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495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495/2006

  待除汉人衣食之弊。即便大汉十三州,颗粒无收,汉人皆可得丰衣足食。蓟王当可令将作寺,尝试机关术升级。由畜力向蒸汽递进。利益驱动,产业升级。为获高额回报,棉花等经济作物,必大量取代五谷杂粮。乃至大汉十三州,遍地草木,鲜有粮谷。蒸汽机关纺织机,日夜不休。蒸汽机关船,远游七海。那时,如象林苑等,王家田庄,遍布寰宇。产出食粮,足可供给天下。
  吃饱饭,是一切的前提。不然,资本的萌芽,必被饿殍啃食一空。“圈地运动”乃至“羊吃人”,便是血淋淋的后例。
  蓟王远大抱负,唯天地可知也。
  “若要凿穿‘(西)羌身毒道’,小弟恐需效穆天子,亲赴瑶池,面见西王母。”甯姐姐眸中,忽生春意。
  “理所当然。”蓟王却未能会意。
  和亲,亦唤做“和戎”、“和番”。蓟国若能合并西王母国,亦或是立为属国。自大震关、大散关,斜驱西王母国。南下身毒。再经殑伽港扬帆出海,过顿逊海渠,绕金瓯角,入南海。或经容渠船闸,内入四渎八流;或循沿海航线,北进泉州港。堪比大周天循环。
  “身毒西境,毗邻贵霜。”甯姐姐又道:“若相约贵霜起兵,东西夹攻。旦夕可定乎?”
  “如此,(身毒)列国必灭。”蓟王貌似,亦有此意。话说,自西域奴隶贸易,大行其道。域外诸多小国,悉数被灭。举族贩入绿洲者,不可计数。贵霜眈眈虎视,可想而知。只需蓟王遣使。言,愿与贵霜共分身毒。料想,联盟必成。至于和亲与否,且看时局如何。
  话说。贵霜之地,宜牧马,不宜种田。蓟王所羡,皆是三登沃壤。尤其恒河三角洲。蓟王必取之。
  甯姐姐忽笑:“不知小弟,可与贵霜和亲否?”
  “未曾也。”蓟王脱口而出,随即会意。
  甯姐姐,语透揶揄也。
第165章
天下至理
  冰原及周遭,为羌人世代所居。故前汉时称“羌中”。
  《史记》述秦疆域,“西至临洮、羌中”,又记张骞从西域还,“欲从羌中归,复为匈奴所得”,均此。
  今多为西王母国所辖。
  譬如钟存羌,古羌多为母系氏族。西王母年得亿万门俸,重建母国,情理之中。切记,财能通神。
  大汉西境,蓟王心牵二事。其一,北匈奴西迁至奄蔡,立北乌伊列国。其二,斜驱西王母国,凿穿“羌身毒道”。
  至于东境,便是辽西走廊,并大小辽泽,治水营城。
  时下心牵,自当是千里稻作。
  督亢乃蓟国龙兴之地。东西掘鲤淀周遭,率先开镰。沼泽沃壤,均产七石余。若非累有新田圩成,驯田未毕。蓟国均产,当至七石。饶是如此,本季新谷,足破八亿石。广济天下,仍有盈余。户户仓楼,当有积谷入仓。自国中酿造,皆取海外三登谷。蓟谷终得积存。然若将自家仓楼装满,绝非一年之功。即便家中单仓楼,亦可盛谷三万石。均产六石计,一顷稻,得三百石谷。便加海外寄田,均产十五石,一顷稻,得七百五十石谷。欲装满三万石,不吃不喝,仍足需三十载。
  先前不知,蓟王何故造如此大仓。如今方知,只需稍加改造,加装机关诸器,仓楼便可用于烘干。除烘干新谷,亦可用于熏蒸香肠、火腿,腊肉、禾鲤干等。便是麻丝、羊毛、药材、干果、湩酪,亦无不可。
  蓟国名产,种类繁多。一季稻作,半年之期。余下节气,蓟人可按部就班,制备名产。除坊市内大型作坊,集中产出。蓟国半数名产,皆出自各家各户。可自行贩卖,亦可转卖市中豪商,亦或承接工坊券书,如约定制,不一而足。蓟人富足,可见一斑。
  立冬前后,蓟国上下,皆为稻收奔忙。无有例外。
  便是朝会,亦暂且搁置。凡有要务,皆由左右国相,入宫通禀。蓟王或乾纲独断,或专开朝会,集思广益。必有良策出。
  今季,亦如先例。
  掘鲤淀屉舟往来,分波逐浪。为不扰民,三足踆乌,乘夜起航,沿千里蓟国渠,驶往文安县。文安亦曾为大泽。两汉之交,海水倒灌。文安西通掘鲤淀,北连雍奴薮,千里水泽,汪洋接海。其后二百年,与二处大泽,渐行渐远,终是分离。境内滏水、高阳水、滹沱、泒水等,诸水交汇,散为大泽。径百二十里。犹过督亢二十里。
  如今。枝津故渎,皆成纵横水网。支渠四通,无垠稻浪。文安旧县,横竖七里,旧貌新颜。境内新筑城邑,迁百万黑山众安居。圩田大成,物阜民丰。富足堪比督亢秋成。
  安居乐业,守望相助。黑山、白波,并五湖四海,各地流民,早与蓟人无异。
  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。士大夫饱食无忧,方能忧国忧民。
  天下至理,莫过如此。
  少时,宗祠大考,刘备言,不患寡,只患不均。
  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均,天下之至理也,连于形物亦然。均发均县,轻重而发绝,发不均也。均也,其绝也,莫绝。”
  意思是说,均衡,乃天下之至理。世间之物,尽皆如此。譬如,一根头发若受力均匀,那么即便用其悬挂重物,亦不会轻易断绝;若受力不匀,既使悬物再轻,亦会断绝。
  列子所言,“均发均悬”,待长大,蓟王才渐渐顿悟。除去均田、均产,均律、均法,亦是天下至理。
  编户齐民,与二十等爵之公士,无论田宅、妻妾、牛马、机关器,皆有大不均。然循《蓟法》,二十等爵,蓟人皆可匹配。只需诚实守信,不短税赋。凡我国人,皆有晋升之路。虽入籍有早晚,然早晚为爵民。此,亦是均发均悬。
  此便是所谓,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。
  甘后,甯贵人,华贵人等,九位新妇。伴君身侧。舟行千里国渠。欢喜之情,油然而生,溢于言表。
  正如先帝,虽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,然却不觉富足。甘后久居深宫,别居西园。虽敛财无数,却难言归属。如今嫁入蓟王家。千里国土,四百城港。水天一色,无垠稻海。皆为我家所有。焉能不喜不自禁。
  封建时代,拥有土地的满足感,无与伦比,无可替代。
  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。便是农耕文明,最大的收获。
  蓟人富甲一方。僦船四海,车行九州。获利之丰,远超种田。然每逢稻作时节,蓟人悉数返乡,忙于稻作。皆是千百年来,深入骨髓,农耕文明的沉积。又历久弥香,酝酿出一碗乡愁。
  “独在异乡为异客”,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。
  船宫爵室,三面清钢琉璃壁前。
  蓟王举千里镜远眺。繁忙稻收,尽收眼底。
  甘后、甯贵人、华贵人,伴驾左右。余下六美人,陪坐榻上。美眸流转,顾盼生姿。
  见李真多,欲言又止。郑天生遂问:“何故无言?”
  李真多这便言道:“侍寝多日,有喜否?”
  果然。凡入蓟王家门,为夫君诞下子嗣,便是八百年女仙,亦不可免俗。
  “何其急也。”郑天生,风华绝代,宜喜宜嗔。与先前孤儿寡母,云泥之别。
  话说郑天生子邓芝,年过七旬,封候拜将,亲征涪陵。至玄猿缘山。芝性好弩,见猿抱子在树上,引弩射之,中猿母,其子为拔箭,以木叶塞创。芝乃叹息,投弩水中,自知当死。叹曰:“嘻,吾违物之性,其将死矣!”
  自知死期,不愧有仙门之母。
  程环掩口笑道:“姐姐毋忧。夫君临幸,尚不足月。便种珠胎,亦无觉也。”
  张姜子柔声劝道:“你我断绝红尘,自出家门。与山泉为伴,日月为伍。寒暑易节,久不食人烟。人伦不继,亦是常情使然。”
  李真多笑叹:“不料你等,皆已看淡。”
  程璇悄声道:“闻乌桓莲妃,婚后亦无所出。乃华国老,献良方解困。”
  “良方何在。”众美人,异口同声。
第166章
大材小用
  “待回宫,求问莲妃便知。”程璇答曰。
  众美人虽略显失望,却终归有所,期盼。
  再看夫君,一时神游天外,浮想联翩。
  “闻蓟南尹上表,欲择高阳并文安,居中白地,重立旧县阿陵。”华贵人柔声相问:“敢问夫君何意?”
  阿陵,前汉置。初属广阳郡,后改属涿郡。今汉建武二年,封任光为阿陵侯,即此。传四世,历五侯,后废,并入鄚县。稍后,又数度被水淹没,阿陵城因而荒废,四野无人,渐为白地。与冀州诸国勘定国界时,悉数划过蓟国。
  “未尝不可。”蓟王答曰:“此地,毁于大水。陈长文,重建旧县。亦是大功一件。”
  “如此,高阳、阿陵、文安,足可护易县周全。”华贵人笑道。
  鄚县毕竟稍远。蓟王若易县为京,岂能另易京孤悬国境,无大城守备。
  “文安县内十一城,文安、滏阳、北易阳、滹阳、泒阳、沙阳、利丰、临漳、临津、平渠、永宁。稻收皆已过半。”蓟王居高远眺,一目了然:“‘荀氏六长’,并‘五子三明一国让’中‘二子’、‘三明’,为文安十一城令。当真,大材小用。”
  “闻,白波、黑山,计有百万之众。分置各城中。”甘后柔声言道:“‘荀氏六长’并‘五子三明’,确有实才。”
  “甘后既知‘五子三明’,独缺‘一国让’乎?”蓟王笑道。
  “妾闻,儒宗曾言‘一国让’,假以时日,必为国之重器。”不料甘后竟知详情。话说,自携子北上,居于西宫。常借阅瑞麟阁中藏书,对国中风貌,耳熟能详。足见用心。
  “‘五子三明,一国让’。”蓟王居中断句,众人这便醒悟。
  “五子之田畴,今为漠北都护府,将兵从事。并将兵长史窦宾,守备冬宫,颇有功勋。为长久计。田畴率举宗族数百人,迁居北海苦寒之地,营深平险,敞地而居,躬耕自养。漠北百姓归之,数年间至五千余家。见漠北部族繁多,不服王化,不明法度。畴又立《蓟法》,定相杀伤、犯盗、诤讼之法,法重者至死,其次抵罪,二十余条。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,兴举学校讲授之业,班行其众,众皆便之,至道不拾遗。北边翕(xī)然服其威信,漠北部族,并各遣译使致贡遗,畴悉抚纳。”蓟王将田畴功勋,娓娓道来。
  蓟国官吏何其多也。然蓟王信手拈来,如数家珍。明主之姿,何必多言。
  “田子泰竟将宗族,悉迁北海。”甘后如何能不慨叹。
  “正因田畴,迁宗族远赴苦寒。与漠北部族,共苦同甘。方令人心归附。”蓟王笑道:“‘五子’才德,知微见著。”
  “既有大才,王上当择机调回国中。”甯贵人进言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495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