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411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411/2006

  人以群分,物以类聚。
  英雄同契,相投义气。
  少时,蓟王一金知人心。而后与挚友亲朋,仁人志士,共襄盛举。少复祖爵,增封为县,并土为国,成大汉一藩。
  自上而下,民风淬炼,凝聚国风。泱泱大风,遍吹国中,遂成一方沃壤。再有英才来投。耳濡目染,感同身受,洗心革面,换骨脱胎。
  自然而然。“南橘北枳”之势成。
  如许子远所言,鱼与熊掌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一言蔽之,趋利避害,取舍之道。
  故儒宗言,毋以私术品头论足,而是绳之以公道。
  又谓公道自在人心。
  许攸为人如何,见仁见智。然自拜南閣祭酒,秉公职守,一心奉主,未见有失。以公道论,许攸堪称国之栋梁,王之肱股。
  蓟王言,私欲无损公义。
  多年前,蔡少师说羊续悬鱼。更少时,蓟王续北海一龙之义。一脉相承也。
  终归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”。
  于蓟王而言。如何扬长避短,最大得利,亦是用人之道。
  学坛五重,宝玦大藏书阁。
  阁中藏书,乃出蔡少师毕生珍藏。自蓟国琉璃术大成。宝玦阁中藏书,皆封存在清钢琉璃壁中。“隔壁观书”,遂成太学生,日常典故。凡藏书,皆已刊印成册。凭学证借阅。
  蓟吏必修之《蓟法》。乃出春秋决狱。
  太学兼王子馆,双博士祭酒服虔所撰:《春秋左氏传解谊》三十一卷、《春秋左氏膏肓释疴》十卷、《春秋汉议驳》二卷、《春秋左氏音》一卷、《春秋成长说》九卷、《春秋塞难》九卷。乃研读《蓟法》之工具宝典。
  多次刊印成册,风靡大河上下,蓟国内外。单版税一项,便得券钞千万。
  话说,版税多寡,先前无有定论。蓟王勘定为百取五。蓟国各类丛书,作价百钱至千钱,甚至万钱不等。因造纸术并印刷术,皆大成。更加蓟人习文学武,蔚然成风。印字坊、书肆,大兴于市。后儒宗携国中大儒联名上疏,求定版税百取一。与关税同。
  蓟王问计群臣,皆无异议。遂定百取一的版税上限。原作者与书录者,各得一半。如《春秋左氏传解谊》,原作者乃服虔,书录者乃钟繇。百取一的版税,二人平分。此乃雕版印刷。稍后,烧成活字,初印仍平分。二印服虔千取六,钟繇千取四。三印服虔千取七,钟繇千取三。以此类推。直至服虔千取十。
  只因钟繇乃书法大家。
  若无需名家范版,则版税悉归原作者所得。事实证明,名家书录,销量大增。
  书本之用,毋庸置疑。
  无论一家之言,还是百家公论。只需遍传内外,海内拜读。书中之言,必有人信,有人疑,有人半信半疑。亦有人嗤之以鼻,如临大敌。
  蓟王,先笼络信众,再向化疑众,放逐顽众,最后灭尽敌众。而后,四海皆准,世界大同。便是所谓:『天地一;大同异』。
  一金知人心。
  授人以金,授人以书。本无不同。目的也简单:明辨是非。是,则与子同袍。非,则与子割袍。
  “岂曰无衣?”
  太学袍,出自儒服。太学生日常坐卧起居,如“林宗巾”、“陈蕃榻”等,皆有典出。底蕴深厚。
  孙策初来乍到。虽美姿颜,好笑语,却不敢恣意。正襟危坐,不苟言笑。毕竟行伍出身。与经学世家子弟相比,五学根基,相差甚远。若平常入学,先易后难,循序渐进亦无妨。奈何乃儒宗入门弟子。学坛上下皆以为,必有过人之处。课业之博大精深,可想而知。
  所幸,孙策性阔达。上佳资质,又持之以恒。再得好友庞统,课间私授。豁然开朗,融会贯通。
  谓“钟鸣鼎食”。自时钟技艺大成。蓟国精准计时器,大行其道。
  太学亦建有自鸣钟。
  课业,分早中晚:晨读、晚修、日课。
  日课,又分“大课”与“小课”。因大课多在堂内传授,故又称堂课。授业之处,便唤“课堂”。
  “速去课堂。”晨读毕。见孙策仍苦思榻上,庞统遂下榻唤道。
  “(五经)博士何人?”孙策这便回神。
  “乃南州高士徐稺之子,徐胤。”庞统耳熟能详:“徐胤,字季登,笃行孝悌,隐居不仕。公府礼请相见,固病不诣。黄巾乱后,寇贼从横,皆敬其礼行,转相约告,不犯其闾。”
  好友当面,孙策不做遮掩,这便笑道:“既隐居不仕,何以至此?”
  “此一时,彼一时也。”从父庞德公,亦是隐士,庞统自有说辞:“时南州高士徐稺,亦屡辟不就。且传语郭林宗:‘大树将颠(覆),非一绳所维(系),何为栖栖不遑宁处?’”
  “‘有此父斯有此子,人道之常也’。”孙策出口成章。
  “然也。”庞统转而又道:“可惜郭林宗未遇蓟王。徐季登,乃北海一龙之华歆,举荐蓟王当面。蓟王遂命门下主簿孙乾,安车徵辟。并传语曰:大树将颠,非一绳所维,孤欲举国绳之,公愿为一股(绳)乎?”
  “举国为绳,甘为一股。”孙策心有戚戚。
  “我辈皆如此想。”庞统催促道:“速去,迟恐末席。”
  “莫非,居无定席?”
  “伯符兄,莫非不知‘无极座’乎?”
  “未知也。”
  “‘负阴抱阳,冲气为和’,便是‘无极座’之真意。”庞统语速飞快:“坐榻书案,排如玦。玦,半玉也,圆玉缺半乃为玦。随天圜楼内分,先来居内,后来居外。不分座次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玦坐与玦阁同意。天圜楼,本就是上下五重,环形楼宇。“半环曰玦”,内中分割,必是玦形大堂。
  二人这便同下藏书阁,往五经大课堂而去。
  课堂门前,已列队如龙。
  见庞统后来,便有前人让位。
  却被庞统谢绝。安心与孙策,列于队尾。
  便有人窃问让位者:“此何人也?”
  让位者答曰:“岂不闻‘四子’乎?”
  窃问者言道:“古之先贤,岂不知邪?‘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’。四子,谓:羲仲、羲叔、和仲、和叔也。”
  “非也,缪也。”让位者答曰:“太学四子,非尧帝四子。”
  “何人竟并称太学?”窃问者颇为不服。
  “周瑜、司马懿,庞统、诸葛亮。此四子也。”
第053章
吾道东流
  时武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建元五年(前136年),罢传记博士,又为《易》、《礼》增置博士,与文、景时所立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春秋》合为五经博士。宣帝时增置博士为十二类:《易》为施、孟、梁丘;《书》为欧阳,大、小夏侯;《诗》为齐、鲁、韩;《礼》为后氏;《春秋》为公羊、谷梁。
  今汉初,博士有十四人。《易》四:施、孟、梁邱、京氏。《尚书》三:欧阳、大、小夏侯氏。《诗》三:鲁、齐、韩氏。《礼》二:大、小戴氏。《春秋公羊》二:严、颜氏。
  由此至汉末,博士人数无所增损。博士弟子,武帝时为五十人。昭帝时,增满百人。宣帝时,增倍之。成帝末,增至三千人。汉末,太学大盛,诸生至三万余人。
  蓟国太学博士,虽沿用五经博士之旧称。然诸子百家,皆有涉猎。经儒宗等国中大儒,兼容并蓄,去伪存精。集各家之所长,号百家学坛。实乃将尚未编纂完毕之国典《蓟国大百科全书》,先行传授太学诸生。
  俗谓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”。
  一家之言,总有缺陷。能将百家之长,融合贯通,学以致用者。号通儒。足见,汉时百家,尚未绝迹。
  凡国策,必因时化育,因地制宜。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。
  武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所为何来?若所思所想,脱离大汉国策民情,必有偏差。和合之风,遍吹中夏。羁縻和亲,向化四夷。与之相匹配,国力强横,鼎盛文明。故引百蛮来朝,莫不以汉化为荣。前后两汉,开明国风。朝野上下,开放包容。
  和合之风,开明包容。在此等历史背景下,武帝却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当作何解?
  窃以为。必是借儒家“中正平和,兼济天下”之风,兼容并蓄,一统百家。武帝一代雄主,非但要一统九州,还欲一统学术。无论疆域还是思域。武帝皆要做“千古一帝”。
  若行焚书坑儒,既不符时代风气,亦不符后世史实。
  所以,品人论事,绝不可脱离时代。更不可代入后时代。否则,必然得出“五胡入华”之谬论。
  于是乎,研究历史,首当其冲,需还原时代的风貌。否则,闭门造车,道听途说。
  不知有汉,何论魏晋?
  太学后院,高成馆。
  庞德公与儒宗,正阁中对弈。
  “王允令王上兼督四州,未尝不是缓兵之计。”庞德公言道。
  儒宗亦知:“时董卓乱政,妄自废立。王允欲行拨乱反正,借遣使抚慰山东,而问计主公。主公为全大局,不欲再起纷争。稍后又为麟子阿斗,筑甘泉宫。时‘易县为京’之说,遍传大河上下。众皆以为,主公欲立麟子,裹入叔侄之争。趁机割据河北。故,王允先予之,以安主公割据之心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411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