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604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604/2006

  吕布一声长叹:“太师为曹氏父子所欺。王相既为人子,焉能不救。”
  “将军明见。”刘优离席下拜:“曹氏父子,非人臣也。欺天子年少,欲胁之以令诸侯。太师为全大局,不与其争。奈何曹太保,得寸进尺。恐为其所害,故求与将军结盟。”
  “善。”吕布言道:“太师与某有大恩。布,岂有不救之理。”
  “谢将军。”刘优大喜下拜。
  吕布急忙离席搀扶。
  宾主落座,痛饮三杯。
  张邈趁机进言:“长史当知。我家将军,前为曹孟德所逐。辗转州郡,唯此城权且栖身。孤城一座,如何与举州相敌。故,窃以为。铁骑一万,宜当速战。久必为曹孟德所败。”
  此话,以进为退,着实高妙。料想,彭城相王盖,必不敢先发制人。暗中结盟,以备后用也。
  果不其然。刘优斟酌言道:“将军稍安。待某禀过王相,自有定论。”
  “如此,也好。长史,速去速回。”吕布抱拳相送。
  “告辞!”刘优不敢怠慢,这便轻车复命。
  目送车驾远去,陈公台这才慷慨发声:“徐州,当为将军所得也。”
  吕布眼中野火燎原:“曹阿瞒,孰胜孰负,尚未可知也。”
第024章
居中为和
  蓟王都,临乡中城,北郭,咸和里。
  所谓,居中为和。凡百官所居,中城巷陌,皆以“和”命名。
  譬如,比二千石所居“咸和里”,二千石所居“淳和里”,真二千石所居“悦和里”,中二千石所居“洽和里”,万石国老所居“至和里”。
  并排两座府邸,皆为三进院落。庭院阔长,装饰华美。中楼三阶五重,前后附楼,各高三重。西院另有仓楼、望楼、阁楼。四周兼备角楼,中开门庭有双阙楼。院中白砾铺地,青石为路,曲径通幽。假山鱼池,水廊飞架。亭台楼榭,不一而足。园中花草,四时不谢,八节长青。玄楼白院,舒适怡人,冬暖夏凉。
  正是护氐校尉马腾,陇西南部都尉马翼,兄弟府邸。
  大汉母凭子贵。正因马孟起,演武决胜一战成名。马氏兄弟,因而得宠。幕府与封国并立。然蓟国循吏、能吏、干吏、良吏,何其多也。若非蓟王金口玉言,咸和里两栋官邸,如何能轮到马氏兄弟。
  话说,知伯父一家北上定居。马超曾私谓其母曰,重楼不便居住。父为幕府比二千石,可筑三进院落。只需向里魁言明,楼桑令何颙,必有计较。
  时马腾亦有此意于大溪地,原址扩建。
  如今兄弟二人,如愿迁入王城安居。自当喜不自禁。
  正喜贺乔迁,闻籍田令刘菡,亲自登门。
  马腾急忙开中门相迎。
  籍田令刘菡,乃蓟王从妹。年前,王太后许上庠令所请,赐婚郭嘉。籍田令秩六百石,东曹掾秩二千石。夫妇皆为命官,遂成一段佳话。
  “见过校尉。”刘菡先礼。
  “见过令君。”马腾回礼。
  迎籍田公车入府。刘菡这便道明来意:“奉王命,赐锦鲤。”
  马腾受宠若惊:“臣,马腾,诚惶诚恐。”
  知马超侍母至孝。故王赐寿鲤,以嘉之。
  王家所有,弥足珍贵。先前,蔡少师求田中锦鲤,放养后院鱼池,以为长寿。蓟王欣然应允。稍后国老纷纷上疏来求。遂成典故“王田寿鲤”。后被国人相沿成习。凡父母六十大寿,必购寿鲤,以祝长寿。
  初春刚至,乍暖还寒。然院中池水,已碧波荡漾。谓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城中水网通连,冬季采暖尚未中断,故院中池冰先解。
  蓟王先赐府邸,再赐锦鲤。蒙主公厚爱,马腾焉能不以死相报。
  马超今为牙门将。官秩犹在其父上。然,尚未及冠,不及分户。与父母同住。待及冠再赐府邸不迟。且府邸所在,乃更近王城之淳和里。
  籍田署,隶属南宫少府。刘菡乃南宫女官。朝野皆知,九九重阳前,中书令赵娥便将致仕。下任中书令之选,非荀采莫属。中书仆射一职,由何人继任,先前并无定论。家马令苏双、大厩令张和,本欲上疏举荐籍田令刘菡。却被刘菡婉拒。刘菡上疏,举无双才女蔡昭姬。
  言辞恳切,蓟王甚是欣慰。
  蔡琰千石出仕。已羡煞旁人。闻蓟王有意加二千石瑞麟博士。女官二千出仕,唯蔡昭姬一人。
  先前。诸贵妃联袂求立,沉月、披香、瑞麟,三等女博士。分秩六百、千石、二千石。又趁热打铁。将国中四百城港,各处女校,悉数划归少府所辖。订立五学并女校,多方会考,择优而取,并录入《蓟法》。足可传世。
  时有长安令甄逸长女甄姜,常山樊氏女樊妡,一同出仕,为六百石少府女官。又加披香博士,升秩至千石。
  春季女校,不日再开大考。
  蔡琰、甄脱、融漓、麋贞、曹莹等,国中才女,皆翘首以盼。
  后世科举,有“春闱”、“秋闱”之分。“春者,出也,万物之所出”,“秋者,物皆成象而聚”。蓟国将“春闱”、“秋闱”,一分成二。春闱,女科。秋闱,男科。
  《周礼·地官·乡大夫》:“三年则大比,考其德行道艺,而兴贤者、能者。”
  “三年大比”,遂相沿成习。
  奈何蓟国文兴武胜。千里国土,五百城港,二千万民。英杰辈出,人才济济。达练事体,明解文章者,多如过江之鲫。三年一比,多有不及。更加女官年三十五便将致仕。论任期,只是男官一半。空等三年,何其迟也。于是蓟王下令,一春一试。又称逢春必试。
  或有人言。融漓、麋贞、曹莹等,乃西宫女官。奉命增成殿,毋需再考。
  并非如此。凡春试入闱,皆可获封女博士。博士既是官职,又具加官属性。如融漓为西宫中书谒者,掌宫中拜授章报等事。秩四百石。若为沉月博士,可加官至六百石。为披香博士,可加官至千石。若能一鸣惊人,可为瑞麟博士,加官至二千石。
  博士除出仕少府,授业女校。亦可著书立传,传授私学。名满天下者,可称“大家”。《朝闻日报》,设有专栏,刊登大家之言。论女子成就,汉人习以为常,毫不突兀。
  渔父曰: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”
  女医、女骑、女官。女科及女博士。非蓟王力排众议,孤注一掷。而是一蹴而就,顺势而为。国中蔚然成风,水到渠成。
  待世风日下,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。即便开明如蓟王,亦绝难与天下为敌。
  马翼、马腾,皆幕府属臣。不等河海解冻,便要西行。张郃、马超,新得五千西乌铁骑。亦需磨砺锋芒。早出晚归,习以为常。
  朝野皆知,蓟王不日远征。少则半载,多过经年。恐难归国。故一年国政,需先行制定。
  此时,西域都护府已先行造势。
  风传,蓟王有意西征,灭北乌伊别国。只因百余年汉匈之争,尚有余仇未了。南匈奴归附,北匈奴西遁。窃据奄蔡东境,大有死灰复燃之势。
  所谓“斩草不除根,萌芽依旧发”。为一劳永逸,永除后患。蓟王远征葱岭以西,亦是空穴来风,事出有因。
  都护府百城,街头巷尾,议论纷纷。加之北匈奴使节,来去皆走居延外道。少有人知晓实情。故西域大使馆,诸国使节皆有得闻。
  试想。西域号绿洲熔炉。列国汇聚。便伏有北乌伊别国细作,亦未可知。
  若北匈奴,闻蓟王亲征。譬如丧家之犬,继续西窜,亦在情理之中。
第025章
不世雄主
  天下板荡,蓟国压舱。
  东境郡县,大建初成。街衢纵横,框架林立。车马往来,匠人上下。异常繁忙。秦砖汉瓦,就地烧造。盐渍大木,筑基条石,渤海冰封前,便足量运来。
  冬季亦不误施工。
  开年大朝会,百官争辩客税。实则,蓟国客庸,由来已久。毋论初造楼桑,次造临乡、郦城、督亢、大利、南广阳。万丈高楼平地起。皆是蓟王刘备携百官并国民,一砖一瓦,一土一木,亲手筑成。国中青壮健妇,农闲时便客居各城,足赚日薪二百大钱。陇右牢城,亦循此例。
  话说,一众羌豪,闻包吃包住,日薪二百。惊疑不定,神鬼莫名。
  汉家王侯,未见羌儿饕餮吃喝,便也罢了。岂敢再言,二百大钱。欺我辈无人乎?
  话说,流徙三百里之初。羌豪暗中叮嘱,族中青壮:两餐皆食五分足,切莫贪得七分饱;吃喝需留半肚量,切莫吃垮蓟王家。
  羌家儿郎,忍饥挨饿,提心吊胆,连吃三月。这才放心,敞开吃喝。
  饱食足睡,卖把子力气。还得二百大钱。泪流满面,焉能再反。一传十,十传百。八百万古羌出山。终归饥寒起盗心。
  “天时不祥,则有水旱;地道不宜,则有饥馑;人道不顺,则有祸乱。”
  弹指一挥,白驹过隙。时至今日,客庸在籍,五百万众。实则,国中客庸,远超此数。编户齐民,无需再纳客税。然筑路通渠,圩田营城,建港造堤。诸多大型工程,皆出国人庸作。农忙时节,爵民家中良田,亦出齐民庸耕。
  长此以往。工徒、能工、工师、工匠、良匠、大匠、匠师、大匠师、匠宗、大匠宗。十级“职(位)称(号)”,应运而生。只需通过将作寺考核,便可获得相应职称,并与民爵相匹配。十级大匠宗,为民爵九等“五大夫”。虽非公职。若为匠官,如将作令、将作丞等,兼有职称傍身,还能领食一份官俸。即便不为匠官,庸金亦水涨船高,匹配职称。
  “贤者在位,能者在职”。
  齐民之家,凡有营造。需良匠一人,工匠、工师、能工、工徒不一而足。若是官造,最低亦需大匠牵头。营城非匠师不可。择址必出大匠师。诸如此类。
  医者职称,亦分十级:医(校)生、行(游)医、(坐)堂医、良医、名医、大医、医师、大医师、医宗、大医宗。十级大医宗,亦为民爵九等“五大夫”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604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