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525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525/2006

  “主簿所言,某已尽知。”袁术心烦意乱:“某所虑,非粮草之失。乃忧吕布此来,解兵是假,侵夺徐州为真。”
  “明公所言极是。”主簿阎象言道:“吕布所求乃大,不可不防。”
  “吕布万夫不当,陈宫足智多谋。更有八厨张邈,天下名士相随。入徐日久,必深得人心。陶恭祖,冢中枯骨,早晚必亡。那时,不费一兵一卒,徐州尽归虓虎矣。”袁术恨意难平。
  殿中群僚,鸦雀无声。话说,袁术无谋主之憾,此时尽显。
  少顷,袁术自醒:“来人,速取锦袍,随某为纪将军免罪。”
  “喏。”
  不知为何。袁术忽忆起,多年前,亲赴东郭殖货里辅汉将军府,登门请罪。时上陵礼,与蓟王不打不相识。时过境迁,不胜唏嘘。
  甄都,太师府。
  闻曹太保遣人罗织罪名,欲使侍御史,劾奏尚书令桓典。
  当朝太仆,不其侯伏完,怒气难平:“‘欲加之罪,其无辞乎’!”
  尚书令桓典,却不以为意:“某,清白行事,有何惧哉?”
  “话虽如此,却不可不防。”伏完言道:“朝中三独坐,曹太保已得二席。若尚书台亦为其所据,朝政乱矣。”
  “为今之计,该当如何。”桓典求问。
  不其侯伏完,闭口不答。只看上首,闭目养神王太师。
  少顷,待堂内私语渐息。王允徐徐言道:“关东既定,朝堂不宜孤悬于外。亦迁回旧都,重祀宗庙。”
  “太师明见!”伏完大喜。曹太保所倚仗,便是其子曹孟德。自逐走吕布,曹孟德独霸兖州。麾下兵强马壮,人才济济。今又效为洛阳北部尉时,再置五色棒。“京师敛迹,无敢犯者”。甄都权贵,无不屏气。
  倚仗曹操权势。朝堂之上,亦无人敢与曹太保,言语相争。唯恐不及下朝。便死于五色棒下。
  然若将朝廷,迁回洛阳。兖州关东之地,曹孟德纵有千军万马,亦鞭长莫及。
  更何况洛阳八关,今皆为函园守备。自朝廷东迁,蓟王修缮旧都,四时用工,寒暑不绝。闻南北二宫,气象一新。此时迁回,可谓一石二鸟。既除曹太保争权之乱。又可免朝政日非。尤其,曹太保,为人如何,为官如何。百官心知肚明。巧取豪夺,任人唯亲。若举朝托付,前功尽弃,国祚尽矣。
  王允环视群僚,字字肺腑:“非老夫贪恋权势,只因事关社稷存亡。权臣乱政,动摇神器。不可不察。”
  “明公,明见。”群僚拜服。
  共议定计。稍后,不其侯伏完等人,分头行事。谋划迁都事宜。
  甄都,卫将军府。
  曹操得报,眉头紧锁:“王太师欲迁回旧都,诸位以为如何?”
  见荀彧无语,程昱先言:“不可。”
  “仲德试言之。”曹操言道。
  “天子都甄,明公方可‘奉天子以令不臣’。若迁回洛阳,万事皆休矣。”程昱语无遮拦。天子之于曹操,乃天赐护身符。岂能无皇纲遮盖,暴露于(蓟)王权之下。
  曹操不置可否,又问荀彧:“文若,何意?”
  “回禀明公。王太师所患,乃曹公争权。”荀彧直言时弊:“曹公退避,(纷争)可免。”
第212章
德不配位
  曹操龇牙一笑:“文若之言,与我相合。奈何老父,不纳忠言。先前,我已亲劝。老父却言,‘汉室忠臣,岂独王子师一人’。实无言以对。”
  “明公当知。王太师,坚忍质直,刚正不阿。时董卓乱政,权倾朝野。百官噤声,贤臣远遁。唯王太师一人,不屈臣节,不改忠心。巧设苦肉连环计,诛贼臣于天子阶下。”荀彧直问:“明公以为,曹公今日之权势,比董卓何如?”言下之意。嚣张跋扈如汉贼董卓,皆死于王允之谋。曹嵩不过中人之姿,又岂能与敌。
  “文若慎言。”恐曹操怪罪,程昱出言相劝:“曹公乃汉室忠臣,岂与董贼相较。”
  “卑下失言,明公勿罪。”荀彧这便告罪。
  “无妨。”荀彧心直口快,一片忠心。曹操又岂能怪罪:“可有权宜之计。”
  程昱言道:“迁都乃出王太师之意。若陛下不许,此事当可再议。”
  “天子虽未元服,却有明主之相。”荀彧答曰:“禁中传闻,天子亦早有迁回旧都之意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程昱这便了然。
  于朝堂而言。孤悬关东,远不如洛阳八关锁固。更加二百年帝都京华,亦远非甄都行宫可比。天子身侧黄门,亦恋京中子弟。故时常于天子耳畔提及。更加举朝东迁,本为辟祸。今,史侯西入汉中,合肥侯南下江东。近忧皆成远虑。此时重返旧都,亦正和时宜。
  “大河冰封,出行不易。”荀彧言道:“料想,即便举朝西归,亦是来年之议。尚有数月之期。琴瑟不调,解弦更张。明公何不趁此良机,以劝曹公改意。”
  荀彧正人君子,才智高绝。孰是孰非,心似明镜。此事,乃因曹嵩倚仗曹操威势,争权而起。王太师不得已,唯迁都以辟。
  亦如王允所言。
  谓“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”。又曰:“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谋大,力小而任重,鲜不及矣。”
  自先帝崩于困龙台上。贼臣当道,朝政日非。若非王太师力挽狂澜,江山恐已易主。譬如大病初愈,万勿轻动。再起党争,朝廷分裂,乃至血流不止,一命呜呼。
  其中厉害,曹操焉能不知。奈何曹嵩心高气傲。先前因故免官,辟祸琅琊。骤然失势,门前车马渐稀。所谓“欲扬先抑”。一朝复起,争权夺利之心,尤胜先前。曹操虽苦劝,奈何油盐不进,一意孤行。
  若换成旁人,曹孟德手起刀落,何必空费唇舌。
  正如荀彧所言,曹嵩争权,乃症结所在。天下三分,各方势力,犬牙交错,非明主不可维系。此时若任人唯亲,是非不分。乃至吏民离心,更落人口实。内忧外患,被群起来攻。顷刻间,飞灰湮灭。尸骨无存。
  曹操焉能大意。
  万幸大河冰封,天寒地冻。城中冰冻三尺。甄都权贵,醉生梦死。如何能受舟车劳顿,举家西迁之苦。
  时局未定,尚可转圜。
  如何规劝老父,曹孟德绞尽脑汁,百思不得其解。谓关心则乱。史上曹孟德为报杀父之仇,屠戮徐州。“凡杀男女数十万人,鸡犬无余,泗水为之不流。”
  诚然。杀父之仇,虽不共戴天。然终归“冤有头,债有主”。如曹孟德这般,累无故百姓,惨死无数。亦世间少有。
  又说。匹夫一怒,血溅五步,君王一怒,血流漂橹。
  曹阿瞒少时,“好游猎,喜歌舞,有权谋,多机变”。看似顽劣,放荡不羁,乃至离经叛道。实则心中自有丘壑。卢少保曾断言,刘备心伏猛虎,恶极噬人。英雄豪杰,谁无逆鳞。
  曹操亦不例外。
  “吕布辕门射戟,解淮南之兵。今屯兵小沛,是何图谋。”曹操又问。
  “乃谋徐州也。”程昱一语道破天机。
  “若谋徐州,何以屯兵豫州沛国。”曹操又问。
  “此乃假道灭虢之计也。”程昱答曰:“假屯兵境外,以窥州境。袁术为江东大局计,必取广陵。只需袁术兴兵,徐州必求援吕布。如此不出三五载,吕布尽收人心。待陶恭祖一朝亡故,其麾下如长史曹宏,别驾麋竺等,必迎吕布入徐。”
  “吕布若得徐州,‘羽翼已成,难动也’。”曹操慨叹。
  “陶恭祖年近六旬。牧四战之地。徐州四国一郡,虽富庶却不能为其所用。袁术觊觎州土,必常侵袭。内忧外患,恐难久持。三五载之间,徐州易主矣。”荀彧断言:“豫州牧丁原,乃吕布外舅。徐豫二州,合淮泗八国。共结联盟。明公危矣。”
  吕布乃陈国客卿。陈王宠又素有大志。更加豫州牧丁原,嫁女吕布为次妻。徐豫若行合纵连横,兖州必危。
  本以为,吕布如无根浮萍,丧家之犬。东逃西窜,惶惶不可终日。不料瞬息之间,局势陡转。关东大地,再起波澜。
  令曹孟德始料未及。
  必是陈宫,背后谋划。看似羚羊挂角,无迹可寻。实则步步为营,暗藏杀机。许自弃陈留一郡,南下陈国,甘为诸侯客卿始。陈宫已着眼于徐州大地。
  更有甚者,徐豫结盟,互为后备。上可攻兖,下可击扬。其中更有八国联盟。此乃曹孟德心腹大患,然荀彧并未明言。
  试想,徐豫八国,其中六国为王太师易相夺权。六国相心向甄都,不遵国主,亦不遵州牧。若陈王宠,使人来说。言,驱六相,还政于国。吕布、丁原,愿俸陈王宠为主乎?
  更何况,徐豫八国,早有联盟。甚至牵扯到桓帝传位,宫闱禁忌。
  吕布自入主小沛,便命六健将,接管四门。虽仍由县令掌民事。然令行禁止,皆出车骑营。吕布得三年粮草辎重,尽可与民秋毫无犯。遇县中豪强大姓,欺压百姓。吕布便亲提一队人马上门。不出半月,小沛大治,父老交口称赞。再取抄家所得,施恩百姓。
  辕门射戟,更助扬名。
  一时名声大噪。
  徐州北境,远至泰山。皆有流民,举家投奔。
第213章
重名载半
  人名树影。
  雁过留声,人过留名。
  名声于时下,重过身家性命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525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