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45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453/2006

  得益于三体式特殊构造。经由三道并行船渠,完美通关。
  目睹三足乌,一泻而过。船闸上下,欢呼一片。欢欣鼓舞,溢于言表。
  爵室三面落地舷窗前,蓟王亦感同身受。
  凿穿内外水路,利益之大,毋庸置疑。
  不必辗转陆运,便可往来四渎八流,进而环游七海。待顿逊海渠开凿毕,东西水路,畅达万里。
  容渠船闸,分割内外水路。内为治粟都尉部,外归水衡都尉部。过路需支付关税。
  水衡都尉周晖领麾下,九官令丞、七官长丞属舰,列队恭迎。
  旌旗蔽日,帆樯如林。浩浩荡荡,驶往南醴港。沿途船只,纷纷避让。甲板上客旅云集,恭迎王驾之声,不绝于耳。
  蓟王民心所向,非亲临不可意会。伴驾百官,各自嗟叹,与有荣焉。天命归乎?
  南醴港。背依合浦水路,今南醴水与南廉水,凿渠互通,南醴港、南廉港、为内外水路要冲。二港并联,乃岭南第一港,亦是岭南第一城。
  民船辐辏港口,重楼绵延海岸。入大湾时,夜幕低垂。十万渔火,接灯如龙。
  南越大地,何曾有如此,波澜壮美。
  “传令掌灯。”蓟王心血来潮。
  “喏。”依次敲击传声铜管,号令遍及上下甲板。
  “王命掌灯——”
  三足乌,琉璃风灯、枝灯、宫灯、信(号)灯,次第点亮。
  一时堆光如昼,夜放豪光。
  船上楼宇,金碧辉煌,纤毫毕现,宛若瑶池仙宫,蓬莱仙境。
  于万家灯火中,穿行遨游。
  观者如云,叹为观止。
  上邦天国,三南天王。
  实至名归。
第107章
太上皇权
  泊船入港,星稀月朗。
  闻港中官吏,已候多时。蓟王遂开夜宴。水衡都尉携一众府吏,次第升船。
  觐见蓟王。
  自立为水衡都尉府治。周晖广募治水能臣,支渠四通,督造良港。疏通诸水,功在社稷。
  百五十里漕渠,连通二水。漕渠沿岸,纵横阡陌,城邑分布。将茅尾海内外二港,连成一体,既可途径九津(九河渡),中通大观港(大风江),又可逆南廉水,南通合浦港,入合浦水路。一渠通四港,遂取名“四济渠”。
  此渠于幕府,利大之极。毕竟,蓟王所立江表十港,皆为幕府所辖。与州郡无干。坐拥内外循环水路,不为他人所挟。蓟王“便宜行事”,无有掣肘。方能将蓟国风貌,放之四海。
  亦如先前所言。筑路穿渠,诸多利好,皆非蓟王首创。
  “马援征交趾时,驻军合浦(大观港),由外海运粮”,“苦乌雷岭风涛之险”,于是命水军“夜凿白布峰腰之地,以通粮船”,“实钦廉舟楫之利”。乃史载合浦境内最早水利工程。又闻,马援所凿漕渠,绝非一条。亦可称支渠四通。后毁于洪水,多不见踪迹。
  西北东南走向,四济渠沿岸,皆归水衡都尉领护。疏通南廉水道,行万石大舡。亦归水衡都尉所辖。
  如前所言,只需出容渠船闸。流金水路,皆归水衡都尉。
  王驾南巡,除收拢人心,振奋士气。亦可震慑宵小,威赫百蛮。三足踆乌所过之处。凡有幸一观,无不震撼。三体船宫,水上巨无霸。蕞尔小国,焉敢轻生忤逆之心。
  沿线吏民,亦得心安。
  诸多利好,引徼外野民,泛舟北上;周遭山民,顺水南下。日积月累,二港大兴。
  君臣同乐,一醉方休。
  翌日,蓟王又见(融)漓父,融氏大巫。漓父求筑公社,以祀火神。
  蓟王欣然应允。效仿南广阳巨马水岸,北渚司寒馆。于九津立司炎馆。
  九津,古谓日出之地。《吕氏春秋·求人》:“禹东至榑木之地,日出九津、青羌之野。”
  此九津,非彼九津。然日出榑木之地,九津青羌之野。炙炎之地也。
  蓟王遂命水衡都尉,于司炎馆周遭,增筑榑木城,督造九津港。为四济渠,市舶要冲。南北珍货,交汇之地。
  周遭百里,枝津纵横之地,新设一县,取名融氏(钦州)。引十万大山部民,倾巢而出,举家来投。十万大山,有民几何。融氏大巫,纵能通神,亦无可知也。蓟王窃以为,恐不下百万之众。
  遂请命二宫太皇,封融漓为“融氏君”,又尊“南融君”。因位于九津司炎之地,其父本是融氏大巫。故时人皆称“祝融夫人”。
  蓟王闻之,不禁慨叹。融漓亦得真名矣。
  融漓此时,亦伴驾船宫。见融氏大巫时,融漓陪坐侧席。
  然毕竟年幼懵懂。蓟王心意,一知半解,似懂非懂。二宫太皇,并宫中内外,皆心领神会。南融君,必入蓟王家门。
  如此,新立融氏县,当为蓟国所辖。西抵十万大山,东达至海。背倚合浦,共分地界。广袤千里,环抱海岸。其中大观港,并诸多沿岸港津,皆归于治下。
  终归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。
  此地,本为越人世代所居。合浦本就鞭长莫及。越人内附,愿为汉属,各方亦乐见其成。之于二宫太皇,虽天下三分,各为其主,然毕竟位高。祖宗家法所规,诸多『太上皇权』,皆未有失。譬如废立、分封。
  换言之,只需二宫太皇,北巡蓟国,一日不归。蓟王便可得一日之便利。更毋需裹挟叔侄三人,明争暗斗。为各方所掣肘。
  长幼有序,尊卑有别。太上皇权,于家国天下,三权之中,可“以家事论国事”。譬如废立。君王有大过失,不可为天下共主。当由百官请命,大将军上表。太后用玺,立《废帝诏书》。如此,天子当退位称臣。
  再深思。蓟王为辅汉大将军,号尚父。位在大将军之上,为上公之首。何太后已葬身火海,二宫太皇代掌太后之权。叔侄三人,凡有倒行逆施,不配为君。
  只需蓟王上表,二宫太皇用玺,《废帝诏书》立毕。传檄天下,自当退位让贤。若如不从,蓟王可兴师讨逆,号令天下共击之。
  如此说来,叔侄三人,亦忌蓟王多矣。
  王允行割肉饲虎,狐假虎威之计。二宫太皇,又何尝不是如此。凡蓟王所思所想,所欲所求。永乐董太皇并长信窦太皇,无不应允。正是此因。
  故叔侄三人,虽遣使不断,求二宫太皇归位。然二宫太皇,却即来则安,稳居钓鱼台。亦窥破时局矣。今汉国祚将尽,蓟王三兴在即。为长久计,岂能轻弃。
  舍熊掌而取鱼。智者不为也。
  如此说来。正如三郡乌桓,有四部,三分天下,有四国。二宫太皇并蓟王,总皇权之极,足可与叔侄三人相争。
  尤其二宫太皇,金口玉言。废立、分封,二权。堪称定国神器。
  诚然,正如狐虎之威。二宫太皇似狐,蓟王如虎。狐虎相合,方可势威。二者缺一不可。此不难理解。若无蓟王,大汉一藩。辖地千里,兼督四州。统天下百万雄兵。号令群雄,莫敢不从。二宫太皇,孤家寡人,位高权轻。妄言废立,干涉朝政。权臣一怒之下,只需鸩酒一杯,或三尺白绫,足可毙命。
  于蓟王而言,无二宫太皇遮身。暴露于皇权之下,稍有不从,便背负大逆不道之恶名。凡一怒兴兵,皆为不义之师。大逆弑君,一世英名尽毁。乃至天下离心,诸侯并起,逐鹿中原。大汉再无三兴之机。
  优势互补,其利断金。古有“尊勤君王,攘斥外夷”。今有蓟王尊二宫太皇,可攘三分天下。
  正因看破此局。王太师,这才割肉饲虎,狐假虎威。而不敢轻易号令蓟王。另外叔侄二人心思,亦无二这般。
  譬如,若不给蓟王,兼督四州之权。董侯直接下诏,命讨伐下邳。
  此时,蓟王上表陈情。言,同室操戈,祸起萧墙,宗室流血,动摇神器。
  二宫太皇,感同身受。遂下诏,训斥董侯,责令收回诏命。如此,不了了之。蓟王足可自保,且无忤逆之嫌。
  正因之于蓟王,权重至极。故二宫太皇,久居不离。以求最大得利。
  熙熙攘攘,利来利往;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。
  经停数日。
  三足踆乌,再次扬帆起航。南下日南郡,泊于象林港。
第108章
与王共治
  象林港扼金兰湾,与澶洲吕宋港,隔海相对。皆为要冲。
  乃横海先艂舰队驻地。由锦帆司马苏飞,率队戍守。
  “横海纛,速让道”。苏飞麾下舰队,巡弋顿逊海崎,远至稽罗、殑伽二港。护航往来商队,救助遇险船舶。更加海贼大部,被蓟王顺手剿灭。海上商道畅通,便有零星海贼,见横海纛,四散而逃。避恐不及,何敢与敌。
  凡蓟人聚居之地,皆为上邦风貌。虽远隔万里,思乡心切。然海市往返,携故国人、物,足以慰藉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45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