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48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48/2006

  少君侯割人头的童谣,北地谁人不知!
  前往丹阳贩购鼍龙皮的宗人,又运来生皮千张。刘备命良工髹漆裁割成通用甲片,留存备用。
  鲜卑年年寇边。辽东、辽西、玄菟三郡饱受荼毒。知少君侯广纳流民。分田以食,造楼安居。又有辽东大族田韶作保,三郡边民这便乘舟船横跨渤海,赶来楼桑投奔。一开始多是与徐荣田冈等人相识的游侠及家眷宗族。后来普通百姓亦纷纷乘船来投。楼桑义舍安置不下。郦城、督亢,早人满为患。加之青冀流民亦多,刘备便准备督造大利城。
  正如邑民学子所料。继楼桑、郦城、督亢之后,大利城又当开建。
  与楼桑关系密切的辽东豪商田韶,靠贩卖盐渍木,成北地巨富。更是将一家老小迁往白湖水榭。又向城长乐隐申请,改造水榭,供家人居住。
  乐隐来问刘备。
  刘备笑着点头,可也。
  田氏这便广募良工巧匠,拆除无用圈舍,尽起高楼。不敢督造七层,却皆是五层高楼。楼楼之间,以覆道架成‘飞阁’。蔚为壮观。称‘水榭第一人家’。知少君侯不喜,家中亦不敢蓄奴。多雇邑中百姓。
  与之相隔不远的士异沉月阁,又岂能居于人后?
  士异虽常住侯府,沉月阁已交由心腹操持。然,作为与刘备关系密切的交州士族,又岂能让辽东豪商称雄水榭。这便禀明刘备,亦造重楼。北地交州士人、学子齐聚,颇多南越风情。
  两家高墙重楼,屋宇连横。乃成坞堡。且互为犄角。战时,只需令兵士进驻,便可保水榭无忧。
  夏,四月,大旱,七州蝗。
  刘备正在书房研究插秧机。忽闻天空嗡嗡作响,宛如雷鸣。
  抬头一看,天边竟升起绵延无尽的沙尘暴。
  待风暴抵近,便有无数飞虫呼啸而过。
  亿万蝗虫过境,如同龙卷旋风。遮天蔽日,宛如末世!
  所过禾穗草木食之殆尽。饿殍枕道。百姓饥,捕蝗为食。西林亦遭灾,树叶竟被啃食一空。万幸临乡已改稻作。需等春分后,邑民才备耕、通渠,开始新一年的稻作。
  如今秧苗未育,田中皆是青水。蝗虫不做停留,呼啸而过。少君侯治下,躲过一劫。
  饶是如此,邑中花草亦饱受其害。邑民纷纷捕蝗喂食鸡鸭,数月捉之不尽。
  就连关外草原,亦受蝗灾。
  草原青苗被啃食一空。牛羊无草,纷纷饿死。胡人无食,鲜卑遂寇三边。
  抄掠边民口粮。
  护乌桓校尉夏育上言:“鲜卑寇边,自春以来三十余发,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,一冬、二春,必能禽(擒)灭。”
  帝不从。
  刘备收到左丰秘函。言,原护羌校尉田晏坐事论刑,欲立功自效。乃请中常侍王甫,复求为将。中常侍王甫正极力撺掇皇帝,欲让田晏遣兵与(夏)育并力讨贼。另有中常侍赵忠,举荐从弟赵苞为辽西太守。欲令赵苞与辽西乌桓王丘力居,发兵策应。以分其功。
  夜课时,恩师亦将崔廷尉手书,示与刘备。
  前后两封密信。字里行间皆说此次北伐,势在必行。
第030章
旱极而蝗
  待刘备看完,恩师又取出御史刘陶的手书。言朝廷或将启用恩师为议郎,东观校勘儒学经籍,并参与续写《汉记(史称《东观汉记》)》的工作。
  “观,观也,于上观望也”。乃指高大建筑。
  东观,位于洛阳南宫。建筑高大华丽,最上层高阁十二间,四周殿阁相望,绿树成荫,环境幽雅。为宫廷收藏图籍档案,及修撰史书的主要处所。
  议郎,汉置,为光禄勋所属郎官之一。掌顾问应对,无常事。秩比六百石。多征贤良方正之士任之。
  刘备笑道:这个郎官倒是清闲。
  恩师亦笑:此去续写《汉记》,正合吾意。为师可先去,待邑中诸事安排妥当,你便来洛阳。
  刘备点头:好。
  檀石槐之鲜卑,已成大患。刘备不记得有谁赢过檀石槐。此次北上讨贼,必然大败。好在檀石槐英年早逝。鲜卑由此分裂成三部,不复先前之势。
  下课后,刘备返回府中。召乌莲询问鲜卑诸事。
  乌莲说,自从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。便将领土,分地为三。右北平以东为东部,右北平到上谷为中部,上谷以西为西部。三部各置大人管理,直属檀石槐。
  乌莲还说,胡民生存所依,亦有三:“水草”、“刍稾”、“盐地”。檀石槐成为鲜卑大人后,立王庭于弹汗山,歠(chuò)仇水上,去高柳北三百余里。兵马甚盛,东西部大人皆归焉。之后南抄缘边,北拒丁零,东却夫余,西击乌孙,尽据匈奴故地,东西万四千余里,南北七千余里,网罗山川水泽盐池。声势日盛。
  正如乌莲所说,胡人赖以生存的资源有三:“水草”、“刍稾”、“盐地”。
  水草,便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。刍稾,乃是指干草料。盐地,自然是指产盐之地。
  时下所食盐,主要有:海盐、池盐(湖盐)、井盐、岩盐(矿盐)。池盐历史悠久,西周时,解池已大规模生产池盐。因盐池在河东解县,故名解池,也称“河东盐池”。又因池盐粒粒洁白,称“河东大盐”。用池盐腌制的酱菜,色正味美,久存不腐。
  边郡亦有池盐。比如五原郡有白、乌二盐池。
  这些盐池,也是胡人占据劫掠的重点。
  华夏以农立国,自古便把水、旱、蝗并列为三大害。《诗经·小雅》就有“去其螟滕”的记载。滕,便是蝗虫。
  蝗灾往往和旱灾相伴而生。一方面,在干旱年份,由于地下水位下降,土壤板结坚硬,含水量降低,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。于此同时,干旱年份,江河湖泊水面缩小,低洼地裸露,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。另一方面,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,蝗虫以此为食,生长较快,生殖力极高。
  所以自古便有‘旱极而蝗’之说。
  此次蝗灾,殃及极广。草原亦受灾。故而往往年岁才寇边的鲜卑,今年却在本应蓄马养膘的春夏,便大举抄掠边郡。
  护乌桓校尉夏育,便是看到了此次危机中一闪而过的战机。想趁鲜卑羸弱,一举平定塞北。
  我朝在与西羌、鲜卑、乌桓,旷日持久的战争中,磨砺出一批忠臣名将。比如“凉州三明”:皇甫规,张奂,段熲。不单此三人很有才能,麾下一批佐官裨将,皆为将才。夏育便是其中之一。夏育早年为段熲护羌司马,屡立战功,熹平三年,夏育时为凉州北地郡太守。鲜卑寇北地,夏育追击破之。加封护乌桓校尉。
  刘备问过乌莲,此时本该绿草成茵的草原,却寸草不生。所出青苗皆被蝗虫啃食一空。大汉七州蝗灾,朝廷开仓赈灾,农人或可活命。然而草原牧民,若无牛羊,只能饿死。鲜卑之所以破例在四月进攻,足见形势急迫。
  正如左丰密信,此战不可避免。
  想到这里,刘备急忙取出地形图卷,细细观摩。
  又唤来心腹大将黄忠、徐荣、乌莲等人询问:若为将,该如何进兵?
  徐荣纵横辽东,边郡地形皆在心中。这便言道: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后,便将领土,分地为三。右北平以东为东部,右北平到上谷为中部,上谷以西为西部。若我为将,当兵分三路:使一军出代郡,使一军出云中,再使一军出雁门。三路并进,直捣王庭!
  刘备急忙取灯来看。
  代郡之高柳县北三百里,便是鲜卑王庭弹汗山所在!
  话说,鲜卑南抄缘边,北拒丁零,东却夫余,西击乌孙。尽据匈奴故地,东西万四千余里,南北七千余里,网罗山川水泽盐池。如此庞大的国土,正当居中而守。为何偏偏把王庭立在距我大汉如此之近的弹汗山?
  见刘备似乎不解,徐荣这便解释道:胡人所赖有三:水草、刍稾、盐地。而这些地方,都是有数的。且位置固定,皆近我边关。
  正因如此。两汉以来,常以内附胡人为向导,或经由通晓胡语的边民提供情报,朝廷利用骑兵机动,对胡人驻地进行快速精准的斩首行动,并消灭对方有生力量。称为:捣巢。
  取直捣敌巢之意。
  徐荣又道:料想朝廷此次北伐,便行捣巢之策!
  原来如此!
  因行捣巢之策,又因檀石槐将鲜卑分成东、中、西三部。故而要兵分三路。所出皆是大汉精骑。日夜奔驰,但凡有一路破敌,便可直捣敌巢。若能斩杀胡酋檀石槐,鲜卑必乱。分裂后的鲜卑,再无力对抗北匈奴、三郡乌桓这些归附汉庭的胡人。
  如此行事,确有道理。
  可若不能速战速决,一击而中,陷入持久战。如今内忧外患的汉庭,根本无法支撑。
  护乌桓校尉夏育上言:“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,一冬、二春,必能禽灭。”也是把此战,限定在‘一冬、二春’一年之内!
  如此说来,必是捣巢之策。
  见黄忠沉默不语。刘备这便问道:义父又做何想?
  没等黄忠开口,乌莲却摇头:“此策凶险。”
  刘备急忙问道:为何?
第031章
直捣敌巢
  乌莲指着图中弹汗山鲜卑王庭的位置言道:鲜卑亦是游牧。所谓的王庭,别说洛阳,就是楼桑也比不上。不过是一些木栅栏圈起的一片大帐篷。随时都可拔营而走。加之鲜卑亦会造高车,踏雪涉水如履平地。日行百里。汉军只要出塞,王庭最多两日便能迁徙。到时只需在弹汗山周围埋伏重兵,汉军必败。
  黄忠轻轻点头:胡人游牧。所谓王庭,皆是些皮帐、篷车,并无片瓦。说走就走。弹汗山在高柳北三百里。大军只要一出塞,便会被鲜卑斥候发现。距离最近的鲜卑三部,便会举兵来战。行游击战术。且战且走,阻挡汉军步伐。如此一来,三日便能走完的三百里路,或许要五日,七日,甚至十日才能抵达。那时,弹汗山早埋伏鲜卑重兵。趁一路厮杀到此的汉军扎营未稳,四面杀出。我军危矣。
  刘备一声叹息:我大汉内忧外患,西有羌人,南有蛮夷,北有鲜卑,内有家贼。正因如此,故而无法行持久战。只能速战速决。鲜卑亦是如此。恰逢蝗灾,牧草短缺。牛羊皆饿死,于是在春夏之交,便南下抄掠。双方都想速战。故不用多久,便可分胜负。
  这便将目光投向弹汗山:乌莲,此地山势如何?可适合设伏?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48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