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386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386/2006

  待凝聚民意,淬炼国风。上邦风貌,约定俗成。于是“与善人居,如入兰芷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”。再有“南橘北枳”。投,王之所好,民心所向。清明吏治,蔚然成风。
  此,才是『一金知人心』之真谛。
  甄城,卫将军兼领兖州牧,曹操府。
  “阙宣授首,泰山皆平。”得讨寇校尉乐进捷报,曹操大喜:“待大军归还,足可自保。”
  “既如此,明公宜将大人(老父),早日接回。料想,陶使君,断不会阻拦。”陈宫进言。
  “公台所言,与我相合。”曹操笑道:“霸王曾言‘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锦夜行’。今为州牧,位列公卿。老父岂能客居别处。”
  群僚抚掌而笑。皆心有戚戚。
  九江,寿春。
  “(淮水)又东北,至九江寿春县西,沘水、泄水合北注之。又东,颍水从西北来流注之”。“淮水又东,右合沘口。又东迳中阳亭北,为中阳渡,水流浅碛,可以厉也。淮水又东流与颍口会。东南迳仓陵北,又东北流迳寿春县故城西,县即楚考烈王自陈徙此”。
  “秦始皇立九江郡,治此。兼得庐江、豫章之地,故以九江名郡。汉高帝四年为淮南国,孝武元狩六年复为九江焉”。
  孙破虏引军还,入宫觐见。
  “臣,孙坚,叩见陛下。”
  “孙破虏免礼。赐座。”此时合肥侯尚不知传国玉玺之事。
  “谢陛下。”
  “左右车骑,屯兵成皋,以观时局。孙破虏何以早归。”合肥侯和颜相问。
  “臣奉命攻荆州,故而早回。”孙坚答曰。
  “何不顺下江左。”合肥侯必有此问。
  孙坚遂将前因后果,娓娓道来。
  “原来如此。”合肥侯这便醒悟,跟着话锋一转:“曹轻车之事,孙破虏以为如何?”
  “曹孟德出身黄门,素不与我等同心。”孙坚早有准备。
  见孙坚表情,不似作假。合肥侯稍得心安:“董侯乃贼臣所立。论正朔,尚不及弘农王。如何与朕相比。”
  “陛下明见。”孙坚顺其言。
第021章
赤心如故
  “幼主必出佞臣。”合肥侯语透深意:“曹孟德欺董侯年幼,欲效董贼故事。不臣之心,昭然若揭。”
  “陛下所言极是。”孙坚言道:“然王允、吕布,从旁掣肘。臣窃以为,曹孟德,恐难如愿。”
  “闻曹轻车,欲挟‘奉天子’之威,破州中豪强坞堡。孙破虏以为如何。”合肥侯又问。
  “兖州民情,远非蓟国可比。曹孟德此举,乃自取其祸。稍有不慎,身死族灭。”孙坚实言相答。
  多次试探,见孙坚赤诚如故。合肥侯终是心安。好言宽慰,放其归去。
  “退下。”目视猛虎远去,合肥侯金口玉言。
  “喏!”刀斧手,四散而出。
  正值用人之际。合肥侯岂能自断一臂。正如二袁所言,孙坚平难豪雄,绝非乱世枭雄曹孟德可比。
  见孙坚安然出宫,长子孙策携诸校,急忙相迎。
  孙坚前为豫州牧,又迁扬州牧。看似一州之主,实则为政日短,并无根基。无治政良臣,亦是主因。故粮草辎重,皆需从寿春转运。换言之,此时此刻,断不可与关东群雄撕破脸皮。
  “阿父。”
  “无妨。”孙坚眼神示意:“先登船。”
  “喏。”
  飞云号,爵室。三面夹胶清钢琉璃落地窗前。父子二人,并肩而立。
  俯瞰寿春城港。
  孙策问道:“儿有一事不明,阿父教我。”
  “我儿为何事所惑。”孙坚笑问。
  “曹兖州,何以与我等决裂。”孙策年幼,且一言一行,多随其父。背盟弃友,不忠不义。何以为人,如何立世。
  “孟德,心怀天下,不拘小节。”孙坚言道:“本初并公路,乃出汝南名门。心中所向,亦是名门豪强。然蓟王素贵黎庶。少时夷黄穰三族,天下震动。孟德深敬之。故事事皆与玄德比同。为除兖州豪强垄断,救万民于水火,不惜先与群雄决裂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孙策这便醒悟。
  “垄断”一词,始见《孟子·公孙丑》:“必求垄断而登之,以左右望而罔市利。”
  见阿父似有未尽之言。孙策刨根问底:“敢问阿父,我辈又当何为。”
  “譬如孟德。”长子当面,孙坚遂道破心意。言下之意,先与群雄,虚与委蛇。待攻下荆州,得一方立足之地。再与群雄决裂,铲除豪强坞堡不迟。
  “其后,又当如何。”孙策再问。
  “从容自保,静待时变。”孙坚扬眉一笑。
  孙策默记于心。
  汉中,上庸县。
  据《尚书·牧誓》载,周武王会巴师八国伐纣,战于牧野。庸国善战,盛极一时,位八国之首。春秋时“唯庸人善战,秦楚不敌也”。庄王三年(前611年)八月,楚伐庸,楚人、秦人、巴人灭庸,庸地入楚,置上庸县。
  上庸扼汉水航道。西接汉中,东连襄樊。合肥侯并张济等人,引兵至此。囤于堵水岸上高坂。
  堵水旁“有白马山,山石似马,望之逼真。侧水谓之白马塞”。“(堵水)而北径堵阳县南,北流注于汉(水),谓之‘堵口’”。
  堵水今乃汉水枝津。于“堵口”注入汉水。
  “此处,本庸国地。汉夷杂处,不服王化。为长久计,不可滥杀。”史侯转而言道:“上庸守将,何人?”
  便有细作上报:“申氏兄弟,兄名耽,弟名仪。初在西平、上庸间聚众数千家,后与张鲁通。”
  “可是本地豪强。”史侯又问。
  “正是。”细作答曰。
  “张鲁借五斗米道,窃据汉中。所谓‘名不正,言不顺’。速遣使劝降。”史侯成竹在胸。
  “喏。”张济奉命行事。
  稍后,使者无功而返。
  “申氏兄弟,何所言。”史侯强压怒气。
  使者恭声答曰:“言,诸事令出师君。位卑不敢决断。”
  “何为师君。”史侯又问。
  “鲁据汉中,以鬼道教民,自号‘师君’。”使者又答。
  “无怪巴蜀阻断。汉中竟为鬼道也。”史侯叹道。史侯自幼耳濡目染,对仙门之事,知之甚祥。更知神鬼之术,蛊惑人心之剧,天下难出其右。
  更加巴蜀之地,本就笃信巫术。张道陵又曾亲来传教,广有信众。换言之,此时汉中,神权已悄然置于皇权之上。
  即便史侯,自称大汉天子。申氏兄弟,亦固守不降。
  “绕城可乎?”史侯忽问。
  “若不攻下此城,孤军深入,恐断后路。”张济摇头。
  “强攻可乎?”史侯再问。
  “上庸城三面阻水,申氏兄弟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。”张济斟酌言道:“强攻不易。”
  “攻之不易,弃之必危。进退无据,如之奈何。”史侯苦无对策。
  便在此时,忽听帐外人言:“区区五斗米,何足为虑。”
  史侯闻之大喜:“阿母!”
  便有一胖大妇人,掀帘而入。必是史夫人无疑。
  “阿母此来,必有妙计。”史侯软语求教。
  “陛下莫非忘了,亦是仙门中人。”史夫人笑道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386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