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395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395/2006

  阴瑜,乃出新野阴氏。数年前,有海内大儒,为其说媒,欲聘荀采为妻。却被慈明无双婉拒。稍后荀采出仕蓟国,拜中书仆射。世人方知,名花有主。南阳水退,盗贼猖獗。阴瑜遂返新野,看护祖祠至今。
  孙坚遂以时局相问:“汉室倾颓,四海不臣。奉陛下圣命,攻伐荆州。刘表数败,据城固守。为今之计,该当何如?”
  阴瑜答曰:“荆州七郡,虽富庶,却分割南北。南阳已成死地,汉水之北,十年无生机。故为群雄所弃。荆南又多蛮夷。为南蛮都尉所辖,受命于辅汉大将军。故将军与刘景升所争,不过江汉之间也。”
  “此乃荆州心腹之地。如蒯越所言,南据江陵,北守襄阳,荆州七郡,可传檄而定。”
  “将军所言极是。”阴瑜言道:“二城坚固,恐非易事。”
  孙坚笑道:“公子尚不知,江陵已为我儿所夺。”
  “竟有此事。”阴瑜面露惊讶:“如此,只需攻下襄阳,将军当立不败之地也。”
  “如公子所言,襄阳雄城,强攻不易。可有妙计,不战而胜。”孙坚求问。
  阴瑜答曰:“荆州豪族,莫过蒯、蔡、马、黄、庞、习。今皆举族迁入襄阳。若有一族,为将军所用。夜开城门,不战而胜矣。”
  “哦?”孙坚大喜:“敢问公子,何人可为我一用。”
  “闻蔡瑁不战而降。当可为将军所用。”
  孙坚猛然醒悟。《襄阳记》有载:“汉末,诸蔡最盛。蔡讽,姊适太尉张温;长女为黄承彦妻,小女为刘景升后妇,瑁之姊也(此时刘表尚未续娶)。”
  “蔡瑁新降,焉肯为我所用。”孙坚心有疑虑。
  阴瑜言道:“将军若能不计前嫌,许以重利,蔡瑁必甘为将军所驱。”
  孙坚索性直言:“公子可愿助我说之?”
  “敢不从命。”阴瑜再拜。
  事不宜迟。孙坚遂遣人入汉南大营。邀蔡瑁、张允,入樊城赴宴。
  二人虽心惊肉跳,生怕有去无还。却也不敢不从。这便双双北渡,单骑入樊城。
  待见出城相迎之白衣公子,竟是南阳阴瑜。
  二人这才稍得安心。同为世家子弟,自当守望相助。同声同气。
  “敢问公子,此鸿门宴乎?”蔡瑁低声求问。
  “非为二位项上人头。”阴瑜笑答:“孙将军另有所求。”
第032章
一线生机
  闻此言,蔡瑁、张允这便心安。
  蔡瑁又问:“不知孙将军,何所求?”
  “一去便知。”阴瑜笑道。
  阴瑜既不愿说,二人亦不敢多问。抖擞精神,入城赴宴。切莫被江东健儿小觑。
  樊城内,脚手架林立。先前降兵,城中百姓,南阳流民,幸赖孙坚开仓赈济,得以饱食续命。正拆除坍塌楼宇,修补城池。足见孙坚久据之心。
  谓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。孙坚素仰慕蓟王。言行举止,皆潜移默化,与蓟王比同。善待黎庶,更如出一辙。何况,孙坚亦是庶门出身。
  前汉时,樊国旧都,今汉樊县治,便是孙坚大营。
  文帝元年(前179年),蔡兼封樊侯,食千二百户,立樊国。传位四世,元鼎四年,樊侯蔡辟方,因罪除爵,废国为县。
  历经风雨,屹立不倒。先前南阳大水,樊邓二城,亦遭水淹。所幸有汉水等,诸水分流,未受没顶之灾。奈何城外良田尽毁,两地民众亦背井离乡,举家流离。约数万众,汇同新野等地流民,共计十万余,南迁蓟王象林苑。自蓟王于金兰湾,立象林港。引横海先锋舰队常驻。
  象林苑一日千里。尤其兰沧水入海口三角洲,足辟三熟美田,二千万亩。蓟王取名兰沧苑。乃象林三十六(小)苑中,最佳农苑。
  十万流民,多迁居此苑。除南阳流民外。辅汉大都护府所辖,三韩半岛、倭国列岛、江表十港、乃至海外番邦。皆有向化岛夷,不断被运抵象林苑中。依据所长,分门别类,妥善安置。年初水衡都尉上报,象林三十六苑,计有苑民二十万众,二万五千余户。
  苑中民事繁杂。水衡都尉周晖上疏,求仿上林令,置象林令。
  上林令,官名。前汉置,秩六百石。初隶少府,武帝元鼎二年(前115年)后,改归水衡都尉。掌上林苑中禽兽宫馆之事,有八丞二十尉。今汉改置上林苑令,亦或省称上林令。
  先前,蓟王萧规曹随。效仿前汉,亦在象林苑中,分门别类,置诸多属吏。职能大同小异。唯将前缀官名“上林”改“象林”。象林诏狱、象林水司空、象林农官、象林寺工,象林三官,诸如此类。
  唯象林令一职,未曾觅得合适之选。
  恰逢水衡都尉归国述职。大朝会时,“未坐先仕”楼桑令,南阳何伯求,举同郡张仲景,出为象林令。
  张仲景,南阳涅阳人,名机,仲景乃其字也。少举孝廉,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。时人言,识用精微过其师。
  张仲景,总角(少时)造(访)(何)颙,颙谓曰:“君用思精而韵不高(不是做官的料),后将为良医。”
  竟是张仲景。
  蓟王如雷贯耳。忙问张仲景今何在?
  何伯求答曰,为避黄巾之乱,张仲景隐居岭南,专心医术,撰写医书。
  莫非是旷世巨作《伤寒杂病论》。
  蓟王不敢怠慢。遂命门下属吏,泛舟岭南,徵辟张仲景。
  言归正传。
  见江东四校皆在,蔡瑁、张允这便心安。
  如前所言,飞云号水中坞堡。吃穿用度,一应俱全。便是船上庖人,亦精通厨艺。唤来庖制军宴,还不手到擒来。
  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。
  见二人放下心防,醺醺欲醉。
  孙坚这便落杯相问:“某自奉命讨逆,连战连捷。今江陵亦为我儿所夺。襄阳腹背受敌,断难保全。唯一所虑。刀兵四起,血流漂橹。恐殃及城中百姓。不知二位,可有良策。”
  闻江陵被夺。蔡瑁、张允二人表情,可想而知。
  正如孙坚所言。襄阳、江陵二城,上扼汉水,下守长江。乃荆州心腹重镇。江陵失守,襄阳难保。
  虑及紧要处。二人冷汗淋漓,酒醒大半。
  蔡瑁抱拳道:“我等武人,素无机变。还望将军明示。”
  不等孙坚开口。客席作陪之阴瑜,这便言道:“(蔡)都尉乃出名门。若能劝城中家小,夜开城门,则立首功矣。”
  “哦……”蔡瑁幡然醒悟。一时天人交战。
  见其无语,孙坚索性明言:“若得都尉相助,待事成,共分荆州。”
  “这……”荆州半壁,其利之大,可想而知。
  口说无凭。孙坚指天为誓:“如能兵不血刃,夺取襄阳。待定七郡,愿与蔡氏共治之。”
  “得将军如此器重,卑下敢不效死。”闻“与蔡共治”,蔡瑁热血冲冠,跪地应诺。
  张允亦下拜。
  孙坚大喜,离席搀扶:“得都尉相助,何愁大事不成。”
  三人把臂大笑,芥蒂尽消。无论结局如何。孙坚既有所求,二人项上人头,暂可保全矣。至于后事如何,先保住性命再说。
  事不宜迟。蔡瑁这便面授机宜,遣心腹家将,潜入城中。
  两套说辞。
  其一,刘表当面,诈言乃乘守卫不备,只身脱逃。言蔡瑁、张允被乱军挟持,不得已而降敌。望明公体恤。愿为内应,相约举事。
  其二,密报家中宗长,待窥得良机,夜开城门,放江东健儿入城,与孙坚共分荆州。
  名门行事,首鼠两端,果不其然。
  数日整备,安抚降众,补足士气。
  孙坚亲提大军,横渡汉水。讨伐襄阳。
  “将军且慢。”临行前,阴瑜捧盔上前:“在下闻:千金之子坐不垂堂,百金之子不骑衡,圣主不乘危而徼幸。将军上阵杀敌,如有马惊流失,不幸命中,悔不及也。”
  孙坚探手头上赤帻,这便笑道:“公子好意,某心领之。自举兵以来,亲冒锋矢,负土填壕,历经百战,皆无碍。故以此帻为吉兆也。”
  阴瑜,赤诚君子,素重英雄,故力劝道:“孟子曰:‘莫非命也,顺受其正,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。’将军一人安危,干系荆州全局。请戴盔。”
  “也罢。”孙坚豪爽一笑,这便随手接过,覆于赤帻外。
  “愿将军,一战得胜。”阴瑜长揖相送。
  “承公子吉言!”孙坚跃马扬鞭,兵进襄阳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395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