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385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385/2006

  熙熙攘攘,利来利往;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。
  “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”
  待海外三熟美田,年年丰产。大汉再无缺粮之困。
  论种田。蓟王舍孤其谁。
  蓟国快船,日夜三千里。出泉州,南下不其。再逆入淮泗,直达下邳。
  闻蓟王先问旧交,陶谦一时感慨良多。
  陈年往事,涌上心头。昔日少君侯,已为大国主。又谓三岁见老。有此前缘,陶谦焉能见疑。遂命麋竺,请蓟王发兵。遣水衡都尉,相助灭贼。而后再造舰队不迟。
  一来二回。数日已过。郑泰,孙乾,极尽地主之谊。与麋竺,遂成好友。三人意气相投,颇多相契。
  稍后,蓟王传命水衡都尉,顺下淮泗,驰援徐州。
  麋竺闻讯,虽有不舍,亦不得不辞行。
  来而不往非礼也。蓟王命郑泰随行,携重礼拜会陶谦。
  有来有往。二家通好,水到渠成。
  陶谦素来好客。亦大摆筵席,接风洗尘。郑泰大名,人尽皆知。挥金僚朋,门下郑公。千里留白书,可辟二千公。
  徐州名流,争相来见。
  馆舍门前,车水马龙。
  上邦人物,如何不被,争相追捧。
  待水衡都尉,率舰队抵达。郑泰代为引荐,亦不失礼节。
  先前,曹操奉二袁之意,客军徐州,欲行反客为主。今急于平定泰山贼乱,回防兖州。故三军效命,所向披靡。泰山华、费、任城三县,先后收复。
  下邳贼酋阙宣等,困守山寨。垂死相挣。
  泰山之险,可想而知。强攻必伤亡惨重。
  便在此时,有泰山督邮高堂隆,入营自荐,欲孤身一人,往山中说之。
  高堂隆,字升平。泰山平阳县人,少年时为诸生,初任泰山督邮。
  “阙宣自称天子,大逆之罪,便是自缚马下,亦不可免死。”水衡都尉周晖言道:“说之何用?”
  “首恶必死,从众可免。”高堂隆答曰:“此去便未尽全功,亦足可动摇军心。那时,都尉挥师仰攻,亦少有死伤。”
  “不妨一试。”郑泰进言道。
  水衡都尉,乃幕府直辖。隶属中丞贾诩,秩真二千石。门下督郑泰,为蓟王私臣。此时谏言,亦不可置之不理。
  “所需何物?”周晖言道。
  “别无所求,只求郑公留白敕令即可。”高堂隆答曰。
  “原来如此。”周晖这便醒悟:“督邮此去,必然功成。”
  高堂隆答曰:“夺郑公之功,卑下惭愧。”
  郑泰洒脱一笑:“若不费一兵一卒,除阙宣之乱。某必举督邮于主公当面。”
  “谢郑公成全。”事不宜迟,高堂隆遂携一道留白敕令,孤身上山。
  目视其出帐,周晖笑道:“此人颇有胆略。或可为主公一用。”
  “我观此人,甚有古风。若此去功成,假以时日。为国之名臣,亦未可知也。”郑泰颇能识人。
  “哦?”周晖笑道:“郑公慧眼识英,必有所中。”
第020章
言称必效
  果不其然。
  自高堂隆孤身上山。当夜便有小股泰山贼,出奔投诚。三日之内,大小渠帅,一哄而散。数万贼众,唯剩阙宣并心腹数百人。
  不等联军来攻。见事不可为,阙宣挥剑自刎。心腹私割首级,不及出寨,便你争我夺,刀兵相向。数百人竟同归于尽。最后得其首级者,亦重伤不治,血流而亡。
  只剩高堂隆一人,自开山门,提贼首级,从容下山。
  谈笑间,贼酋授首。高堂隆毫发无伤,当真国士。
  入中军大帐。
  郑泰笑问:“王命何在?”
  “王命在此。”高堂隆取留白敕令:“完物奉还。”
  郑泰接过,自袖中取刀笔,一蹴而就:“完归旧主。”
  高堂隆肃容下拜,双手奉命。有此敕令,无需再入四方馆。已为蓟官。
  “(敕)令归(王)命还”,遂成典故。意为,有功必赏,言称必效。
  数万泰山宿贼,若行强攻,必有死伤。兵不血刃,灭反贼阙宣。高堂隆虽借蓟王威信,假郑泰盛名,然有此壮举,亦足可称道。
  数万贼众,见到郑泰当面,纳头便拜,各自心安。
  雁过留声,人过留名。郑泰,少有才略,好交豪侠。家富于财,有田四百顷,而食常不足。因而名闻山东。后携家小部曲,举族投靠蓟王。蓟王亲出相迎,引为近臣。授代主徵辟之权。
  蓟王与郑泰,主臣二人,相惜相契。充满了大汉所独有的痞气豪爽。后世无法体会,亦无从复刻。唯大汉独有。盛唐犹存。
  蓟王可比光武,然更具高祖之风。
  汉时豪杰,诸多名节,先不论。单“淫不破义”,后世谓好友者,有几人能做到。世风日下,物欲横流。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。是故『孟德可爱』,『刘备有毒』。
  名声便是担保。泰山贼见郑泰,遂以性命相托。便是此因。
  稍后,郑泰辞行。陶谦不仅携众十里相送。更将长子商,次子应,一同托付蓟王。
  此乃侍子也。
  郑泰受此重托,焉能不尽力而为。
  这便依依惜别。
  闻郑泰、高堂隆之事,关东群雄,各自嗟叹。
  先前,合二州之力,断难清剿之泰山“剧贼”。竟不战自溃,望风而降。细致恐极。若有一日,与蓟王对垒。军心可用乎。
  游麟号重回南港。
  水衡都尉周晖,方知大汉一藩,上邦盛貌。
  船舶列队,次第登岸。数万泰山贼并家小,被送去各处流民大营。蓟国官吏,早已轻车熟路。便是先前暂居舱室,亦通风消毒,骄阳曝晒。断不会使,病疫留存。
  迁入蓟国。乃天下黎庶,梦寐以求。
  或有人言。既如此,为何滞留。一言蔽之,坞堡遍地,阡陌连横。官官相护,豪强围堵。升斗小民,寸步难行,如何相争。于是山中无老虎,猴子称大王。
  蓟王虎威,猢狲四散。
  水衡都尉,奉王命,游麟至此。谁敢言半个不字。那些百般刁难,官逼民反,皆随风而散。和风扑面,一片欣欣然。
  生怕,王命之下,坞堡皆破,身家不保。
  郑泰手书敕令,授予高堂隆,千石之俸。
  知其博学多闻,善占天象,蓟王遂拜为长安门学,博士祭酒。
  郑泰代王徵辟,先前多有耳闻。不料今日成真。百官心中慨叹,皆窥门下侧席。
  郑泰面色如常,正襟危坐。
  君臣相知,必成佳话。所谓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。先前门下五吏,不过六百石官。因门下祭酒司马徽,拜为万石国老,而水涨船高。今门下五吏皆高居二千石。饶是如此,大小朝会,亦谦居侧席。忠心俸主,可见一斑。
  少时蓟王,一金知人心。
  好友耿雍,顿足言贵。
  然蓟王却,笑称便宜。
  稍后得证,人心尚古。耿雍慨叹:刘备善识人,我不及也。
  请注意。耿雍并非慨叹,世道人心;而称,蓟王识人。言下之意,世道还是这个世道,人心亦是此等人心。唯我蓟王,可辨世道人心。择尽忠良,聚拢英杰。主臣一心,上下勠力,遂成今日上邦气象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385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