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49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49/2006

  乌莲答道:弹汗山北坡平缓,南坡陡峭。群山密集,有高有低。山谷纵横其间,多为前、后二山的交通孔道。熟悉地形的鲜卑人可自由绕行。或南或比,往来穿梭。我军初到陌生之地,必然顾此失彼。
  刘备又问:若闻我大军来袭,鲜卑王庭拔营而走。会去哪里?
  乌莲随口答道:往东而行。
  见她脱口而出,想都未想,刘备追问道:为何?
  乌莲指着弹汗山周围的一条山脉说道:弹汗山乃是阴山中部山群,阴山东西横亘两千里,南北宽一百里。往北便要翻越阴山,虽有山谷可通行,然而地势起伏,行车不易是其一。远离水草、刍稾、盐地,加之牛羊存栏亦不足够,难以为继是其二。其三,若王庭北上,对三部鲜卑控制力亦削弱,久必大乱。且汉庭此次精骑尽出,乃行捣巢之策。翻越阴山,时间也来不及。故而,只能沿阴山南坡高原,东西移动,最为便捷。
  刘备又问:既然东西皆可,为何笃定向东?
  黄忠答道:雁门、云中等并州边郡,皆在弹汗山以西。若王庭西行,刚好迎头撞上两路大汉骑军。既然要远遁避祸,自然离兵锋越远越好。故而向东。
  刘备细细看过地图,这才幡然醒悟:果然如此!
  沿阴山南麓,一直向东。刘备目光从代郡、上谷、一路看到渔阳郡。忽然停在了靠近右北平的一地。
  这便问道:此是何地?
  黄忠探身一看:白檀县。前汉所置,今汉已废。
  从弹汗山到白檀县旧城,约千余里。若是遣一军抢占白檀城,偃旗息鼓,修复城垣。待王庭东移,半路截杀。大事能成呼?
  刘备细细想来,似乎并无不妥!
  这便问道:如何能速抵白檀城。
  黄忠目中精光一闪,显然是知少君侯心意。这便将目光投向乌莲:上谷乌桓久居边郡,必有所知。
  乌莲先是一愣,跟着重重点头:待我问过王兄。
  刘备不知道。历史上的此次北伐,经过是这样:熹平六年八月,灵帝以鲜卑连年入塞抄掠边郡,命护乌桓校尉夏育,破鲜卑中郎将田晏、匈奴中郎将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,分别从高柳(代郡)、云中郡、雁门郡出塞,分三路进攻鲜卑。汉军出塞二千余里,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东、中、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,大败汉军。夏育等军辎重尽失,战死者十之七八,三人仅率数十骑逃回。论罪当斩,缴赎金免死。皆以败军之罪贬为庶人。此后,鲜卑兵势更盛,连年犯汉边境。
  这段历史语焉不详。究竟出塞后发生了什么,已无人知晓。然从史书短短数语中,却可窥探一二。
  汉庭遣三大良将,兵分三路。且皆是骑兵。显然行的是捣巢之策。
  汉军出塞二千余里。而弹汗山距离高柳县,不过三百里。若直捣敌巢,又如何会转战两千余里。说明,鲜卑王庭正如乌莲所说,赶在大军到来前,迁徙到了别处。汉军一路追击,故而转战两千余里。具体路线未知,单从‘二千余里’便可知,其中颇多曲折。
  一路追击。汉军连续作战,军心疲惫,人困马乏。兵力在追击过程中,渐被鲜卑狼骑蚕食。最后鲜卑四面合围,一战而灭。
  此战,北地精骑尽数折损。南匈奴王屠特若尸逐单于重伤,第二年便暴毙。数年前,伊陵尸逐就老单于去世,屠特若尸逐刚刚继位,如今一战殒命。引匈奴动荡,激发内讧。
  再无力抵御鲜卑南下。
  万幸,四年后正值壮年的檀石槐无故暴毙。鲜卑亦分裂成三部,各自为政,互相攻伐。也无力吞并蚕食汉土。
  黄忠说,最快八月,最迟九月,朝廷便会发兵。
  刘备点头称善。
  还有三、四个月的时间可供刘备转圜,需早做准备。
  这便秘密安排侯府良匠,打造守城诸器,制备行军干粮、草料不提。
  事关机密。不宜书信。乌莲遣亲随北上。很快,右北平乌桓王乌延便传回胡语口讯。说,出卢龙塞四百里,可达白檀屯戍城。
  卢龙塞,位于徐无山麓最东,坐落于两山之间。左侧梅山,右侧云山。
  西汉时,汉与匈奴在右北平一带长年作战,卢龙塞还算畅通。但从东汉建武年间至今,一百余年,这条关路人迹罕至,只有“微径可从”。出行不易不说。竟有数百里路程。
  再者说,何为屯戍城?
  原来。
  为防御异族,开发边疆,两汉沿长城一线营造了大量关塞。如烽、燧、关、侯城和屯戍城,作为报警和驻军之用,并组成坚固的防御体系。屯戍城,既是屯驻重兵之所,亦是边疆屯田之地。
  “白檀”,即“白檀山”,位于高石水(瀑河)南岸。
  《水经注》:“濡河又东南,水流回曲,谓之曲河。镇东北三百里,又东出峡入安州界,东南流迳渔阳白檀县故城。”《汉书·地理志》曰:“濡水出县北蛮中。汉景帝诏李广曰:将军其帅师东辕,弭节白檀者也”。
  两相结合,可确定白檀故址在卢龙塞西北四百余里。
第032章
循路而进
  白檀究竟在哪,后世有两种说法。
  传统认为在今河北省滦平东北兴洲河南岸,因白檀山得名。后有人指出,实与曹操北征乌桓路线背道。并说白檀城址在宽城县城东八里,药王庙村遗址。亦指出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中的错误。言:出卢龙塞,历白檀,平冈。若白檀在滦平,从地图上就说不通。前者反驳后者,说不该质疑汉书有误。后实无论据,又说汉初与后世所置白檀,并非一地。云云。
  故而,后世流传的曹操北伐乌桓路线,有两条。
  一条先折向西北,再向东北。此乃《汉书》、《水经注》所载路线。另外一条便一直向东北。
  事实上,在刘备看来。此时行军,多循路而进。
  正如前面所说,时下居地,因何要用亭和里来划分。十户为一里,十里为一亭,十亭为一乡。
  正是因为,比起需要养活十几亿人口的后世,汉朝五千万人口需要的耕地,只是后世的二十分之一。
  剩下的全是没有开发过的沼泽密林,莽原群山。
  一条蜿蜒的官道,穿山越岭,从沼泽、密林、莽原、群山中穿过,串联起中原文明。那些远离道路的地方,人迹罕至,猛兽纵横,即便有些许的‘野人’出没,也承担不起延续文明的重任。
  所以说,路,才是时下最重要的文明载体。于是整个行政架构,以里、亭来划分,也就十分合理了。
  即便白檀在卢龙塞西北,若西汉时确有一条通往卢龙塞的边关要道。时下虽只有“微径可从”,却也比横穿沼泽密林,莽原群山,通行要容易的多。故而,曹操先折向西北,再一路向东。直抵白狼山,也就十分合理了。
  所以说,城在哪不重要。重要是路在哪。
  右北平乌桓王乌延说,白檀城在卢龙塞西北四百余里处,刘备自然深信不疑。
  白檀往东,便是田畴所说‘出空虚之地’。白檀往西北,便是阴山东端,后世内蒙坝上高原。
  刘备无需冒然北进。只需占据白檀,广散斥候,若鲜卑王庭沿阴山南麓,于长城沿线一路东移,必能碰见!
  此去塞外,步骑皆有大用。还有弓弩手,守城亦重要。侯府良匠、楼桑能工,也要带上。帐篷高车自然是运送辎重的上上之选。还有机关箭车,诸多兵器。刘备命人多购买白垩、硫磺等物,存以备用。
  《魏书》云:“悦般有火山,山旁石皆焦熔,流地数十里乃凝坚,即石硫黄也”。中原一带也已开始从涅石(黑色含煤黄铁矿)提取硫磺。时为一种制造绿矾的工艺:在土坯砌成的窑中,把矿石和煤炭垒叠起来,点火焙烧,硫磺便从窑的顶部冷凝下来。所以东汉时硫磺又有“矾石液”的别名。
  距离朝廷出兵,还有数月。刘备又命人取出积攒皮毛,缝毛毡帐篷。锯大木,广造高车。
  军粮皆是干粮。鱼干、肉脯。粳米碾磨成粉,混合油脂、青盐、肉糜,蒸熟后,经水压压制成圆饼,一截截由牛羊肠衣密封包裹,便于携带。只需取出一块煮熟,便足可果腹。
  因混入油脂、青盐,类似腊肠,肠衣密封后,可保鲜数月。只是风味颇咸。需用清水煮开才能下咽。干吃亦可。却需吃一口饼,就一口水,方才不咸。
  刘备又命徐荣亲赴洛阳,将手书密信交于黄门令左丰。崔霸、徐荣曾携五十鼍龙骑一路护送左丰往返洛阳与楼桑。崔、徐二将乃少君侯心腹,且与左丰颇为熟络,左丰自不会生疑。刘备信中让左丰寻机向圣上进言,许他领右北平乌桓出关,策应北伐。就说,右北平夹在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之间,若能在此地遣一军截住中部鲜卑,又能与辽西乌桓一起,对东部鲜卑呈前后夹击之势,对北伐大有裨益。
  三郡乌桓有四部。辽东乌桓鞭长莫及。辽西乌桓王丘力居,与辽西太守赵苞一同发兵策应。上谷乌桓王难楼,必与护乌桓校尉夏育一起兵发高柳。剩下右北平乌桓王乌延,无人问津。实力羸弱自然是最大原因。
  若刘备自请北上,不花朝廷军资,再有左丰从旁进言,或许能成。
  此事不宜宣扬。若诉诸于朝堂,别说刘备自请,便是此次北伐也断难成行。
  事实也是如此。正是身边中常侍不停进言,刚刚元服的皇帝这才力排众议,出兵北伐。
  趁其病,要其命。时机自然正好。只可惜鲜卑一统,实力冠绝一时,最后大败而归。
  护乌桓校尉夏育,破鲜卑中郎将田晏、匈奴中郎将臧旻,久经沙场,皆称良将。若非鲜卑实力强横,断不会大败而归。
  半月后,徐荣返回。带回左丰手书。言,定让少君侯如愿。又说待事成,莫忘保举之义。
  字里行间,颇多自信。貌似朝廷或者说禁中,对此次北伐甚有信心。先有中常侍王甫极力撮合。后有中常侍赵忠,荐从弟赵苞为辽西太守,分润北伐之功。如今北伐还未成行,左丰便开始邀功。
  也不知这些不懂军事的内臣,何来必胜之心。
  也难怪我家皇帝陛下会罔顾群臣谏言,出兵北伐。显然是受内臣们鼓惑了啊……
  此去若能一击命中,鲜卑必乱。可保汉庭数十年边关太平。待灭黄巾,安流民,休养生息,再发兵北上,尽收前汉失地!
  即便不成,刘备也要为大汉精骑留些种子。变大败为小败,小败化不败。若能不胜不败,亦是有功于社稷。
  北伐之事,只有心腹家臣方知。邑中一切如常。
  蝗灾过后,农人们开始育秧。督亢城三千座干栏重楼,立春前便已完工。淮泗山民皆搬入新居。壮汉健妇喜气洋洋,纷纷下到水泽,筑坝舀水,开辟新田。围绕督亢城,陂渠水网,阡陌纵横。秧田如棋盘,蔚为壮观。
  沟渠内屉舟往来,运送秧苗,准备插秧。
  除去铺路通渠,大部分熟练工匠皆乘车轮舟,奔赴郦城。郦城大建速度再加倍。无需数年之久。再过一年多,便可完工。
  今夏七州蝗灾,秋粮绝收。周围受灾乡民拖家带口,陆续向临乡迁徙。刘备防微杜渐,未雨绸缪。决定把大利城的督造,提上日程。
  郦亭沟水‘又西南转,历大利亭南,入巨马水’。
  濡水‘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、大利亭东南合易水。而注巨马水也。故地理志曰:易水至范阳入濡。又曰:濡水合渠。许愼曰:濡水合涞’。濡水与易水,在大利亭东南合并注入巨马水。巨马水,便是涞水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49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