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44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44/2006

  “武安冶铁”的武安县,便在魏郡。楼桑所用花铁,皆从武安运来。
  《水经注》:“黄水又东注武州川,又东历故亭北,右合火山西溪水。水导源火山西北流。山上有火井,南北六七十步,广减尺许,源深不见底,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,以草爨(cuàn引火)之,则烟腾火发。”文中所记载的火山,也就是后世的大同煤矿区。
  此时位于代郡。如今鲜卑寇边,时常抄掠。代郡百姓十不存一,百业荒废。想要煤炭,只能去武安。
  现在还不着急。薪炭足够。若邑民渐多,方圆百里只靠一片野林,显然不够。刘备未雨绸缪,准备囤积煤饼。正如曹操藏石墨数万斤于冰井台中,是一个用意。
  整个封地的微缩地形图,亦被苏伯造出。与楼桑邑的地形图合并成在一起,摆在五楼书房正中。野林、白泽、丘陵、河渠、城邑,一目了然。蔚为壮观。百里之遥,居高已无法窥全貌。郦城、督亢,刘备数日便要乘车轮舟前往查看。两处督造工地,每来必有变化。重楼垣墙拔地而起。从野林中挖来的巨木,植在城中道路两旁,排列成行,遂成林荫大道。还有一路随家人北迁的牛羊鸡犬,散落其间。令新造的城邑,越发充满人气。
  为官百日。郭芝、管宁,已颇精通政事。若为官千日,必成大才。
  实践出真知。天下事,闻者不如见者知之详,见者不如居者知之尽。此话搁在哪儿都在理。
第023章
督亢城仓
  百里之地,资源有限。刘备已命人细细勘察。金银铜铁锡,矿产一概没有。只有河沙、砾石和鹅卵。皆随巨马水而来,散落在浅滩河岸,取之不尽。此次筑堤所用砾石、河沙,还有护坡所用鹅卵,皆就近取材,花费甚低。
  再加上西林的木材。材料齐备,临乡,确是大建的风水宝地!
  唯一让刘备欣慰的是,据说河工经常能在砾石中找到色彩艳丽的石块。是不是宝石不知道。
  立冬前,楼桑、郦城,水稻开始收割。
  以前稻香十里。如今稻香数十里。再过数年,刘备有信心令封邑稻香百里。
  楼桑亩产六石,还有富余。郦城稍差,也有五石之巨。郦城百姓,喜不自胜。一户五十亩,得粮三百石。一石三百钱,得钱九万!淮泗老农说,今年地力未能尽显,待来年或有八石亩产。
  刘备见他言之凿凿,便暂且记下。
  驯田之说,或有道理。
  郦城建城之初,便是农邑。城中用青石铺设有大小晒场。街巷间亦可晒谷。新楼旁边晒新谷。新附之民笑开颜。户户先造仓楼望楼,许多人不解。待新粮入仓,方知少君侯深意。一年得粮三百石,不造高仓,如何盛下。不造望楼,何以心安!
  督亢两千户山蛮今年多行驯田。所得之粮便不用交田赋。纵然只有郦城三千余户,楼桑两千余户百姓缴纳田租,三十税一,少君侯亦得新谷五万石!
  家中十二万五千石的仓楼,有余粮二万五千石。剩下十万石的余量,两年便可装完!
  这还没完!
  三十税一的田租,成人每年一百二十钱的算赋,未成人每年二十三钱的口赋,每户每年二百钱的户赋。
  此四项相加,少君侯今年约有:五万石的田租,五百又四万钱的算赋,三十五万钱的口赋,一百四十万钱的户赋。
  今谷一石三百钱。换算之后,少君侯年入约:两千一百七十九万钱。
  除去向朝廷缴纳‘人岁六十三钱’的献费,等开支,刘备仍能盈余一千七百三十八万钱。
  给皇帝的献费,就缴了四百四十一万!
  实在是……富可敌国。
  按照所辖城邑的归类。楼桑为商邑。郦城为农邑。西林为马邑。临乡城则是都邑。督亢将为仓邑。
  所谓仓邑,又叫仓城。多建在依山傍水之要冲,乃边关储粮重地。
  督亢为丘陵,正适合建粮仓。
  且房屋皆是沿督亢沟渠堤岸开始,从山脚往上,层层修建。山头之地尚未规划。
  刘备找来苏伯,实地勘测后,定下方案。
  督亢仓,依山而建,大致呈矩形。东西长三十六丈(82.8米),南北宽十八丈余(42.1米),仓墙高三丈(6.9米),为夯土版筑,外包长砖。
  类似刘备家的仓楼,可造四排。每排两座,共计八楼。可盛粮一百万石!
  仓楼亦通高八丈(18.4米),分四层,方形楼阁式。门窗、通气孔、出粮口、防鼠结构、防潮结构,一应俱全。
  下层为仓房,有五座相连的粮仓排列而成,均成筒状,下设通风孔,为通风防湿,仓底高于地面,仓门以台阶相连。二、三、四层均有平座。一、二层为一体,用于储存粮食。
  二层、三层、四层与刘备家稍有不同:八座仓楼之间,皆用坚木铺满,形成一个硕大的整体大平座。如此一来,在二、三、四层之上,粮仓便成了立柱,大平座上可通车马,兵士往来自如。且有覆道与城墙相连。只需四面围墙,隔成走道、屋舍,二层便可为守军营舍。同样围建回廊,辟箭窗。架斜梯、天梯通行上下。
  三层为仓官官舍,四层为仓库要塞,设床弩诸器守城。
  圆柱形粮仓,既是粮仓,又是支柱。且自成一体,与外隔绝。即便平座坍塌大火,粮食也无妨。
  秦汉仓、库有别。“库,兵车藏也”,“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”。库即武库。“仓,谷藏也”。仓便是粮仓。
  仓储制度,夏朝便有。至春秋战国,其规模、制度渐趋发达。当时各国都有完备的粮仓系统。它们即是粮食刍藁等物资的储藏机构,又兼具生产功能。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部门。秦统一以后,更形成了数量众多、体系细密、管理严格的粮仓制度。两汉大体沿袭秦制,按照行政建制从朝堂到地方,建立起多层次、广分布的粮仓体系。
  朝廷直属粮仓叫太仓。还有位于甘泉之甘泉仓、华县之华仓,细柳仓、嘉仓等。
  除此之外,内廷许多部门另有各自所属粮仓。如大司农之籍田仓、詹事之詹事仓、长信宫之长信仓、水衡都尉在上林苑之农仓、考工之考工仓,太学之长满仓等。
  郡、县两级,均有常设之仓。见于史料的有,河内、渤海、酒泉等郡仓。昭帝时一度在边郡设立的常平仓,也可看做郡级粮仓。县属之仓,亦有桓仓、共仓、海曲仓、诸仓、桐仓等。
  除此之外,还有边郡守军的粮仓。因受都尉管辖,所以叫都尉仓。又因设在驻所城内,故称为‘城仓’。
  汉朝郡国并行。除去朝廷和各级官府的粮仓。诸侯国都有类似于王朝的粮仓。比如:齐太仓。文帝时齐太仓长淳于意为著名医生,号“仓崐公”。著录有“齐太仓印”封泥。又如:吴太仓。《汉书·枚崐乘传》:“转粟西乡,陆行不绝,水行满河,不如海陵之仓”。“海陵,崐县名也。有吴太仓”。
  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:“(大司农)属官有太仓、均输、平准、都内、籍田五令、丞”。
  仓令,秩六百石。仓长,也称仓宰,秩三百石。令、长、丞之下为啬夫。还有令史、掾、佐、曹史等,均为低级员吏。与置驿、市楼相同。
  虽皆是斗食小吏并不入品秩。人数却不少。
  “太仓员吏九十九人”。“吞远隧仓一所,吏卅七人,卒八十六人,候长、候史……”书上种种,便是明证。
  粮仓的重要性,不言自明。
  充实的仓储,不仅能平抑粮价、保护自耕农免受地主豪强高利盘剥,乃至兼并土地,成为佃户甚至流民。还可向辖下民众、家臣部将定期发放米粮。如高年赐米、薪俸食禄、救助孤寡贫困等。特别是灾荒年份,开仓济民可大大缓和民情,平抑动乱。迅速恢复民生。
  既有先例,又当大用。
  何乐而不为?
第024章
举不避亲
  规划中的督亢城仓,虎踞山顶。乃是督亢城的内城。
  城仓长,秩三百石。位不卑,权亦重。十分重要。首任城仓长,刘备心中已有人选。
  这便择日将筑造督亢城仓的计划,公布于众。
  督亢之地,位于水泽正中。被楼桑、郦城、临乡、大利,诸城环绕。水路通畅,便于漕运。且督亢丘陵地势,居高建仓,亦利于仓储。存粮不易腐烂霉变。
  城仓一出,遂成邑中新鲜谈资。少君侯号称‘督造奇才’,妙想无穷。楼桑平地建起,郦城、督亢亦拔地而起。只是此二城,不过是寻常城邑。没有像楼桑这般,拥有众多令人瞠目的铸造诸器。
  于是乎。八楼连横的城仓一出,便引来无数谈资。
  城仓一出,楼桑学坛也欢呼雀跃。与邑中百姓不同,学子们又看到了出仕的希望。
  城仓长以下,大小官吏近百人!
  学子们如何能不欢喜。尤其是陈寔、崔寔、刘宠三位大儒门下弟子。各个跃跃欲试。
  果不其然。少君侯青天白日,数次往来学坛,与恩师大儒密谈。显然与城仓有关。
  忙于收粮诸事的老族长,亦赶到府中。城仓将屯少君侯田租。作为刘氏一门的麒麟子,老族长自当要为刘备把把关。府中上下,殷勤备至,不敢有丝毫怠慢。少君侯是君,老族长却是宗亲长辈。所谈又是家事,自然不能慢待。
  等来刘备,老族长这便把心中所忧尽数道来。
  刘备侧耳恭听。不时点头,未曾反驳。
  送走老族长,母亲便问:家臣宗族,如何两全?
  刘备笑道:无它。举贤不避亲,举亲不避嫌。
  母亲欣然笑问:可是出自韩非子‘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’之句?
  刘备点头道:然也。
  三日后,少君侯广发请帖,所请之人皆是刘氏宗亲。
  老族长,二叔、三叔、四叔,大兄,二哥,四弟,皆从旁就坐。
  刘备以茶代酒,频频举杯。皆是刘氏宗亲,彼此熟络,席间其乐融融。又令乐伎、舞姬,歌舞助兴。共享王侯之乐。
  酒过三巡,老族长起身相问:敢问少主,何故饮酒?
  刘备这便放下茶杯:乃为一件家事,想与宗亲商议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44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