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518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518/2006

  如今太学所授,皆出大百科定稿。除儒宗外,四少师、卢少保、陈祭酒等,国中大儒,皆鼎力相助,乐在其中。又岂是一时兴趣使然。
  难得王子馆,满座高朋皆出我辈。便有大儒求问,主公编纂《大百科全书》,意欲何为?
  闻此问,与会嘉宾,皆落杯。
  儒宗遍视众人,笑言道:国之大典,道义之书也。
  便有名儒,闻弦歌而知雅意:莫非,此乃取士用贤之书也。
  儒宗含笑点头:然也。
  将圣贤之道,汇于一书。尤其自始皇帝焚书坑儒,百家残缺。后经历代增补,乃至真伪莫辨,众说纷纭。今欲合并诸家,去伪存真。其中艰难,可想而知。
  或有人言。世上留存,若不知真假。何不开先秦大墓,椁中求真。此举,徒劳无益。只因纸张及印刷术未曾出现前。所有竹书,皆是手工抄录。人为笔误,乃其一。保存参差,为其二。更有甚者,因学术之争,多有删减乃其三。且墓主人身世若何,是否出身百家,皆存疑乃其四。更有诸多不利因素,不胜枚举。且盗墓求书,有伤天和。时人深信举头三尺有神明。不可强求。
  既如此,当如何去伪存真。
  谓“一气贯通”。结合上下文意,及百家所述精要。注解,乃唯一途径。
  非国中鸿儒不可为。即便儒宗,定稿前,亦需将手稿遍传四少师,及陈子等,国中鸿儒。如此谨小慎微,只因兹事体大。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。绝非危言耸听。
  待嘉宾坐定,又有大儒求问:如何施为?
  言下之意,待《蓟国大百科全书》,编撰成册。蓟国五百城港,五帝之学。皆主修百科全书。那时,又当如何取士。
  儒宗笑答:我主必有所虑,非我辈可知也。
  存疑虽未得解,然却心中无忧。蓟王终归与汉家一脉相承,独尊儒术。且朝堂之上,不见神仙术。再看汉中并江东。佛道大兴,竟与儒家分庭抗礼。当真,“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”。
  且《蓟国大百科全书》,儒宗未至,蓟王已命四少师先行编纂。换言之,独尊儒术之心,早而有之。绝非心血来潮,装腔作势。
  此举,尽收天下儒生之心。
  于儒家而言。汉中、江东,皆可弃也。
  须知,时至今日,天下士人,俱出儒家。即便兼通百家,亦是“以儒入道”。儒家为根基。故称“通儒”。弃儒入道,绝无仅有。正因如此。天下俊才,齐投蓟国之势,有增无减。
  听其言,观其行。蓟王言行如一。续汉家香火,如何不是三兴之主。
  叔侄之争,无所不用其极。史侯并合肥侯,渐失人心。归根结底,背信弃义。如此施为,可谓饮鸩止渴。为求续命,而下虎狼猛药。长远而言,于国无益。
  熙熙攘攘,利来利往。
  终归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。
  楼桑老宅。
  家宴正酣。
  庖厨亦出老宅,乃刘氏宗亲。论辈分,刘备需尊叔母。后并土为王,蓟王欲携入宫。奈何世代久居楼桑,家中断难割舍。蓟王亦未强人所难。论刘备喜好,皆在老宅。
  蓟王长情之主。春腊二赐,十年如旧。老宅乃刘备根基所在。封嫡长子为陆城侯,继承家业,亦是此因。蓟王虽为中山靖王后。却是陆城侯支属。不可令陆城侯系无嗣。
  众所周知。前汉时,并无乡、亭之侯。乃至今汉,光武中兴。功大者食县,小者食乡、亭。前汉陆城侯,乃是陆城之侯,并无亭侯之分。待少复祖爵,将二百八十三年“酎金”补齐。先帝故循今汉之例,金口玉言,封刘备为陆城侯。乃属亭侯也。毕竟时过境迁。近三百年,物是人非。先帝此举,并无不妥。
  更何况,陆城早已无存。否则,史上曹孟德专权,亦不会于建安元年(196年),表刘备为镇东将军,封宜城亭侯。谓荣归故里。时下封赏,多近家门,是为光耀门楣。宜城亭,乃是距陆城亭,最近之邑。其民生如何,刘备自幼亲眼所见。楼桑村尚不及宜城亭。
  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。蓟王问过族中长辈,遂起身罢筵。
  送归宗亲,与长姐入楼桑寝室。濡沫交颈。一夜恩爱,到天明。
  窗外大雪纷落,室中春意盎然。
  遥想楼桑娶妻。恐男欢女爱,惊扰四邻。蓟王遂携长姐入山中温汤馆,度足蜜月。日夜浇灌,如胶似漆。
  今故地重游,重温旧席。谓小别胜新婚。此种真情趣,非夫妻之间,不可尽知也。
  百川东到海,一夜无闲言。
第202章
多事之冬
  徐州广陵郡治,广陵县。
  先前,陈,梁、鲁、沛、下邳、彭城、琅邪、东海,暗中结盟,横亘徐豫。八国素不服王命,不遵号令。
  然自王太师,易相夺国。徐州影响,最为剧烈。只因,自东海王由鲁地迁回故国,定都郯县。徐州治下,遂为四国一郡。琅邪、东海、彭城、下邳,皆为诸侯国。唯剩广陵一郡。
  国相皆为王允所立,并不遵州牧陶谦号令,粮谷税赋,直输甄都。陶谦亦不敢相争,遂南迁至广陵郡治,广陵县。如前所言,广陵乃时下长江口,“襟江带海”。广陵大潮,天下闻名。
  坐拥水运之便。且麾下别驾麋竺,都尉曹豹,又素与蓟王交好。得享通商之便。其中渎水,即邗沟。又唤“渠水”。相传乃吴王夫差伐齐,欲北霸中国,而命人开凿。“中渎水,首受江于广陵郡之江都县,自江东北通射阳湖,西北至未口(山阳口)入淮”。
  借助四渎八流,水运之便。进出江口,因而大兴。且广陵乃防备江东最前线。广陵太守赵昱,为陶谦麾下能吏。时乘淮泗大疫,有下邳阙宣,聚众数千人,自称天子,攻取泰山华、费,略任城。兖州牧曹操,欲合二家之兵,共讨之。赵昱谏言,“求诸侯莫如勤王,宜遣使奉贡。以绝曹兖州之念”。后奉命出使洛阳,拜为广陵太守,任上颇有政绩。
  不料立冬前后,淮南袁术,忽遣张勋、桥蕤,引军来攻。赵昱连败数阵,于是坚壁清野,固守不出。常闻多事之秋,正因颗粒归仓,秋高气爽。兵强马壮,正是出兵时节。不料自蓟国千里晚稻,多至立冬。天下纷争,遂成多事之冬。
  广陵城,扼江边高岗(蜀冈)。本是周敬王三十四年(前486年),吴王夫差所筑“邗城”。后楚怀王十年(前319年),将邗城增筑为“子城”并“金城”,南北二城,改名广陵。
  前汉时,吴王刘濞,都于此。效长安“城南为南斗形,北为北斗形,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”,将“子城”并“金城”,改筑为南北斗城:“广陵为吴王濞所都,城周十四里半。”其“当昔全盛之时,车挂轊(wèi,车轴头),人驾肩。廛闬(chán
hàn,列肆)扑地,歌吹沸天。孳(zī)货盐田,铲利铜山。才力雄富,士马精妍”。
  北城内有章台宫,显阳殿等,本为吴王刘濞宫。俗称“广陵金城”,今为徐州治。南城,俗称“广陵楚(国)子城”,为广陵郡治。
  广陵城,立于蜀冈之上。
  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载:“蜀冈,(扬州)府城西北四里。绵亘四十余里,西接仪征、六合县界,东北抵茱萸湾,隔江与金陵相对。上有蜀井,相传地脉通蜀也。《志》云:自‘邵伯埭’以南,地势皆高,冈阜连亘几数百里,淮之不能合于江也,势也。《图经》云:州城在蜀冈东南,城之东南北皆平地,沟浍交贯,惟蜀冈诸山,西接庐滁,凡北兵南侵扬州,率(大多)循山而南,据高为垒以临之。”
  居高临下,易守难攻。
  又临中渎水。先前陶谦立水军于高邮等地。时高邮湖乃徐州水军大营所在。淮南大军,久攻不下。眼看寒冬将至,粮草不济,士气低迷,一时进退维谷。
  城下中军大帐。
  张勋、桥蕤,一筹莫展。
  闻寿春信使至。急忙召入帐中。
  “江夏之战如何?”张勋劈头便问。先前兵发二路。上路由纪灵、梁纲为首,袭江夏。张勋、桥蕤,领下路,袭江陵。袁术如此安排,亦有互激之意。下路久攻不下,若纪灵袭得江夏,上路大捷。二人还有何颜面,再见袁公路。
  “不分胜负。”信使答曰。
  “如此……”张勋话将出口,便已醒悟。遂将“甚好”二字,悄然吞下。
  桥蕤焉能不知,遂续言道:“二路皆胜负未分。岁末将至,河川结冰。恐粮草不济。宜当速战。明公可有破敌之策。”
  “将军手书在此,校尉一观便知。”信使遂取袁术密信。
  二人不疑有他,急忙接过。细看之后,一时惊疑不定:“明公欲遣纪灵携水军,顺下驰援。”
  “正是。”使者答曰。
  “江夏又当如何?”张勋忙问。
  “江夏黄祖,颇有将才。且荆州富庶,蔡瑁、张允二将,亦善率水军。急切间,断难攻下。故将军,命二路齐攻广陵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张勋又问:“岁末至矣,粮草又当如何?”
  “自有江东转运。”信使答曰。
  二路合兵一处,又得江东粮草接济。张勋、桥蕤二人,这便抱拳言道:“如此,且回禀明公,某等,定夺此城。”
  “喏。”信使领命自去。
  相较荆州兵强马壮。徐州牧陶谦,麾下兵马有限。诸国为王允易相所夺,不遵号令。陶恭祖空有一州之地,却不过广陵一郡,可堪一用。论实力,远不及荆州牧刘表。袁术偷袭寿春,一战功成。好大喜功,不知所以。竟兵发二路,上袭江夏,下击广陵。
  俗谓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。自牛渚营中所携粮草,眼见耗费一空。不得已,唯求援江东。合肥侯专开朝议。御史中丞刘巴谏言,袁车骑二路兵发,上下齐攻,乃为助江东解困。若此时兵败,荆徐二州,合力反攻,淮南不保。骤失江淮屏障,袁大将军又远征交州,断难回援。则江东危矣。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。莫过如此。
  合肥侯绝非碌碌庸主。立刻传命调拨粮草,渡江驰援。时降将樊能、于麋东屯横江津,张英屯当利口。重整水砦,可为江东水军接应。
  事不宜迟,待纪灵、梁纲拔营顺下。合肥侯遂命尚书令袁遗,亲领船队出发,渡江输粮。樊能、张英,亦不敢怠慢,换乘千石河船,转运广陵城下,联军大营。
  广陵金城。
  携一众属吏,于谯楼,俯瞰冈下淮南联军大营。徐州牧陶谦,面沉似水。
  “岁末将至,袁公路不言二家罢兵。反令纪灵,率军齐攻。大军围城,民心不附。久必生乱。如何退敌,诸位可有良策。”
第203章
引狼入室
  别驾麋竺正欲进言,不料被亲信曹宏抢先:“卑下,确有一计。却不知……”
  “但说无妨。”陶谦言道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518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