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598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598/2006

  “可授民爵,或拜宫职。”
  “中书令所言,孤已尽知。”蓟王欣然言道。
  目送中书令出阁。宋贵妃柔声言道:“无怪夫君,敬之。”
  “明日早朝,当见分晓。”蓟王笑道。
  人以类聚,物以群分。蓟王身侧,女中豪杰。巾帼不让须眉。可想而知,家风门风,亦不逊于此。还是那句话。一金知人心,何其便宜。
  九日上陵,十日归。
  明日便是月中大朝会。
  亦是开年第一朝。为一年朝政筑基。
  且春赐已先发。百官无不振奋。士气正盛,民心可用。
  自兼督四州。河北吏治,渐与蓟国比同。
  一国吏治,广输河北。正因无人可用,故双博士祭酒服虔,上疏求立“备吏”。
  开年第一朝,双博士祭酒服虔,再进良言,求设“守令”。
  蓟王遂问蔡少师:“蔡公,可知何为守令。”
  蔡邕博学,常为注解。尤其对大汉官制,知之甚祥:“回禀主公。其意有二。其一,守,郡守也;令,县令也。宣帝时,极重守令。尝‘以为太守,吏民之本也。数变易则下不安,民知其将久,不可欺罔,乃服从其教化。故二千石有治理效,辄以玺书勉厉,增秩赐金,或爵至关内侯,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。是故汉世良吏,于是为盛,称中兴焉。’亦因此,初授守令,品秩皆低一等,不可领全俸。故其二,乃称初授之长吏也。”
  原来。前汉时,品秩并不固定,随官员政绩优劣而变。初任守令,试用一年,不得领全俸。如黄霸守京兆尹,为二千石,一年后增秩为中二千石。然待其被贬为颍川太守时,又降秩八百石,而太守本秩二千石,后因政绩第一,再增秩中二千石。又如汲黯守南阳,秩二千石,因其为政清明,考绩优异,增秩真二千石。诸如此类,不一而足。
  蓟王天生,这便醒悟。所谓守令,便是“代理长吏”。以一年为试用期,期满政绩合格,则转为正式。若不合格,则贬为下官。
  “诸位以为如何?”蓟王言“诸位”,乃是令殿中百官,各抒己见,畅所欲言。
  “臣以为,或可一试。”辽海守郭芝,持芴跽奏。
  “臣,附议。”薮东守乐隐,亦持芴而跽。
  “臣等,附议。”百官无有异议。
  “然,当如何施为?”蓟王居高言道:“如太守,秩二千石。城令,秩千石。港令,秩比千石。且凡蓟吏,皆因政绩优佳,方能擢升。岂有降秩之理。”
  “主公明见。”国老席列,慈明无双持芴进言:“老臣闻,‘古诸侯皆义其位,视民如子,爱国如家,于是建诸侯之贤者以为牧,故以考绩黜陟(zhì),不统其政,不御其民’。凡我蓟吏,皆考绩黜陟。故老臣以为,‘秩位比同’。”
  所谓“秩位比同”,便是品秩与官位相同。升官自增秩,贬官必降秩。反之亦然。不可如前汉时,黄霸既贬为颍川太守,又降秩八百石。
  “若为守令,又当如何?”见百官皆无非议,蓟王又问。
  “臣,窃以为。可降秩一品。”正是右相耿雍,持芴跽奏。
  “右相之意,如太守,守令秩比二千石。守城令,秩比千石。守港令,秩六百石。”蓟王言道。
  “主公明见。”耿雍再拜。
  “此当为少吏所循。”蓟王乾坤独断:“凡长吏,当直升为令,不必为守令。”
  略作思量,右相这便醒悟:“主公之意,若前为长吏,积功擢升,当不必再为守令。譬如先为港长,港中户数、人口,皆达晋升所需,当直升为令,秩比千石。不为守令,秩六百石。”
  “然也。”蓟王言道:“治民多年,积功而升。德才又岂不足够。”
  “主公明见。”群臣拜服。
  于是,备吏之后,又添守官。
  蓟国吏治,与时俱进,日臻完备。
  待此事毕。
  蓟王遂封牙门八将。
  “擢升中垒右校尉赵云为前牙门右将,秩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”
  “臣,赵云,从命。”赵云闻声出列。
  “擢升中垒左校尉陈到为前牙门左将,秩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”
  “臣,陈到,从命。”陈到肃容出列,与赵云并跪。
  “擢升护军司马张郃为右牙门右将,秩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”
  “臣,张郃,领命。”张郃紧随其后,跪在陈到身侧。
  “封马超为右牙门左将,秩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”
  “臣,马超,领命。”马超二千出仕,羡煞旁人。
  “擢升居延属国都尉张辽为左牙门右将,秩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”
  “臣,张辽,遵命。”张辽闻声出列。
  “擢升军门都尉华雄为左牙门左将,秩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”
  “臣,华雄,遵命。”华雄闻声出列,跪于张辽身侧。
  “擢升护军左校尉许褚为后牙门右将,秩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”
  “臣,许褚,遵命。”许褚不及多想,离席下拜。
  “擢升,燔史关军候庞德为后牙门左将,秩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”
  “臣……庞德,领命。”庞德浑身一震,不知所从。若非长兄催促,险君前失仪。
  “主公因何不封许定?”百官便有人耳语相问。
  “未可知也。”同僚亦面面相觑。
  “敢问主公,因何不封许定。”必有人仗义执言。不料竟是门下祭酒,司马徽抢先。
  蓟王遂将许定上疏,遍示众人。以安百官之心。
  “原来如此。”辞高官以让贤,百官唏嘘。
  “除护军右校尉许定,为中垒校尉,兼领蓟王宫舍人。”
  “臣,许定,遵命。”
  “擢升,燔史关军候庞硕,为护军校尉。”
  “臣,庞硕,遵命。”
  凡演武斗将,各有升迁。如此,皆大欢喜。
第016章
王者之政
  共入偏殿,更换朝服印绶。演武诸将,入殿觐见。
  中书令已命人,重列席位。
  能在灵辉殿中,有一席之地。于蓟人而言,足慰平生矣。
  演武诸将,固然欣喜。然王傅并幕府谋主之喜,不下诸将。蓟国多为募兵制。且所取更赋,皆用于养兵。
  众所周知,更赋有三:“更卒”、“正卒”、“戍卒”。
  循《汉律》。凡我汉人,男子年二十三至五十六,皆需服役两年。此外,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役一个月,唤做更役或卒役。亲自服役,唤“践更”。不亲自服役,每月出钱二千,由人代替,称“过更”。每人每年还需戍边三天,不服役,可出三百钱过更。
  《蓟法》既承《汉律》,又有改进。除募兵外,蓟人皆无需践更。只需足额缴纳更赋即可。更卒、正卒、戍卒,三项相加,蓟男,年二十三自五十六,需年缴更赋,三千七百五十五钱。蓟国有民千六百万口。年二十三至五十六岁之男,约五百七十余万。年缴更赋,约二百一十五亿。
  什长领百石军俸。月得二万三千钱。白毦精卒,军俸与伍长、什长比同。
  换言之,蓟国赋税,如田赋、刍稾税、算赋、口赋、市租、假税、海租、工税、赀赋、算缗、关税等,皆不论。单更赋一项,便可养白毦精卒,近八万众。白毦乃军中锐士,以一当五。足可养兵卒,近四十万众。
  蓟国轻徭薄赋,名目虽多,然税率极低。
  譬如赀赋。普通编户,以田一顷,宅一进、耕马一架,牛车一辆,猪羊一牢,农作机关器一套,诸如此类。凡以一计,皆无需缴纳赀赋。超出部分,则“赀十万钱,算百二十”。须知,汉时赀赋,“赀万钱,算百二十”。不仅税率只是时下十分之一。且还有家财保底。超出方需缴税。
  又譬如,刍稾税等同于田赋。当刍稾变成青储饲料而贩卖时,则加收缗钱。二税所出,亦不相同。刍稾税、田赋,皆出农人。缗钱则出商人。且同一批货物,无论几经人手,整个流通环节,只征一次缗钱。贩出如此,贩入亦如此。
  正因“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”。天下百姓,皆奔蓟国。
  又说“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”。税赋,必不可少。
  蓟王明以照奸,和光同尘。论持家有道,蓟王舍孤其谁。故从不与民争利。凡有百官上疏,求增税赋之议,皆如临大敌。
  论知蓟王至深。右相耿雍,首屈一指。百官难忘项背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598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