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614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614/2006

  蓟王拜别二宫太皇、三王太后,惜别三后并诸妃。王驾出宫。顺下御道,直驱南港。
  两侧列肆,上下重楼,人满为患。送行国人,列队成龙。蓟王不世雄主。群雄未平,七海未定,不敢铸剑为犁,马放燕山。
  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”
  之所以大张旗鼓,国宾之侯、公、卿、二千石、六百石,下及郎、吏、侍子、使节,悉数在列。乃因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之计也。檄文早发,今已遍传天下。一路不疾不徐,待蓟王大军抵达陇山大震关。西域诸国已尽知也。时北匈奴亦知。譬如丧家之犬,仓皇西遁,乱入安息,亦是合情合理。
  安息不会见疑。亦不会坐视不理。待大军围剿,北匈奴慌不择路,拨马奔回。一路牛马辎重,遗落无数。引安息大军,穷追不舍。侵入康居国境,亦是必然。康居自保不济,于是请大小乌孙出兵相助。遂成对垒之势。
  而后,便是旷日持久,外交拉锯。时贵霜铁骑已席卷北身毒。
  迎蓟王出大雪山(喜马拉雅)。不出意外,楼船校尉郭祖,也已攻占黄支国。封锁身毒列港,伺机羁縻南身毒。
  蓟国谋主,群集幕府。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。单中丞贾诩一人,便可称算无遗策,何况六大谋主,群策群力。此战,万无一失。蓟王何以威天下,得道多助也。
  因需穿越西王母国,故除云霞卫外,蓟王亦将上元、云华二夫人,并墉宫玉女:八琅之璈王子登,云和之笙董双成,昆庭之金石公子,震灵之簧许飞琼,五灵之石婉凌华,湘阴之磬范成君,九天之钧段安香,悉数带去。
  墉宫七玉女,加上元夫人弹云林之傲,云华夫人歌玄灵之曲。合奏“昆仑九音”。
  蓟王灵神合一,至人无己。昆仑九音,甘之如饴。坦然受之,有利无弊。
  “声色音乐,安性自娱”。此乃容成术,并玄素术之必备。
  王旗升起,三足踆乌,转动飞车桨,徐徐离港。猛虎孙坚,仍沉睡不醒。飞云舰队由麾下江东健将率领。满载兵车及中垒精锐,列队驶离。
  孙坚位列六雄之一。首开客卿之先河,举家迁入泉州城安居。其长子孙策,就学高成馆,乃儒宗门徒。与太学四子为友。四子虽拜入庞德公门下,然却与孙策,时有往来。正因楼船校尉部,已先行出发。故此去阳港,蓟王征用飞云舰队。
  客卿亦是卿。麾下将校,一切待遇皆与蓟吏等同。亦有民爵傍身。兵卒家小,皆录客籍,坐享蓟国之便。
  孙坚何时清醒。华国老言,或早或晚。终归有所期盼。
  蓟王以礼相待。征用飞云。舰队上下,自无怨无悔。何况,不过恭送一程,不与人交兵。何乐而不为。
  孙破虏长史,南阳阴瑜,并破虏四校,徐盛、宋谦、董袭、贺齐,登船宫觐见。孙坚麾下江东健儿,号“敢死”、“解烦”。乃百战精兵。由四校分率。战力居于蓟国诸校之中。位居群雄前列。诚如,无从与幕府精兵相较。更无从比拟,中垒白毦。
  谓“中流砥柱”。中垒白毦,以一当五。一人之俸,可比五卒。由中垒将军典韦,偏将军素利,各领精卒并精骑。曾随刘备白檀血战七日,丹阳白毦最为精锐。号“楼桑武卒”。老卒多已为伍长、什长、队率,不一而足。便是军曲候,亦大有人在。
  除中垒外,另有牙门八将。赵云、陈到,领丹阳白毦。张郃、马超,将西乌铁骑。张辽、华雄,率居延义从并鲜卑王骑。许褚、庞德统山越白毦。各计五千人,亦不逞多让。
  船宫正殿。
  “拜见王上。”长史阴瑜,并四校大礼参拜。
  “诸位免礼。”蓟王笑道:“赐座。”
  “谢王上。”众人称谢落座。
  殿中文武齐聚。中垒将军并牙门诸将,皆豪勇之辈。军正沮授、西曹掾徐庶,足智多谋。狮子搏兔,亦用全力。此番西征,精锐尽出,北匈奴如何能敌。
  “家中安否?”蓟王先问。
  “禀王上,家门皆安。”阴瑜答曰。
  “文台如何?”
  “夫人悉心侍疾,将军日有所益。”阴瑜谦谦君子,必言之有物。
  “如此,甚好。”蓟王言道:“文台号‘平难豪雄’。若能早醒,何愁群雄不灭。”
  “王上所言极是。”家国天下,阴瑜心中自有沟壑。
  勉励一番,又赐百炼陨星剑、百炼凤羽刀。阴瑜并四校拜退。
  “孙文台可平江东。”军正沮授言道。
  “英雄自有时。”蓟王心中笃定:“不过三五载(之)间耳。”
  西曹掾徐庶言道:“关东变数,亦在三五载间。孙文台可为奇兵。”
  蓟国机关船,浆轮如飞。三千里水路,纵内河航道,不出三日可达。自南皮港入大河。一路皆有蓟国水军护送。破贼校尉凌操常驻南皮港,戈船校尉文聘驻营黎津。兼顾大河中游,风陵、蒲津、龙门三渡,并与凌操部,巡视上洛水路。大河之尾,由青州牧刘岱,翥凤舰队驻守。并与蓟国横海舰队,巡弋近海航路。剪灭小股海贼。
  所谓利欲熏心。
  总有番邦船商,临时起意。航行途中,劫掠落单商船。尤其叶调、皮宗等,周遭荒岛,多有海贼出没。待凿穿顿逊海渠,便可绕过此地,直入象林港。除去节省三千里水路,亦远避海贼盘踞之地。
  三足踆乌,如林帆樯,蔽日旌旗。浩浩荡荡,路过甄都。
  董侯遣使登船,赐御酒为蓟王壮行。来着不是旁人,正是骠骑将军董重。
  “下臣,拜见王上。”大庭广众,董重大礼参拜,无有失仪。
  “骠骑免礼。”蓟王亦难得遇见故人。
第039章
惨胜如败
  礼毕,宾主落座。
  蓟王先问:“天子安否。”
  “陛下无恙。”董重笑答。
  “孤闻甄都上公之争,乃至政令不出三台。太师年初遣使,言及迁回旧都。不知,陛下何意?”
  不料蓟王竟开诚布公。董重略作思量,不由暖意心生。正因多年好友,故蓟王并不见外。
  心念至此,董重遂不做隐瞒:“王上既问,下臣自当告知实情。太师虽有迁回旧都之意,然曹氏父子不欲。更加……陛下忧王太师总朝政,再起废立之心。故亦犹豫,未有所决。”
  “骠骑以为,迁都与否。”蓟王问其心意。
  “下臣,窃以为。迁都于天下不利。”董重肃容答曰。
  “悉听高见。”蓟王不置可否。
  “洛阳八关锁固,纵可保全性命。然却将关东,置于不顾。群雄无首,必自攻伐。兖州牧曹操,必击徐州,剪灭吕布。徐州既定,必击袁术。再取淮南,必望荆州。下臣窃以为,六雄之中,关东无曹孟德之敌也。”
  蓟王深知,董重所言非虚。史上,关东战局,亦是如此。曹孟德,挟天子以令诸侯。剪灭群雄,一家独大。官渡之战,以少胜多,败人雄袁绍。至此,横扫大河上下,再轻取荆州。与孙刘联军,对垒赤壁。
  “孟德,孤挚友也。”蓟王言道:“忠君之心,素与孤同。”
  “王上明见。”董重将心中所思,和盘托出:“然忠于天子(董侯),忠于天下乎?”
  闻此大逆之言,殿中群臣,议论纷纷。
  “忠于天子,岂非忠于天下。”蓟王反问。
  “下臣不敢苟同。”董重摇头一笑:“天下三分,叔侄相争。甄都天子,又岂能号令天下。汉中史侯,江东合肥侯,坐拥天险,吏民百万,兵卒十万。孙子曰:‘夫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;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;全旅为上,破旅次之;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;全伍为上,破伍次之。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’曹孟德,即便攻而胜之。兵锋所指,必‘伏尸百万,流血漂橹’。不过惨胜也。”
  “惨胜如败。”蓟王轻轻颔首。
  “两汉之交,‘海内虚耗,户口减半,光武知时务之要,轻徭薄役,与民休息’。”董重慷慨发声:“故,下臣窃以为。三国鼎立,各牧其民,各守其土。待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王上传檄可定也。与曹孟德‘惨胜如败’,孰高孰低乎?”
  闻此言。西曹掾徐庶,起身进言:“骠骑将军所言,乃天下大势也。”
  曹孟德乱世枭雄。不甘居于人下。久必露峥嵘。然论威信著于四海,实力超然。远不及蓟王刘备。董重之意,若统一战争,由曹操发起,纵得胜,亦是惨胜如败。
  然若一统天下,定鼎江山。由蓟王发起。则传檄可定也。不战而屈人之兵,何其易耳。
  于天下而言,曹操血战得胜,不若蓟王顺势而为,群雄望风归顺。
  此便是董重所问,忠于甄都天子,忠于天下乎?
  毕竟,天下三分。董侯不过三分之一。
  不料董重,竟有此真知灼见。
  蓟王笑问:“董骠骑,何人说之?”必有人暗授机宜。否则,董重中人之姿,如何能晓天下大势。
  董重一笑咧嘴:“乃出太皇。”
  能有此远瞩高瞻。放眼天下,言家国大事,利弊得失。必位极人臣之上。
  此言既出董太皇,则另当别论。不可以大逆论处。
  论及大统,太皇居首。位尊天子上。何来大逆。董重不过代主宣诏耳。
  见蓟王无言。董重又咬牙道:“太皇还言,朝臣相争,君王得安。”
  蓟王一声长叹:“太皇之意,孤已尽知。”
  一言蔽之。天时地利人和,缺一不可前,维持现状,便是上上之策。
  话说,二宫太皇,客居西宫。蓟王宫一里之回。与蓟王不过咫尺之间。谓“交浅言深,君子所戒”。此等剖心之言,董太皇断难启齿于蓟王当面。于是借侄董重之口,说于蓟王座前。
  不愧汉家帝后。只需不贪残放滥,裹挟私欲无度。皆有明主之见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614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