”
  夏侯渊疑道:“既‘见利忘命’,今洛阳内乱,四门大开,正是取利之机也。明公,因何无惧?”
  “小利忘命,大事惜身。”曹操笑道:“今为关东盟主,兹事体大,岂不惜身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二人拜服。
  言及此处,曹操又叹道:“袁绍出身名门。关东豪族,四世三公;门生故吏,遍及天下。乃『据土人雄』也。”
  言罢,忽听二崤城,号角雄浑。
  曹操眼中,精光一闪:“又不出主簿所料也。”
  旌旗蔽日,山门大开。
  军门都尉华雄,领王骑五百为先锋。
  稍后八校各领精锐,鱼贯下山。入城驰援。
  沿途乱军,不敢与敌。望风逃窜。
  华雄一马当先,攻入万岁坞。先救王允家小,命人护送上山。又拨马入城,解南宫之危。
  便在此时,猛虎孙坚,领麾下千骑,亦由东向西,奔冲入城。
  张济等人,眼看败局已定。
  不料前方将士高呼:“宫门已破!”
  “妙极!”果然天无绝人之路。张济一声令下:“诛王吕,清君侧!”
  “诛王吕,清君侧!”
  五校并上林军,蜂拥入宫。
  “不杀西凉人!”羽林中郎将李傕,亦奋起反击。
第005章
奉身以死
  见西凉兵马,蜂拥而入。
  守备玉堂之秦胡兵,心中惊疑,可想而知。
  “不杀西凉人!”李傕趁机脱困。
  后退无路,唯有向死而生。洛阳九五雄城。南北长而东西短。若等天光大亮,无处遁形。函园雄兵并关东联军,东西夹攻。败局定矣。
  张济、李傕、樊稠、杨定,西凉四将,命悬一线。心中急迫,皆化成一腔杀气。势如疯虎,冲杀在前。
  麾下西凉兵,亦激血勇。浑身浴血,攻势如潮。
  王允、吕布伴驾左右,未敢轻动。玉堂宫门先破,秦胡兵并西林众,水泄不通。各据殿前石阶,寸步不让。刀枪并举,血肉迸溅。
  金戈四起,惨叫不断。
  殿中胆小如黄门,早已心惊胆战。董侯亦面色无血。
  “陛下,陛下!”便在此时,忽听殿前叫喊。
  董侯似曾耳闻,却又不知究竟何人。
  “且看何人叫嚣。”王允徐徐睁眼。
  “喏。”殿中虎贲,奉命而出。
  须臾回报:“禀陛下,乃长信少府,殿前求见。”
  “莫非是舅父。”董侯一喜:“速入殿相见。”
  “喏。”
  “臣,王斌,叩见陛下。”果是王斌。王斌乃王美人兄长。论亲疏,董侯当可信任。
  “少府,所为何来?”毕竟为人主,不可徇私。
  “禀陛下,臣此来,乃为救社稷,存国祚。”王斌答曰。
  “当何所为?”董侯忙问。
  “请陛下移驾云台。”王斌答曰。
  “不可。”不其侯伏完,急忙劝谏:“陛下万金之躯,不可轻动。若为流矢所害,追悔莫及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37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