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506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506/2006

  于是乎,各方心照不宣。吕布入陈,既定事实。
  陈国得吕布客卿,声威鹊起。吕布携众,巡视国境,震慑宵小。又携陈国水军,入四渎八流,往来淮泗诸国。
  淮泗诸王,亦得心安。
  北宫,瑞阁。
  蓟王得报,不由慨叹:“此乃‘狐虎之威,驱虎吞狼’之计也。”
  “何人为陈王设谋?”蓟王看向宋贵妃。
  “夫君明见。”宋贵妃实言相告:“正是鲁相。”
  鲁相宋元异,乃蓟王元舅。此谋,当是天下棋局,落子之处。换言之,宋奇以鲁相身份,说陈王宠,纳吕布客卿。假狐虎之威,行驱虎吞狼,以御曹操并袁术。
  其目的,不言自明。
  天下渐知,蓟王时有南攻身毒之意。猛虎搏兔,必用全力。更何况,身毒亦称强国。数御贵霜于国门外。蓟王必倾尽国力,以求克尽全功。如此,便无暇他顾。
  曹操必趁此良机,一举克定关东。眼看吕布败相已露。关东再难有匹敌者。故宋元异,才说陈王宠引吕布入陈。如此一来,上有曹孟德,中有吕奉先,下有袁公路。急切间,关东难有人称雄。待蓟王班师,河北既定,东境大兴。传檄天下,汉室三兴。
  一言蔽之。天下大势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。
  分分合合,皆因利来利往。
  有利则合,无利则分。
第182章
汝奈孤何
  所谓“先见之明”,又谓“远瞩高瞻”。用后世话说,便是战略眼光。此乃明主所必备。
  于常人而言,为人处世,多是“走一步,算一步”。“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”。即便“山穷水复疑无路”,仍可期盼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终归“车到山前必有路,船到桥头自然直”。然却常常“事与愿违”,往往是“迷之自信”。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。
  个人,浑浑噩噩,“做一天和尚,撞一天钟”。不过一己之私,无关痛痒。然若举国,皆昏庸行事,置千万国民于不顾。乃至飞来横祸,万民饥流,家破人亡。则罪莫大焉。庸主之害,便在于此。
  一言蔽之,“鼠目寸光”。
  缺少战略预设,美其名曰: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堰”。然事实早已证明,料敌先机,方是胜战之道。
  谋主的意义,便在于此。
  蓟王情长谋远。除去自身明以照奸,亦是“得道者多助”。群策群力,集思广益。
  《蓟法》之下。《二十等爵》、《圩田制》,深入人心。待《蓟国大百科全书》,编纂毕。增开《科举制》,如家国同构,与《察举制》,并行于世。蓟王当无心忧。
  或有人言。何不将察举,悉数取缔。只行科举。
  原因其实很简单。正因,类后世非此即彼,零和思维,绝非汉儒中正平和之道。另外,与后世皇朝,唯才是举不同。蓟王用人,需德才兼备。察举制下,举孝廉、光禄四行、贤良方正,林林总总,不一而足。皆是先彰其德,再试其才。
  或又有人,嗤之以鼻。“举秀才,不知书;举孝廉,父别居”。又做何解。
  试问,科举舞弊,纵斩立决。千百年来,可曾断绝。
  此非政策之弊,而是人性之短。古往今来,无可避免。
  后世如何,后人评说。时下,蓟王便如此行事。汝奈孤何?
  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”
  一言蔽之,吕布入陈,乃是一步臭棋。必身受其害。
  北宫,瑞阁。
  蓟王皱眉道:“鲁相设谋,纵陈王宠、吕布之辈,无从窥破。然陈公台,足智多谋,焉能中计。此必有诈。”
  “陈宫其人,忠奸莫辨。何欲何求,未可知也。”士贵妃言道。
  安贵妃忽道:“高士自有鸿鹄志,夫君切莫等闲视之。”
  “贵妃言之有理。”蓟王轻轻颔首。
  “王太师遣使来问,明季献费,可否谷钞各半。”马贵妃柔声呈报:“且欲多求海外籼稻,用以酿酒。”
  “可。”蓟王轻轻颔首。甄都朝堂,自酿美酒,耗费粮谷无数。与其高价贩购,不若自取。
  “不出半月,河海冰封。国中四百城港,多有船舶滞留,皆欲贩运新谷。如之奈何。”马贵妃再报。
  “积陈食新,人之常情。”蓟王言道:“命各城港,增开公船泊位。供四海船商贩粮。”
  “喏。”马贵妃,命女史书录,再转交少府制诏。蓟国城港,多为官民两用。增开公船泊位,可倍增吞吐。当不误船商返航。
  “东境诸港,渝口津、通辽港、昌黎港、房港、险渎港,皆立机关塔吊。泊位初创,可泊万石大舡。”士贵妃又报。
  “甚好。”蓟王笑道:“如此,即便渤海冰封,辽东大木、象林巨木,仍可随船贩来,不误冬季营城。”
  “东境各郡县,长吏皆已就位。不出数载,当可大兴。”安贵妃笑言。
  “陇右徙民,可曾动身。”安昌郡三县,苦无人手。若得四十万徙民相助,万事俱备。
  “已动身。”士贵妃答曰。
  “大小辽泽,僦船客庸,已募几何?”蓟王又问。
  “都水署,并都船署,已募万艘民船。国中青壮客庸,各有数万。”宋贵妃,取上疏条陈。
  所谓“条陈”,便是由少府书佐,将百官上疏,择选机要,以蝇头小楷,逐条密书于单片竹简。而后堆叠齐整,由中书令或中书仆射,亲自呈送北宫瑞麟阁。再由四贵妃,逐条陈报。为便于书写,竹简上裱左伯纸。逐条批注,阅后即焚。百官上疏原本,则交由披香殿存档。
  “冬季营城,需防冻疮。”蓟王又道:“命太医寺,调拨药膏,以备不虞。”
  “喏。”
  蓟国营城二十载。可想而知,应对得当,必有万全之策。
  立冬之后,气温日降。蓟王宫已通暖气。尤其清钢琉璃,透光保暖。更加人丁兴旺,便是冰冻三尺,彻骨极寒。一里之回,七重错落蓟王宫,亦温润如春。足不出户,只穿春衫亦无碍。暖泉、石炭,功莫大焉。薪炭,太过昂贵。一季供暖,便富足如蓟人,亦难支应。石炭产量大增,单西沃一处,便足可供给。河北、塞外,皆有石炭出。源源不断贩运国中。尤其无烟石炭,堪比薪炭。居家采暖必备。
  蓟人多耄耋老者。尤其朝中国老。如崔寔、荀爽,皆身体康健。除去国兴民安,政通人和。寻医问药,生活便利,亦是主因。尤其水洗水暖,汤浴兴盛。殷富之家,多自建暖帐浴室。隆冬时节,五日一浴,几成惯例。更有暖泉温汤,百病不生。延年益寿,乃是必然。
  如陈少师,八十有余,寿终正寝。乃命中注定,无可强求。
  子曰:“幼而不孙弟,长而无述焉,老而不死是为贼。”乃孔夫子,责骂“老而无德行”者。便是后世所谓“坏人都变老”。
  然蓟王,儒学立国,佐以法道,兼顾百家;政平法均,德才兼备,大道至简。
  高薪养廉,何来老贼。
  北宫瑞阁,因是蓟王治国理政之所。又分外内。久而久之。天下才女,皆以身入“内阁”为荣。
  蓟王和光同尘,当证大道矣。
  “名都多妖女,京洛出少年”。曹子建必是有感而发。
  防不胜防。
  日短夜长,暮霭沉沉。
  眺望琉璃窗外,十万楼台,万家灯火。蓟王这便起身,先下无极殿用餐,再入泳游馆畅游。而后升合欢殿寝宫。
  通宵达旦,日程满满。果然,偷得浮生半日闲。
第183章
天佑吾王
  蓟王虽早归。仍身在蜜月中。故侍寝皆是甘后、甯贵妃等七美。
  蓟王情长之主。家国天下,情义兼顾。少时羁绊,今日情牵。为时人津津乐道。甯贵妃之事,茶馆、酒垆,说书人亦时常,隐晦提及。传闻,蓟王与长姐相识,乃出甯贵妃牵线。换言之,甯贵妃与蓟王相识,犹在公孙王后之前。
  家门旧事,必语出楼桑宗人。尤其少时玩伴,曾与三墩,相伴长大。又说,楼桑稻作,便始于右国令。奈何悠悠二十载,物是人非。前情往事成追忆。再想细究,已不可得。
  棉花出西域,并非最大发现。
  恰逢王子馆会。国中大儒齐聚。为王学少师,兼领中雍令,国老刘宠祝寿。
  蓟王亦遣宫人赐饭食,祝寿。
  谓“益愧千金少,情将一饭殊”。典出“漂母饭信”:韩信年少家贫,受餐于漂母,及其达志,投千金为报。一饭之恩,千金愧少。便是所谓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。正因时人有此报効,更助义举之风,盛行不衰。
  蓟王家米,王田寿鲤。蓟王家百亩美田,君臣同食,早成惯例。粒粒皎白欣长,清香四溢。刘宠蓟国宿吏,久食君俸,自当如数家珍。
  不料开釜一观,竟惊呼出声:“咦?”
  闻香气四溢,便知是一釜好饭。儒宗笑言:“祖荣,何故惊声?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506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