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425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425/2006


第071章
三令五申
  不出蓟国谋主所料。
  曹孟德,父子高升,名震关东。遂于兖州一地,颁布新政。《置屯田令》,《抑兼并令》,《赡给灾民令》,《修学令》等,不一而足。
  尤其《抑兼并令》,“田租亩四升,户出绢二匹、绵二斤”,“无令强民有所隐藏,而弱民兼赋”。乃至举州震动。
  欲收“亩四升”田租,必行丈量土地。“户出绢二匹、绵二斤”,必核查户口。又令“郡国守相明检察之”。
  其用意,不言自明。
  曹孟德父子俱得势。兖州官吏,唯命是从。更加曹嵩待子许诺,将查抄田亩,分润甄都勋贵。故朝野上下,皆乐见其成。
  凡有郡国守相,未能明察,或多有放滥,甚至为大姓彰目遮掩。皆免官下狱。兖州郡国,望风去印。
  便有人冒死上报不其侯伏完。伏完连夜面陈王允。
  王允却道:“听之任之,以观后效。”
  伏完难掩忧心:“今关东初定,人心不稳。曹孟德苛政严法,恐激民变。‘下观秦之所以灭者,严法刻深,欲大无穷也’。”
  “无妨。”王允言道:“兖州四百万众,却无人可用。换作老夫,亦如孟德这般。”
  “只是,只是……”伏完,欲言又止。
  见伏完仍未醒悟,王允遂密语相告:“合肥侯虽远走江表,然关东残党犹存。宜借孟德之手除之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伏完这便醒悟。如王允所言。关东豪右,同气连枝。尤其二袁,出身汝南豪族,四世三公。门生故吏,遍及天下。曹孟德虽一战而胜,将合肥侯逐去江南。然关东大地,究竟遗留多少余孽残党,犹未可知也。
  王允又道:“我已传语孟德,无真凭实据,万勿滥杀。君侯,当佐之。”
  “喏。”伏完领命自去。
  有伏完辅佐,曹孟德行事,当无大碍也。
  王允号王佐之才。焉能不知,关东大地,症结所在。话说,关东豪右大姓,兼人并土,垄断江山。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自光武中兴,二百年积重使然。先前,吏治尚存。仍时有忠臣义士,披肝沥胆,以死相搏。故豪门大姓,不敢恣意。尚知收敛。更加宦官专权,把持朝政。为天家忠狗,豢养无数爪牙鹰犬。多有豪强大姓,因与宦官争权夺利,而满门横尸。更有如勃海王刘悝,身死国灭。于是,外戚、宦官、士族,三足鼎立,互相掣肘。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各有胜负。无有一枝独秀者。
  奈何一场黄巾逆乱,将旧有秩序,悉数打破。先有新帝阿阁兵乱,诛十常侍过半。累及洛阳勋贵惨死无数。续有大将军何进,再诛十常侍。洛阳十万黄门,十不存一。待董卓专政,黄门、外戚,士人,皆已式微。更加关东群雄,另立新主。与洛阳相抗。为笼络关东,合肥侯命二袁,大肆卖官。关东郡县长吏,皆被豪右弟子朋党占据。上下沆瀣一气,吏治荡然无存。
  至此,重重加身枷锁桎梏,自上而下,悉被打破。再无掣肘的豪右大姓,如洪水猛兽,张开血盆大口,享用这场末世狂欢,饕餮盛宴。
  “吃人不吐骨头”。
  坞堡连横,遂成毒瘤。
  少时,蓟王随恩师南下平乱。质问豪强黄穰,我家待你如何。
  黄穰亦慨叹,汉家待我何其厚。
  蓟王又问,待你既厚,因何要反。
  黄穰又答,无它,胆肥耳。
  趋利避害,人之常情。之所以胆大包天,除去利益深厚,不忍轻弃。更因举目四望,未见其害。
  只见其利,未见其害。何也?
  百里之地,一家独大,无敢相争乃其一。手眼通天,长袖善舞,官吏皆为朋堂乃其二。笼络山蛮,收为己用,凡有循吏相逼,便裹挟山蛮揭竿而反乃其三。朝廷为行羁縻,唯将循吏调离,再悉数免罪,以为安抚。如此多管齐下,久成宿贼。为害一方,鱼肉百姓,敢怒而不敢言。
  此时关东豪右行事,便与黄穰,如出一辙。
  于自家坞堡,放眼望去,左右皆豪强,良田似无垠,坞堡如林立。只见其利,未见其害。自以为,天下皆如此般。
  曹孟德所为,便是“晓以利害”。
  试想,先前合肥侯命二袁,大肆卖官。关东吏治废弛,可想而知。《抑兼并令》既出,郡国守相,不监守自盗,已是万幸。如何能明检察之。
  官员督办不立,亦在曹孟德预料之中。
  这便将一众贪官污吏,悉数解职下狱。再委任循吏,再接再厉。
  首当其冲。入豪强坞堡,清点人口、田亩。
  堡中积谷成山,奴仆成群。笔笔皆出不义之财。俗谓“财不露白”。如何敢大白于官吏当面。
  逼急,举家逃回。吊桥高悬,断绝内外。
  又遣乡党亲朋,暗携重礼,四处游说。欲破财消灾。
  不其侯伏完府前里道,接车如龙。只因伏完为人和善,交友广泛。然兹事体大,伏完岂敢徇私。又恐为人诟病,遂夜开角门。轻车简从,赴太师府陈情。
  王允笑道:“但收无妨。”
  “太师何意?”伏完伏地惊问。
  “不义之财,于我如浮云。我辈又岂为浮云蔽目,不见泰山。”王允出口成章。
  伏完目瞪口呆:“卑下,‘两豆塞耳,不闻雷霆’也。”
  王允抚掌而笑。
  俗语谓“得人钱财,与人消灾”。事若不成,还需原数奉还。此乃为官之道也。然王允却言,不义之财除外。伏完久历官场,宦海沉浮。至今尚不得其解也。
  轻车出府,心意难平。这便又转去尚书台。
  桓典勤于政事,常居尚书台。今日亦不例外。
  闻伏完深夜到访,心知事大。桓典遂起身下榻,整衣出迎。
  共入偏殿。
  伏完遂以心事求问。
  桓典长笑不语。
  “求令君,不吝赐教。”伏完肃容下拜。
  窥其心诚,并无二心。桓典遂以心腹之言相告:“君侯不闻孙破虏,‘义贩飞云’乎?”
  伏完如何能不知:“时孙破虏讨平吴郡巨贼,得财亿计。遂贩来飞云舰队。并自言‘普天之下,能将不义之财正当其用者,唯王上一人耳’。”
  桓典轻轻颔首:“君侯已知否?”
第072章
炎汉控火
  “不义之财,正当其用。”伏完似有所悟。
  “正是如此。”桓典笑道:“或可改为,不义之财,正义之用。”
  “受教。”伏完拜谢。谓一字之师。能解心头之惑,此礼桓典自然受得。
  桓典所言,便是所谓“道德豁免”。
  正如奉献信仰,而从神处,获得宽恕类似。“正义”,亦或是“道义”。是时人最大的行为准则及判定标准。
  亦是两汉以来,不禁刀剑弓弩,仍传承有序之根本。尤其弩。黄口小儿得之,亦可杀人于一瞬。后世无有不禁弓弩者。然大汉百无禁忌,便因恪守道义。
  广泛的道义,又称大义。使得,时人无需将行为操守,固化成某个超越世俗的唯一(神王)具现,而获得判断标准。随之延伸出,诸子百家(解)释(大)义,又如《春秋决狱》等,具体法则。
  换言之。无论《汉律》还是《蓟法》,皆是“广泛道义”的具现与固化。
  “人心皆有秤”。时下,权重(秤砣)便是道义。
  有道,当如何。不义,又如何。针对不同事件,时下皆有一套完备的评判体系。包括,自评与他评。
  伏完之所以惶恐难安。说到底,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。
  “不义之财,正义之用”,给了伏完足够强大的道德豁免。心中涣然冰释。
  如此说来。百家之说,便是百家之道(义)。百家之学,便是百家之法。
  其目的,皆是具现“广泛道义”。设置百家之行为准则,及百家之判定标准。如墨门弟子,遵循墨学。行为准则及判定标准,皆出自墨门所学。道家弟子,遵从道家。法家弟子,遵从法家。儒家弟子,遵从儒家。
  于是乎,自先秦以来。各家弟子,行为准则及判定标准,皆有偏差。
  譬如始皇帝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车同轨,书同文”。汉武大帝,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,便为获得“广泛道义”。
  正因有了“广泛道义”,两汉四面年,方能百无禁忌而传承有序。
  一旦失去“广泛道义”,便要处处设禁。乃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425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