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4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43/2006


第021章
兵符将令
  郦城、督亢二城的市楼和置楼,第一时间督造完毕。大小官吏皆从学坛委派。刺奸、贼捕,斥候、细作,纷纷入驻。令周泰、蒋钦压力骤减。如此才好腾出手来,专心练兵。
  连年大旱。巨马水少,大泽水浅。
  朝廷又行‘大雩’。
  亦称“雩礼”,略称“雩”。乃是一种古代吉礼。古代求雨的祭祀,雩祭即祈雨。雩礼分两种:孟夏四月由天子举行的常规雩礼,称“大雩帝”,以盛大的舞乐队伍,祭祀天帝及山林川泽之神,以求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具有节日气氛。另一种是因天旱而雩,不定时,用巫舞而不用乐,气氛严肃,祈祷殷切。
  加之郦亭和督亢二沟,分流巨马水。督亢大泽水位下降明显。就连被废弃已久的临乡城,亦越发显露水面。
  车轮舟往来运送竹笼,碎石。筑堤进度极快。数千人手,一日可筑堤数百米。
  古时,广四尺,深六尺,谓之沟。
  刘备在修建郦亭沟和督亢沟时,皆有扩展。广八丈,深三丈余。
  筑堤通渠,并非刘备首创。
  前汉历经“文景之治”,国家资财丰厚,经济富裕。书载“京师之财累巨万,贯朽而不可校。太仓之粟,陈陈相因,充溢露积于外,至腐败不可食。”意思是说:官仓之粮逐年增加,陈粮上压陈粮,都装满了粮仓漏到了外面,腐烂了没法吃了。长安经渭水,通大河,入东海的航运,已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。时任大司农的郑当时,便向皇帝献言“引渭穿渠”。
  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:“时,郑当时为大司农,言:‘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上,度六月罢。而渭水道九百余里,时有难处。引渭穿渠起长安,傍南山下,至河三百余里,径,易遭,度可令三月罢;而渠下民田万余顷,又可得以溉,此损漕省卒,而益肥关中之地,得谷。’”
  “(皇)上以为然,令齐人水工徐伯表,发卒数万人穿漕渠,三岁而通。以漕,大便利。其后漕稍多,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矣。”
  漕渠从长安引渭水入渠,循秦岭南麓东行,后入大河。漕舟可由大河转入漕渠直抵长安。使原来由潼关至长安的九百里渭水弯道缩短到三百余里,每年漕运时间由半年缩短到三月,漕运能力由原来每年数十万石提高到六百万石,并使渠下农田亦颇得灌溉之利。
  引渭穿渠,这样的大工程,不过用了三年时间。
  一条百余里的督亢沟水,半年足以。
  历经春夏,秋末完成筑堤。
  堤长九十九里又三百七十五方步。堤面宽丈余,通高二丈余,底宽五丈。迁淮泗山民,圩田筑城。
  楼桑、郦城、督亢,稻田飘香,又是大熟之相。
  郦亭沟堤亦有七十余里。郦亭、督亢两堤,堤面、斜坡皆种满苜蓿。待苜蓿长成,西林牧民便驾高车前来割草。刘备亦派军士沿途保护。所割牧草,皆堆入西林邑中。
  楼桑与郦城、督亢,水路畅通。无论驾车还是行船,都颇为便利。只不过胡人惧水忌舟,故而喜乘高车。
  筑堤完毕,工匠一分为二,入郦城、督亢,协助造楼。进度加倍。
  尤其是督亢城。干栏重楼已遍布丘陵。远远望去,重楼长屋,鳞次节比。街道逐次抬高,又广修人行阶梯,蔚为壮观。尤其是入夜。华灯璀璨,层叠而上。堆光如昼。
  水井打的尤其深。户户建有水塔。塔内垂直龙骨翻车,引水上楼,饮水无忧。
  一切便利与楼桑雷同。地下管网亦分成两道。雨污分流。雨水流入督亢沟渠。肥水注入水泽圩田。
  西林邑也在清溪岸边。出野林左行入郦亭沟渠,便可抵达郦城。沿清溪而下,过白湖水榭入右行入督亢沟渠,可达督亢城。如此便利,不建港口,岂非暴殄天物。
  分一部良匠督造西林港,月余乃成。
  西林港类似瓮城。背后直通邑中,只需关闭邑门,便可将港口隔绝在外。港口由阎柔和新招募的胡人弓弩手坐镇。其中不乏射雕手。胡人善射。义父黄忠统帅的弓弩手,已增至千人。山蛮胡人中的善射者,皆有入选。
  统一在演武场中驻扎操练。待练成,分拨各处,拱卫城邑。弓弩手也分成伍、什、屯、曲。进出皆有号令。平时驻扎各处,战时以符令调动。兵符将令皆握在刘备手中。
  演武场的意义就在于。不仅训练战技,熟悉武具。还传授行军列阵,及营规军纪。无论山蛮还是胡人,都需谨记。军法无情,可不是说说而已。
  赶来楼桑的青冀流民,不乏孔武有力之青壮。亦被征募入伍。
  鼍龙骑增至五百。徐荣田冈等将,日日操练。马匹皆是苏双和张世平从右北平郡贩来。此时马肥草长,正当北上。
  将机关箭车吊运上新造的车轮舟,刘备携众将在白湖水砦为二人送别。
  右北平乌桓,自从与刘备互市以来,财货大增。实力止损回升。还有余钱收买关外胡人南下,加入部落。按照乌莲的说法,再过几年,便有实力与南下鲜卑一战。
  鲜卑势强。
  首领檀石槐,少时有勇谋,被举为部落首领。在高柳北弹汗山建立王庭,向南劫掠沿边各郡,北边抗拒丁零,东方击退夫余,西方进击乌孙,全据匈奴故土,东西达一万四千余里,南北达七千余里。
  桓帝甚是忌惮。欲封檀石槐为王,且与他和亲。檀石槐非但不受,反而加紧对边塞抄掠。并把领地分为三部,各置一大人统领。
  鲜卑连年寇边。北方“边陲萧条,靡有孑遗,障塞破坏,亭坠绝灭。”
  边郡百姓纷纷南迁。
  吕布亦随父南下。归附到并州刺使丁原部下,从此离开了五原县。
  寒露前后,郡县有消息传来。
  言,又有一支淮泗流民,已过大河。正往幽州而来。目的地多半是少君侯的临乡食邑。
  所过郡县如临大敌。战战兢兢,恭送出境。寒冬将至,生怕激起民变,好生生的流民变成寒冻穷厄之寇。
  无妨。
  一切都是刘备预计之中。
第022章
薪尽火传
  郦城和督亢城,想赶在入冬前完成造城,几无可能。然而若是互相挤一挤,附民们安全过冬还是没问题的。
  百里不贩樵,千里不贩籴。说的是常理。
  刘备此时,已不能用常理去推论。
  郦城督造过半,督亢城督造大半。寒冬将至,囤积足够多的薪柴木炭,安然过冬,才是重中之重。
  所幸有这片野林。
  薪柴,即柴火。大者谓薪,小者谓柴。
  刘备少时,曾听闻有附民亲戚,全家冻毙。当时哀其不幸,又怒其不争。北地一年一熟。野林到处都是。大把的时间伐薪砍柴。若努力,又怎会薪柴不足,全家冻毙?
  后来才知,田租之外,还有繁重的税赋徭役。
  农闲时,齐民便会被大量抽调,修路筑桥,通渠围堰,诸如此类。家中劳力被抽去劳役,家中只剩妇孺,故而来不及伐薪砍柴。乃至全家冻毙。若不然,只能出每月两千钱的‘卒践更’,由别人替代。
  两千钱,一般齐民又如何能出的起。
  了解前因后果,刘备久久无语。
  少君侯之所以被赞仁义。除了税低。还从不白用人。两沟通渠,双城大建。所用劳力,皆算工钱。豪宅一栋值百万钱。大木重料建造的宅院,作价十万已是极低不说。少君侯还允许先行赊买,多年偿还。且不收利息。
  壮劳力一日工两百钱。健妇一日工一百五十钱。老弱也有八十到一百钱。壮劳力一月便有六千钱。除去严冬酷暑两个月,一年可得六万。一栋宅院两年便可还清。而每户分到的五十亩美田,是无需花钱的。
  如此待遇,淮泗山民又岂能不举族迁来!
  伐薪可不是伐木。而是将多余的枝杈砍下。砍下枝杈,亦利于树木过冬。待明年春暖花开,断枝自会重发。如此反复。伐薪需要壮劳力。妇孺只能进野林,捡拾掉落的枯枝为柴。故而大者谓薪,小者谓柴。
  楼桑、西林、督亢,数万聚居。靠拾柴远远不够。附近州县的薪柴,便水陆并进,源源不断的运往楼桑。还有许多樵夫,推着满满一辘车的薪柴赶到楼桑售卖。
  《四民月令》:“二月,收薪炭。炭聚之下碎末,勿令弃之。捣、簁(筛),煮淅米泔(淘米水)溲之,更捣令熟。丸如鸡子(鸡蛋),曝干。以供笼炉种火之用,辄得通宵达曙,坚实耐久,逾炭十倍。”
  笼炉种火,便是指熏笼、火炉里的火种。
  这里说的炭,便是指木炭。伐薪烧炭南山中。将木材烧成木炭,对楼桑这样楼宇密集之地,非常重要。木炭由木材干馏而得,燃烧时没有烟产生,也无异味,没有火焰,不爆火星,灰分低,发热量大,燃烧时长,清洁、安全。
  楼桑薪炭皆收。薪柴多用来烧锅炉,供应热汤暖气。木炭则用来炖锅、煮酒、薰衣。
  除去薪炭,此时亦有煤炭。
  时下,煤被称为石炭、乌薪、黑金、燃石,《山海经》最早记述了煤的存在,称之为“石涅”。
  煤是先民最早利用的能源之一。战国时便有将煤炭用于军事的记录。《墨子·备穴》:“百十每(煤),其重四十斤,然(燃)炭杜(佐)之,满炉而盖之,毋令气出。”
  西汉时,中原就开采并使用煤。后世在两汉民居火炕,炼铁遗址中,均发现了燃烧过的煤炭和未燃烧的煤饼。
  说明刘备身处的时代。中原已将煤炭作为取暖能源和炼铁能源,而普遍使用。冶铁一般都要靠近燃料产地。《盐铁论》:“盐冶之处,大校(抵)皆依山川,近铁炭”。这里的“炭”就是指煤。
  时下,煤炭开采技术趋于完备、燃用技术日臻成熟。煤炭开采、使用,因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。
 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前后,以城为基,修建三台:铜雀、金虎、冰井,之一的冰井台中,就贮藏了大量煤炭。其后约百年,西晋文学家陈云登临三台,见到曹操在三台中所贮藏的石墨(煤炭),很是新奇,于是写信陆机。
  信中说:“一日上三台,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,云烧此,消复可用,然(燃)烟中人不知,兄颇见之不?”这里所提可燃烧的石墨,即是煤。
  西晋左思《魏都赋》中讲:“墨井盐池,玄滋素液”,又据《魏都赋》唐人李善注:“邺西,高陵西,伯阳城西有石墨井,井深八丈”。
  时煤称石墨,墨井即石墨井,石墨井即煤井。井深八丈,指井筒深度。并非包括井下巷道延深。当时已用八丈立井采煤,其生产规模可见一斑。
  此时,距离涿县最近的产煤区,便是代郡,其次便是魏郡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4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