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620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620/2006

  “先前,陈王三劝三让,蓟王传檄天下,不欲即位。坐视叔侄分争,汉室如何三兴?”另有治中刘先言道。
  刘先,字始宗,荆州零陵人。博闻强记,好黄老言,明习汉典。亦是饱学之士。
  蒯良答曰:“蓟王兼督四州,民心未附。此时即位,言之过早。”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时机未至也。
  见群僚无言。刘表又问别驾蒯越:“异度,以为如何?”
  “‘远水不救近火’。”蒯越掷地有声。
第048章
玩于股掌
  蒯越言下之意,正因河北四州,民心未附。故,未曾吞并河北前,蓟王断不敢轻举妄动。虽实力超群,然于荆州而言,却是“远水”。袁术入寇,迫在眉睫,乃是“近火”。谓“燃眉之急”,亦不为过。蓟国救之不及。
  环视众人,蒯越续言道:“袁术上击江夏,于荆襄七郡而言,实无大患。唯恐江东袁绍,同时兵发,逆击荆南,荆州危矣。”
  “二袁,皆身列六雄之中。术为扬州牧,绍为交州牧。若水陆并进,上下齐攻,荆州难保。”从事中郎,韩嵩言道:“二袁之祸,便是‘不救之近火’也。”
  正因畏二袁,故荆州牧刘表,与汉中史侯,暗中往来。更欲与益州牧刘焉,暗中结盟。共御二袁。
  蒯良再进良言:“三南大地,遍布蛮夷。其内外水路,为辅汉大将军幕府,治粟、水衡二都尉所辖。三南枝津故渎,皆有蓟国海市往来。闻岭南都护府所辖,足有千万蛮夷。交州牧袁绍,能用武之地,恐不及江北袁术。明公毋虑。”
  南中、荆南、岭南,被蓟王称之为“三南”。蓟王号“三南天王”。岭南都护府,所辖徼外蛮夷,不下千万之众。更加和亲十夷王女。三南归心,不过早晚而已。袁绍治下交州与三南阡陌纵横,水网交织。两地蛮夷部落,更是千丝万缕。言语相同,习性相通。互为姻亲,亦大有人在。袁绍如何敢掉以轻心。又岂能倾巢而出,逆袭荆南。
  “子柔,言之有理。”刘表信服。
  话说。荆州牧刘表,之所以有今日之议。
  只因年初时,别驾蒯越,出使甄都,暗中结好曹氏父子并董重其人,求高官厚禄以自重。至今无有下文。
  谓“做贼心虚”。唯恐暗中谋划,为天下所知,更为群雄所鄙。成众矢之的,被群起来攻。故,刘表多日来,寝食难安,如坐针毡。
  此次府议,刘表心中所思:事若不成,该当如何?
  因会其意。
  故长史蒯良,别驾蒯越,二人位居群僚之首,却无先言。
  “徼外野民,不毛之地,如何可与我比?”治中刘先又道。
  “并凉之人、匈奴屠各、湟中义从、八种西羌。谓天下雄兵者,多出五胡四夷。君不闻,丹阳劲卒乎?”蒯良反驳:“蛮夷山险,民多果劲,好武习战,高尚气力。放逸山林,则为劲寇,将置平土,则为健兵。蓟王,天下雄主,威加海内。闻南醴港,日有千人投奔。十万大山,多成空谷。五胡四夷,甘为蓟王驱使。五部都护,譬如五指箕张,将大汉十四州,拢于掌心也。”
  “将天下玩于股掌之间。蓟王是也。”蒯良一语中的。
  能看清天下棋局,已至终盘收官。蒯良不凡。
  奈何与会众人,才智参差不齐。更加心思各异。众口铄金,人云亦云。
  刘表终不纳其言:“德高,使甄都。始宗,往汉中。结好‘群雄’。”
  “喏。”从事中郎韩嵩,并治中刘先,起身领命。刘表虽未明言,然群雄何人,二人心知肚明。
  待二人领命自去。刘表这才看向长史蒯良。
  “子柔,代某赴蓟国一行。”先易后难,刘表不愧八骏之一。
  “喏。”蒯良肃容领命。
  蒯越旁观,眼中似有精光一闪。
  蒯良一席话,看似零散。就事论事,且多与同僚论辩。实则,高手过招,句句精要。
  先言长江天险,为水衡都尉掌控。游麟舰队,乃四大舰队之一。往来四渎八流,内外循环水路。江东水军,不敢争锋。再言三南蛮夷,譬如古羌出山。齐奔岭南都护治下,甘为蓟王所用。江东面陈大江,背靠群山,又如何不是腹背受敌。自保尚且不足,岂敢倾力来攻。
  再顺下深思。
  能假蓟王虎威者,普天之下,还有何人?
  即便庸主,虑及此处,亦会幡然醒悟。甄都上公之争,当心向何人。蒯良虽未明言反驳蒯越“远水不救近火”之论。利弊得失,实则已道尽。
  刘表位列八骏,自当领会。
  故毋需多言。令蒯良出使蓟国,亦是用人不疑。
  蒯良、蒯越,皆称足智。然二人立场不同。蒯良心怀天下。蒯越着眼于关东。刘表乃守成之主,心中只有荆州七郡。于是,多用蒯越之谋,而不取蒯良之策。
  算准时日,蓟王拔营启程。
  此时,西征之事,已遍传西域。北匈奴,蓄势待发,整个冬季。终有用武之地。话说,时北匈奴使节,于长安市中,售卖名产,获利十亿。虽说,塞外奇珍,弥足珍贵。然多为家马寺、将作寺等,蓟国署寺,高价购买。谓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”。又谓“得人钱财,与人消灾”。北匈奴得十亿蓟钞傍身,演武场豪掷一亿,投桃报李。余下九亿悉数带回。
  自如丧家之犬,仓皇西遁。远离汉家文明。日渐退化,几成野民。忆苦思甜,倍加珍惜。何况,族中父辈,多已作古。家仇国恨,随之烟消云散。难得汉家蓟王,和光同尘,兼济天下。观绿洲熔炉,便知所言非虚。愿纳我种辈为蕃属,北匈奴,焉能不以死相报。
  蓟王金口玉言,一诺千金。
  十亿蓟钞,足额担保。
  北匈奴,弃家荡产,倾巢而出。心无旁骛,再无后顾之忧。只求达成所愿,重归汉土。
  毋需进城,蓟王循渭水河谷而上。穿河湟谷地,直抵西海郡。
  西海郡,治龙耆,领修远、监羌、兴武、军虏、顺砾诸县。多年前,西海太守,太原郝昭。试种青稞麦大成。今已遍及郡境,凡冻土皆可种植。产量足有六石。西海一郡,足可自给。
  故地重游,今非昔比。
  得益于蓟王威信天下,幕府健全吏治。更加八百万壮劳力出山,迁徙陇右各地。营城造楼,筑路穿渠。屯田休息,顺带疏通故渎枝津。西凉民生向好。丝路流金。一言蔽之,路是文明的载体。
  “要富余,先通渠”。官道路况极佳。
  若非缓进,一路畅达,何其快意。
  不知不觉,已是三月春深。
第049章
游侠阿若
  先前,自蓟王兼督四州,河北吏治渐与蓟国比同。《二十等爵》并《圩田制》,大行其道。譬如投石入湖,搅动一池死水。引豪门惶恐。
  尤其河西四郡,孤悬在外,民情不安。四郡又多为,前汉流徙之地。时过境迁。流徙汉人,今皆为郡中大族。假河西走廊,通商之便。往来西域,因成巨富。且为护各家商队,多募游侠。不乏亡命恶徒,良莠不齐,充斥其中。《蓟法》之下,平宅均田,出奴编户。四州大姓,颇多怨言。若非西域联军,并凉州郡兵,守备要冲,更加蓟王虎威,乱象早生。
  且河西四郡,去凉州治远。又隔以河寇。谓“远水不救近火”。待军情传至州治,万事休矣。故蓟王,上表朝堂。分凉州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敦煌、西海,五郡,并居延、张掖属国,立雍州,治姑臧。
  如此一来,扼河西走廊,守羌身毒道,东接陇右,一石三鸟。
  甄都天子,言听计从。遂命陈留邯郸商,为雍州牧,别典五郡二属国。
  原先蓟王所募,敦煌太守苏则,酒泉太守曹全,张掖太守令狐溥,武威太守索翰,并西海太守郝昭,悉数留任。
  五位太守,青史留名,皆称循吏。更加,属吏又多出西州,纯熟民情政务。何况,五人政绩卓著,无可指摘。蓟王所用之人,邯郸商如何敢轻易罢免。故五郡虽表面上归于雍州所辖,实则皆是辅汉大幕府掌控。
  闻蓟王大军抵达西海。雍州牧遂领麾下属吏,前来接驾。
  “拜见王上(主公)。”邯郸商一出口,便觉有异。除他之外,余下皆呼主公。
  “诸君免礼。”蓟王含笑示意。虽浑不在意。然邯郸商有苦自知。吏治体系,上承下继。举州皆为蓟吏。独他一人例外。且又高居州牧之位。如架火烤,莫过如斯。若非清明吏治,五郡守从不挟私报怨。邯郸商,去官早矣。
  主臣大帐落座。
  蓟王先言:“河西民情如何?”
  “河西民情向好,百姓得安。”邯郸商恭谨作答。
  见他举止拘谨,蓟王这便笑道:“雍州初立,政绩斐然。邯郸使君并诸(太)守,功不可没。”
  “王上,过誉。下臣,不敢居功。”邯郸商越发谦卑。
  蓟王笑道:“一州大治,(州)牧岂无功。加授门大夫。”
  “臣……”邯郸商一时激动难言。三食君俸乃其次。为蓟王家臣,从此再不是外臣。
  治下五郡太守,亦涣然冰释。
  蓟王虽出征在外,然营中,幕府、封国之属臣、营吏,一应俱全,诸事齐备。不等告退,敕令、印绶,皆已制备。木已成舟,邯郸商终得安心。蓟王兵不血刃,重收雍州五郡。可谓“易於反掌,安於泰山”。
  “河西大姓,何人居首。”蓟王必有此问。先前河西骚动,便是大姓不满。
  邯郸商如实作答:“武威颜儁、王祕,张掖和鸾、张进,酒泉黄华、黄昂。”敦煌大姓如索翰、张恭,皆为蓟王属臣,故郡中上下,无有怨言。
  “大姓亦是百姓。”蓟王言道:“诸君可有良策。”
  “只需一道敕令,召入营中相见。大姓之祸可解。”敦煌太守苏则进言。
  “恐众人不敢入营。”张掖太守令狐溥,心有疑虑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620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