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601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601/2006

  “明公不可。”闻曹操心腹之言,荀彧急忙离席下拜:“王太师乃人望所归。诛贼有功,顾命无过。且朝中内外,广有羽翼。更加吕布未灭,袁术复起,若生内乱,朝堂危矣。”
  曹操呲牙一笑,这便离席,亲将荀彧扶起:“文若毋惊。操,不过戏言耳。”
  见荀彧面色稍霁,曹操转而问道:“然恐为吕布、袁术所乘。文若可有良策,解我心忧。”
  “吕布所欲,非我兖州,乃徐州也。”荀彧一语中的:“闻陶恭祖沉疴难治,恐不久于人世。此时,必不敢轻易用兵。袁术其人,如孔北海所言,‘冢中枯骨,何足介意’。袁吕二人,皆不足为患也。”
第020章
挟君自重
  “文若,所言极是。”曹操又问:“然,今日朝会,朋党相争。政令不出,该当如何。”
  荀彧苦劝:“明公当知,实非王太师之过也。”
  曹操一声长叹:“子曰:‘父在,观其(子)志。父没,观其行;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’身为人子,如之奈何!”
  荀彧言道:“何不劝太保归老。”
  曹操苦笑:“阿父花甲之年,尚不及七旬,如何归老。”
  荀彧斟酌言道:“卑下窃以为,太保所慕,非太师之权,乃太师之名也。太师尚不及花甲,已名重天下。太保……”
  其父心思,曹操焉能不知。时人重名,爱惜羽毛。王允出身名门,一日千里,王佐之才。忠贞不屈,为国除贼。无论出身、经历、皆远非曹嵩可比。且论年纪,小曹嵩十岁有余。年长位卑,声名不及。曹嵩与王允,便是所谓“既生瑜,何生亮”。说到底,还是心态扭曲。
  更加王允,顾全大局,不与相争。高风亮节,更令曹嵩愤懑。宦官之后,乃曹嵩无法回避之诟病。便是其子曹孟德,亦常耻于出身。
  若只是利益之争,倒也罢了。裹挟私人恩怨,断难两全。
  此事无解。
  “若王太师有意迁都,该当如何。”曹操必有此问。
  荀彧答曰:“王太师,忠直长者。天子不欲,必不强为。”
  曹操稍等心安。转而又问:“董骠骑,何意?”
  “无它。”荀彧一语中的:“奇货可居,善贾而沽而也。”言下之意,董重之所以甘为弄臣,侍奉天子左右。不过欺天子年幼无知。欲行挟以自重。恰逢甄都党争。且看王太师并曹太保,何人价高。只需令董重重掌权柄,便将天子贩出,又有何妨。
  “‘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’。”曹操如何能不醒悟:“何况董重乎。”
  “董重其人,明公断不可轻之。”荀彧又道。俗谓“宁伤君子,不伤小人”。且董重所求,不过利益之争。只需投其所好,便可收为己用。比起曹嵩、王允,无解之争。董重之害,实不值一提。
  “文若良言,我已尽知。”曹操出身官宦之家。察言观色,左右逢源。自有心得。如何与权贵相交,曹孟德如鱼得水,深谙此道。
  换言之,党争无解。唯退而求其次,与弄臣结盟。只需稳住天子,罢王太师朋党,迁回旧都之意。如此,曹孟德便可行缓兵之计。先灭吕布,再逐袁术。一统关东。那时,挟天子之势成。王太师亦不足为惧也。
  此时如坐针毡,只因实力不济。
  “闻大河解冻,蓟王当引军西行。顺下羌身毒道,攻伐身毒。”程昱言道:“当防太师朋党,先发制人。”
  曹操眼中,一闪锋芒。
  甄都,骠骑将军府。
  董重开中门,迎王斌入府。
  自随朝廷东迁。王美人兄王斌,因护驾有功,升执金吾,封都亭侯,食邑五百户。论血亲,王斌乃天子舅父,亦是董侯信任之人。奈何赵国王氏,并非豪族。甄都朝野,皆无权势。故王斌不封大将军。
  董重与王斌结盟,欲再兴外戚。
  一言蔽之。时下甄都朝堂,二党相争。另有外戚,欲趁机起势。
  此亦是天子授意。洛阳时,董重与董卓,沆瀣一气。被贼臣表为大将军,以继何进身后之位。然待董卓被杀,满门伏诛。麾下西凉诸将,转投史侯。董重一夜兵马散尽,只剩孤家寡人,惶惶不可终日。于是上表请罪,将大将军印绶还回。然却再无下文。
  此时,朝廷已东迁甄都。
  王允总朝政。车骑将军吕布辅之。仍称其董骠骑。朝野遂成默契。
  董重本就是贼臣所表,正如董侯亦为董卓所立。先前,王太师遣使张种,抚慰山东,首选蓟国。便欲行拨乱反正。重立史侯为帝。
  蓟王回书,擅言废立,取祸之道。王允遂罢此意。
  天子虽不能擅自废立。然董卓一系党羽,悉数免官问罪。董重上表请罪,王太师自当应允。且不计前嫌,仍称骠骑将军。董重满门,侥幸得存。本该偃旗息鼓,小心做人。
  岂料风云突变。
  曹操逐吕布,一统兖州兵马。又扶其父,登上公之位。曹氏父子权势大盛,与王太师分庭抗礼,欲夺朝政大权。
  董重忽觅得良机。欲火中取栗,东山再起。重金笼络天子身侧黄门弄臣。出入禁中,深受宠幸。天子视如心腹,言听计从。实则天子亦借机自保也。
  王斌此来,亦是董侯示意。
  “董骠骑,意欲何为?”二人皆外戚,故王斌直言相问。先前,天子亦有迁回旧都之意。与王太师不谋而合。不料日前,董骠骑入宫相劝。令天子勿再轻言迁都。今日散朝,王太师求问迁都事宜。天子便托言,关东初定,时有不宜,而婉拒。
  毕竟年幼。拒王太师,天子亦心生怯意。坐立不安,遂命王斌登门相问。
  董重笑答:“乃左右逢源之计也。”
  “愿闻其详。”王斌追问。
  董卓不答反问:“执金吾可知,甄都之时势乎?”
  “上公之争,朝野尽知也。”王斌答曰。
  “且问,若迁回旧都,何人得意,何人失意?”
  “太师得意。”王斌又答。
  “今曹孟德掌兖州,麾下数万雄兵,扼守要津。岂能轻放天子西去。”历经海海沉浮,董重亦知行倍增。与先前混吃等死,不可同日而语:“若起兵祸,天子危矣。”
  “哦?”王斌略作思量,这便反问:“大河上下,蓟王所辖。天子若言西行,曹孟德岂敢不从。”
  董重答曰:“重回旧都,上公之争,虽可解。然,天子又当如何?”
  见王斌不语。董重口出诛心之言:“王允乃蓟王外舅。时遣使张种,抚慰山东。乃为与蓟王相商,废立之事也。今闻蓟国小儿歌曰:‘南极老,一丈青;东王父,汉三兴。’若蓟王真有另立麟子阿斗之意。且与王太师,心意相合。外有宗王另立,内有太师相逼。天子当如何,你我又当如何?”
第021章
人情难免
  诛心之言,其意有三:诛己心;诛人心;先诛己(心),后诛人(心)。
  此时,王斌已被董重诛心:心智被夺。固有信念,瞬间瓦解。
  董重一席话,思路清晰,有理有据。
  当今天子,乃贼臣董卓所立。时王允总朝政,便有拨乱反正之意。只因蓟王不欲,这才作罢。然今时不同往日。蓟王娶甘后,纳麟子入家门。若改弦更张,重起废立之念。王太师必与其联手。那时,朝廷迁回旧都,上公之争,曹氏完败。朝野上下,又成王太师一言堂。
  若此时,王太师逼宫。百官噤声,天子如无根浮萍,孤立无援。断难自保。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”。天子身侧,奸佞弄臣,在劫难逃。便如董重、王斌,贵为外戚,亦“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矣。
  若不迁回旧都。上公之争无解。王太师难言一家独大。此时,即便蓟王有意另立阿斗为帝。设身处地,曹氏父子,必据理力争。不与王太师苟同。
  只因,毋论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亦或是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。手握“天子”,乃一切之前提。曹氏父子,若失皇权庇护。蓟王一声令下,身死族灭,鸡犬不留。
  故以此论。相较太师王允。太保曹嵩,才是唯一死忠董侯之人。
  再深思。
  麟子虽是先帝遗腹。然其出身来历,实过于玄奇。“天降流火,送子麒麟”。“子不语怪力乱神”。民间传闻,种出蓟王。空穴来风,事必有因。
  若果如传闻。蓟王起另立之心,亦是人之常情,不可免也。
  堂内一时落针可闻。
  少顷,王斌忽起长叹:“何人暗授机宜。”
  闻此问,董重讪笑:“执金吾,何必多疑。”
  王斌直言:“骠骑虽居高位,却不善权谋。设此计者,必另有高人。”言下之意,汝是何等货色,我岂能不知。
  见无从反驳。董重遂暗语相告:“执金吾,稍安勿躁。明日与我同行,当可尽知也。”
  “也罢。”王斌这便入宫复命。
  一夜无话。
  翌日,王斌如约登门。与董重共入城中馆舍。上陵礼已过。四方使节,陆续返回。馆中仍有滞留。
  共入后院精舍。便有人廊下相迎:“荆州别驾蒯越,拜见董骠骑,拜见执金吾。”
  不料竟是荆州牧刘表。
  董重笑道:“异度先生,别来无恙乎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601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