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512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512/2006

  益州,郡十二,邑百一十八,计百五十八万(1582,601)户,七百五十万(7509430)口。黄巾之乱,益州并非重灾区。更加中原大乱,关东流民十万户,避入益州。天府之国,实力不减反增。一州之力,可比关东,江左。
  更加史侯奉五斗米。将五斗米徒众,悉数收编入户。其中不乏羌氐诸蛮,更有天下信众举家奔投。与蓟国兼容并蓄,海纳百川,异曲同工。假神鬼之力,弥合族群鸿沟。
  如同双刃之剑。宗教于国,有利有弊。
  八月案比。单汉中一郡,便有十余万户,足有五十万众。“汉川之民,户出十万,财富土沃,天府之国”。可谓实至名归。
  据信,若将巴西、南中等地“益州夷”,悉数编户为民。益州人口,当不下千万之巨。
  史侯非我蓟王。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”。之于“族类”认知,便是所谓“华夷”,当真小器。更加蓟王将南中、荆南、岭南,合称三南。立岭南都护府,蓟王尊号“三南天王”。三南蛮区,皆归蓟王领护。故史侯亦不敢轻易染指。
  多年前,蓟王命治粟都尉朱治,并水衡都尉周晖,疏通内外水路。为诸蛮王,建城邑港津。八月案比,登记造册。三南蛮国,大小种落,计千万口。蓟人震惊。
  先前徼外百蛮,估曰八百万众。蓟王笑言,只多不少。
  果然如此。
  须知。类比西域都护府,领护西域诸国。西域诸国,乃“王治其国”。都护府,虽分门别类,为诸国登记造册。然册中城邑、兵马、人口、田宅等,皆不直属都护府。仍为其国所有。
  三南蛮国,亦如此例。蛮国各自独立,却共受岭南都护府,领护。蛮国一切治政,皆出蛮王。然却受都护府监督。治国行事,不可有悖汉蛮大义。若有不尊号令,叛国投敌等重罪。蓟王可传檄声讨,或命都护府出兵讨伐。待治蛮王之罪,再立新王。循旧例,新王多出蛮国侍子。自幼入京,习汉礼汉仪,书汉文汉隶。举手投足,与汉人无异。自当与大汉同心。
  深入蛮区,都护府会择战略要地,驻城塞障壁。为都护府所直辖。
  如今,西域百城,皆隶属于都护府。凡此城周遭百里之内,诸国兵马皆不可擅入。若有作奸犯科,逃入都护城邑。即便十恶不赦之重罪,国主亦不可派兵入城缉拿。当由大使馆,通报详情,转呈国书。再由都护府下令捉拿。若各国民人,于都护城邑内犯法,则由都护府兵,亲自捉拿归案。各国不得包庇。
  凡各国民人,合法依规,落户都护城邑。各国主皆不可强留。同理,若有都护治下民人,迁入各国,都护府亦大开方便之门。
  各项律令,西域人尽皆知。
  岭南亦如此。
  岭南都护府,治融氏县。南醴、南廉二港,并榑木城、九津港,皆为都护府所辖。十万大山,内中百姓,拖家带口,日有百户乃是千户来投。各国主听之任之,乐见其成。
  只因种辈众多,山中地少。常为衣食而起争斗,时出人命。不如放走,自谋生路。
  单十万大山,便深藏百万之众。可想而知,民生艰难,绝非危言耸听。
  万幸。山中颇有谷地,亦多蔬果充饥。终不至饿死。然若比南醴、南廉港中船户,可谓云泥之别。蓟王立司炎馆,分融氏县。将十万大山,包含其中。筑路通渠,营城圩田。再加坐拥内外循坏水路之便。便是百万民众,齐出大山。亦足可自养。
  蓟国稻作季季大熟。海外寄田,亦渐止损。何愁缺衣少食。
第192章
夫子之墙
  “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”。
  塞北草原,八月飞雪。蓟国虽在关内,十月已落大雪。更有“燕山雪花大如席,片片吹落轩辕台”。蓟国横亘幽冀,燕山便在国界之北。可想而知,“地僻寒来早,高山月上迟”。
  脚下冻土,坚如磐石,不利凿渠。冬季施工,多筑堤锁水,营造楼宇。九横十纵,临乡渠不急施工。先分街衢,再造楼宇。城外多有框架立起。一夜风雪,素裹银装,望之白皑。内中匠人,按部就班,营造不歇。待来年春暖花开,冰雪消融。一座座高楼广厦,已拔地而起。而后再掘环渠,立水门,只等水到渠成。
  蓟国营城术,集墨门之大成,其中许多独具匠心之特殊构造,如:柱础浮搁、榫卯连接、斗栱梁柱等,皆我华夏独创。据后世测试,十级地震,大殿仍可屹立不倒。尤其砖木结构,木质框架,辅以空心砖墙,硬质瓦当。坚固耐用。空心砖内填充之物,亦历经数代。最初多为白垩灰浆。中期又填充铜铁矿渣,最近悉数改为珍珠釉浆。坚固、保暖二相宜。
  汉时楼阁高耸,除去汉人以高为贵,以高为极。亦因林多巨木。木质坚韧,足可支撑。所谓“万丈高楼平地起”。“平地”乃高楼之基。老子云:“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。”自春秋,“殿基高巨之风”,日益兴盛。及两汉,高台之风鼎盛。除“仙人好楼居”,引人遐想。更有“置酒高会”。一语道尽,汉家风尚。
  奈何时过境迁。汉时楼台皆焚毁,片瓦无存。唯剩台基,千年犹在。
  元人李好问,曾述亲眼所见:“予至长安,亲见汉宫故址,皆因高为基,突兀峻峙,崒然山出,如未央,神明,井干之基皆然,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竦。使当时楼观在上,又当何如?”
  仅仰望台基,便使人“神志森竦”。可想而知,于其上再建百尺危楼,可仰摘星辰乎?
  大衍之都,九十街衢。然蓟王宫,不过一衢。九十衢一,何来僭越。
  比照王都,五尹联名上疏,国中雄城,可扩横竖九里乎?
  蓟国雄城,多横竖七里。于城郭之外,再四面各扩一里。不建城墙,只凿郭渠。立郭门(桥头堡)守备。如此,足有九九八十一衢。足纳编户五万余,近四十万口。再加客庸,足有五十万众。
  五尹之意,蓟王如何能不知。只需凿穿环渠,郭外一里,濒渠之地,即可辟为港、市。客庸就近栖身,不必居于城内。如此蓟人与客庸,泾渭分明。诸多便利。
  一道高墙分内外。如同陇山隔断华夷。心中若起高墙,蓟国兼容并包,和合之风,终将散尽。
  于是将五尹上疏,束之高阁。王曰:再议。待客庸皆为蓟人。城内无法容纳,再外扩不迟。如今东境民人稀少。大通分户远未足够。尤其大小辽泽,不毛之地,处处皆需人手。国中不宜大兴土木,分散劳力。故蓟王御笔朱批,再议。
  五尹相约,鸾栖馆小酌。
  恰逢南閤祭酒许攸,并报馆丞陈琳亦在。谚曰:“相请不如偶遇”。众人并席共饮。
  席间,五尹求问,王上何意?
  许攸笑答,诸君所请,时机未至也。遂将前后诸情,细细道来。五尹这便醒悟。蓟王所虑,乃是“一墙之隔”。
  许攸言,一墙之隔,宛若春秋。我主所虑,人情冷暖。
  五尹拜服。
  许攸又道,诸君联名上此疏,主公当可安心。
  五尹又问,何出此言。
  许攸答曰,诸君皆国之栋梁,才智高绝。之所以,未能窥破主公心中隐忧,只因心无此忧。
  言下之意。五尹皆治政能臣。正因,爱民如子,一视同仁。心中无此高墙。如何能虑及“一墙之隔”,故才联名上疏。
  一言蔽之,心中无墙。
  五尹,相视而笑,莫逆于心。
  报馆丞陈琳,有感而发。洋洋洒洒,书于报端。
  取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子贡曰:‘夫子之墙数仞,不得其门而入,不见宗庙之美,百官之富。’”之句开篇。
  论述无形高墙,引国人热议。
  “五尹无墙”,遂成典故。言指良臣治政,政均法平。
  儒宗郑玄,遂以“夫子之墙”命题。考太学诸生。
  题末设问:“五尹无墙”,“主公有墙”乎?“经学有墙乎”?
  蓟国文风之盛,窥一斑而知全豹。
  不出意外。太学四子,拔得头筹。蓟王观后,一字不改,刊印日报。俗谓“灯不拨不亮,理不辩不明”。四子见仁见智,各抒己见。令国人茅塞顿开。
  太学四子,由此成名。
  天下才俊,皆奔蓟国。稍后,蓟王命国老,领司辰令庞德公,收四子入门墙。传授安邦定国之奇术。
  因四子居云台之上,四海仙馆。故有传闻,所学乃经天纬地,神鬼奇术。
  三岁见老。四子当是蓟王为国储才。又闻,待嫡长子封,二十及冠。蓟王当传王位于蓟北城,万载宫,登基为王。及冠称王,遂成蓟国惯例。
  空穴必有风,无风不起浪。嫡长子及冠,蓟王年不过四十。春秋鼎盛,远未称老。即便不学历代先王,薨后传位,亦足可在位数十载,何以提前退位。
  国人议论纷纷。
  风闻既出蓟王宫。后宫自然知晓。
  公孙王后,私问蓟王。
  答曰,二十及冠,年富力强。且尚未玩物丧志,沉湎于酒色。正是意气风发少年。得贤臣良将辅佐,相沿成习,必为明主。如何能空耗年华,徒有虚名。人前人后,唯唯诺诺,胆战心惊。唯恐举止失仪,言语失礼,乃至痛失王位。
  公孙王后,这才醒悟。
  蓟王唯恐,父强弟壮。嫡长子久为王世子。一身所学,满腔抱负,被岁月蹉跎,消磨殆尽。即便如愿以偿,登基为王。却人衰心老,性情大变。难为明主。
  防微杜渐。蓟王宁愿提前退位。
  王后止泪相问,那时,夫君当何去何从。
  蓟王笑答:携长姐纵横七海,何处不可为王。
第193章
利大难估
  千里冰封,巨马东流。
  蓟太仓,广僦民船。转运今季新谷,均输各处城仓。待来年雪花路开,河海解冻。船商齐聚,千帆竞渡。已备不时之需。
  种田十倍利。经商利百倍。贸易获利,令蓟人富可敌国。
  民间殷富,赋税高涨。蓟国财政,持续盈余。手有余钱,各项支出亦水涨船高。衣食住行,休闲娱乐,娶妻纳妾,寄券投资。林林总总,不一而足。满足生存所需后的自我提升。助推蓟人,日有所进,知行倍增。首当其冲。爵民数量,迅速增长。
  新兴爵民阶级,初见雏形。以《二十等爵》,一等公士为例。受田一顷半,受地一宅半,岁俸五十石。可于海外荒洲,购买寄田券一顷半。公士,既种田,又经商,且还领食岁俸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512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