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454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454/2006

  象林港,背靠象林苑。象林三十六苑,环抱象林县。境内林邑蛮,皆顺服。多携家小,客庸港中。与汉人毗邻而居。蓟王纳贾诩之策,贩夷洲、澶洲及珠崖洲上岛夷,入象林。再将象林占人,外贩三州。如此反复,卓有成效。当如贾诩所言,不出数代,三南可安。
  兰沧水入海口处金瓯港,乃蓟王家港。由少府所辖,为王家舰队驻地,未入江表十港。
  金瓯港,背靠兰沧三角洲。面积广阔,土肥壤沃。足可辟三熟美田,二千万亩。蓟王取名“兰沧苑”。其洲最南端,称金瓯半岛。灌木覆盖,密集红树林沼泽。就地取材,督造白波木兰。半岛末端海崎,称“金瓯角”,已立灯塔。为船只指路。
  十万新野流民,悉数安家兰沧苑。感念神智夫人,活命大恩。遂于金瓯港,立公社,祀“神智夫人”。半岛信仰初显。
  港中,金瓯馆。
  蓟王换乘雏鸦号,乘薄雾而来。
  “妾柳氏,拜见王上。”自避入馆中。得言传身教,扶南女王,越发知书达理。
  “女王免礼。”蓟王回礼:“请上座。”
  “谢王上。”柳氏再拜入座。
  “闻自女王居于此,便有扶南国人,举家来投。港中已聚数千户。”蓟王先言。
  “正是。”柳氏答曰:“皆是父王,臣民遗孤。”
  “切莫混入细作。”蓟王好意提醒。
  “王上安心。金瓯馆中,并无扶南遗孤。”兹事体大,柳氏自不敢轻信。
  “女王当知。先前,林邑多山少田。历代林邑王,侵夺周遭,大岐界、小岐界、式仆、徐狼、屈都、乾鲁、扶单等国土,据为己有。后悉数并入象林苑,共计三十六小苑。其中‘两岐苑’,为秦后汤沐邑。山林俊秀,谷地肥美,多出珍货。一年所得,不下亿钱。”蓟王言道:“西际徐狼国,有‘船官川’入象林苑。‘船官苑’亦为三十六小苑之一,可经(船官)川顺下,至‘船官口’入象浦。水陆通达,地利不弱两岐苑。”
  女王亦知:“‘船官川’,源徐狼(国)。(徐狼)外夷皆裸身,男以竹筒掩体,女以树叶蔽形,外名‘狼(月荒)(huǎng)’,所谓裸国者也。虽习俗裸袒,犹耻无蔽,惟依暝夜,与人交市(虽以赤身露体为俗,却亦知无衣为耻,因而乘黑夜与人交易)。暗中嗅金,便知好恶,明朝晓看,皆如其言。『自此外行,得至扶南』。”
  “自此外行,得至扶南”。仅此一句,足以。
  “诚如女王所言。”蓟王轻轻颔首:“孤欲以‘船官苑’相赠,为扶南复国所用。不知,女王意下如何?”
  “妾,无以为报。”柳氏喜极而泣,指天为誓:“待复故国,愿与王上共治。”
  “可也。”蓟王亦不见外。话说,如何共治,当再议。蓟王窃以为,歃血为盟,足矣。实无须再行和亲之举。至于扶南女王柳氏,如何着想,便不得而知了。
  稍后。拥塞金瓯港中,数千户扶南遗孤,遂逆进船官苑。圩田营城,督造扶南大舶。以备光复故国。
  得船官苑,年入亿钱。扶南女王,声势复起。前朝遗民,举家来投。不出数月,便得十万众。得十万驯化之民,辟象林西南苑境。于蓟王亦有大利。命苑中水衡属吏善待。当与汉人,等量齐观。不可有失公允。
  只需纳扶南入番屏。吞并三南,指日可待。
  与扶南女王相见,便是蓟王此行,目的之一。安抚十万新野移民,亦是重中之重。
  二千万亩三熟美田,亟待客庸。多一分耕耘,多一分收获。象林苑乃蓟王私苑。其中产出,皆为蓟王所有。单凭兰沧一苑产出,足供王宫所需。剩下三十余小苑,地利未显。待悉数辟出,纵三百子嗣各有百子,蓟王亦足可令子子孙孙,衣食无忧。
  见过扶南柳氏,蓟王又见少府海丞阿米娜。金瓯港,亦是王宫舰队驻地。
  “臣,阿米娜,拜见主公。”年初,阿米娜归国述职,入住南宫凤梧馆,习汉宫仪。又赴泉州市舶寺,学海事。前后半载始归。如今,知行合一,商、战皆宜。
  因出身顿逊女市,麾下多女奴。不乏蛮族战士,罗马角斗士,甚至女海贼。顿逊女市,凡孔武有力,能书会算,才貌俱佳,拥一技之长,多被阿米娜购入。充填舰队各处。舰队实力,水涨船高。
  女奴出身不同,肤色各异。汉语乃通行语言。耳濡目染,当可领会。
  “闻王上,以船官苑相赠,约与扶南女王共治。”阿米娜柔声求问:“不知然否。”
  “然也。”阿米娜出身少府女官,乃王室近臣。蓟王自不会相瞒。
  “船官苑毗邻扶南国。水陆通连。需防扶南来袭。”阿米娜进言:“且扶南遗孤,必有细作暗藏。亦不可不防。”
  “海丞可有良策。”蓟王遂问。
  “扶南遗孤,当由船官属吏代为领护。扶南女王宜居馆中,不可轻赴。”阿米娜进言。
  “可。”蓟王从谏如流。
  “主公明见。”
  “孤闻,海丞广募徼外女奴,充填船队。”蓟王言道:“出身来历,不可不察。切莫有失。”
  “臣,遵命。”阿米娜自幼混迹顿逊五国,识人辨物,自有心得。
  “南州之地,异域风情。”蓟王慨叹:“王母言,中夏地薄。诚不欺孤。”
  “臣,愿为主公,深耕易耨,向化南州。”蓟王心意,阿米娜尽知。
  “甚好。”蓟王笑道:“若有一日,厌倦奔波,南宫必有一席之地。孤,扫榻以待。”
  “臣,敢不从命。”阿米娜面含娇羞,一时万种风情。蓟王所引“扫榻以待”,怕是未知典出何处。
第109章
素首雪女
  自金瓯港,逆入兰沧水。蓟王乘雏鸦号,巡视兰沧苑。
  如前所说。蓟国营城,循水而进。择址筑堤,再造港城。移民泛舟而来,先临水船居,待宅邸造毕,再举家迁入。干栏楼基,比照周遭红树林潮痕,居高可避水患。
  此地,亦有化外野民聚居。都尉府占人属吏,已先行安抚。类似部落,多出同种。素忌外人。冒然招惹,恐激蛮乱。故先远离。待港津筑毕,机关楯墙三面立起。将作寺工舡,源源不断运来良工、物料、机关器。月起千楼。可容千户的“津邑”,足月筑毕。
  三面楯墙,一面临水。攻守兼备。而后筑路通渠,圩田造地。待闾里纵横,分割街衢。机关楯墙,依次外扩。城池规模,不断扩大。津邑遂成津城,再扩为港城。引碧水环绕,支渠四通。圩田大兴。
  十万新野流民,于兰沧苑中,分置十津邑。邑均千户。人手足备。林邑灭国置县。国中兵器武装,多被水衡都尉府继承。百亿国库,悉归蓟王所有。原王国将校兵卒,大半散去。余下精锐,亦被水衡都尉招募。驻军三十六小苑,守备津关,巡视水陆交通。
  津邑亦自带部曲。如楼桑望楼弓手。汉人尚武。楯墙为屏,日常守备足矣。
  于枝津汊口,筑鱼梁堤,下建闸门绝水。四面合围,截流断水,再遭烈阳暴晒。不出半月,泥沼遂成铁板一块。灭绝毒虫,散尽瘴气。再兴稻作驯田,不出数载,地利尽显,皆为三熟美田。
  “鱼梁堤”,又称“渔梁坝”。堪称圩田利器。断水如截脉。无往而不利。岭南多虫蛇毒瘴。且四季温热,漫长雨季,苦无寒冬。水瘟、虫瘕等,疾病多发。晒田乃是必备。泥沼先暴晒,再耕犁。灭绝毒虫瘴气。
  尤其晒田之初。雾气升腾,气泡涌动。泥沼仿如沸汤。斑斓长虫,密集扭曲。声势骇人。可想而知,若人畜冒然下泥沼,轻则受创,重则殒命。乃至尸骨无存。
  连晒数日,毒虫皆成干尸。蚊蝇始滋生。此时仍不急耕犁。取薪柴干草铺地,点火焚田。待薪尽火灭,再下地机耕不迟。此时,土壤板结,积满草木灰。亦便于人畜旋耕机等,行走耕犁。
  饶是如此。人畜皆穿革靴护腿,谨防毒虫蜇咬。而后支渠四通,立内中外,三重水门。水门皆置钢丝筛网,防毒虫再入。
  蓟王抵达时,晒田、焚田,皆毕。然听津邑长,备说详情。蓟王仍能感同身受。话说,诸夏先人,刀耕火耨,自有道理。除去肥沃田地,焚尽毒虫亦是重要原因。
  蓟王又闻,有些泥地,甚至晒田后,无需另取薪柴干草,便可直接点燃。类比石炭,良匠称之为“泥炭”。为泽草历代堆积而成,故又称“草炭”。乃天然肥料。
  凡有草炭之地,皆为丰腴沃土,无疑。
  林林总总,不一而足。诸多圩田详情,不亲临,不可知也。
  沿兰沧水,河汊枝津,立十津邑。分置十万新野流民。户户美田一顷,岭南重楼宅院一栋。一岁三登,衣食无忧。
  遥见灯火通明,远闻四溢饭香。便有原住部民,口舌生津,泛舟来寻。
  占人属吏,殷勤相待。一来二往,戒心渐消。愿为客庸,自然极好。不愿客庸,将所见所闻,传回部落,亦是大功一件。
  人皆向好,民皆向善。倭人因米团而驯服。占人亦不例外。
  来抢怎么办?
  呵呵……
  稻子生吞好吃吗?
  需脱壳蒸熟,方能入腹。
  兰沧苑二千万亩良田,非一日之功。万户人家,力有未逮。先自足,再为王客庸。稻作机关器足备。二三老农,便可日种一顷。料想。四十万顷,半月足可种毕。如此亦不误农时。日常田间管理,更不在话下。青壮健妇,还广有余力,筑路通渠,营城造楼……蓟国将作寺,轻车熟路。君不见蓟国四百城港,皆如此般。
  不出数载,兰沧苑地利尽显。岭南足可长治久安。
  先前,蓟王和亲十夷王女。十夷王,择族中青壮数万陪嫁。多数暂居南醴港。蓟王欲将家小,迁入兰沧苑。与新野流民,共屯十津邑。
  再得数万户民,兰沧苑,当可无忧。
  二千万亩三熟美田。可比六千万亩河北良田。
  奉养蓟王家门,足矣。
  出兰沧苑,蓟王寻枝津北上,泊入象苑。
  象苑有五。一千头具装战象,皆于五苑中驯养。清钢琉璃甲,已烧造毕。战象往来奔逐,不觉有异。
  叶调矮象,六百头为御姬所有。云霞卫,函园姬,各半。毕竟封国在北。四季分明,气候不利。蓟王并未将战象北迁。悉数驯养于此,待南下再用不迟。
  蓟王南征林邑时,未有兴象林苑之念。
  岂料林邑立国,一面向海,三面攻伐。尤其南下、西进。拓地甚广。皆非象林旧县之地,故未曾划归县境。蓟王于是勉为其难。收拾余土,并立象林苑。
  如今看来,比起林邑王国库,百亿财货。象林苑之利大。何止百倍。
  柔金、巨木、泥炭、珍禽、异兽、鱼获、海鲜……再加三熟美田。单凭象林苑,蓟王家再无缺衣少食之困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454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