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627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627/2006

  关东世家,不过垂死挣扎而已。
  蓟王早已窥破时局。即便闹市问斩,还需先赐一顿饱饭。何况世家倾颓覆灭,门阀胎死腹中。终归要让人,留句遗言。
  于是乎。蓟王行事,不疾不徐。眼不见,心不烦。
  待河北五州,悉数归心。蓟王即位,三兴汉室。水到渠成,无可阻挡。
  子曰: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。”
  然,如何正名?
  管子曰:“守慎正名。”
  天下易主,定要慎重。
  言归正传。
  见一众僚属,仍惊疑不定。袁术又道:“白马公孙,麾下多北地精骑,来去如风。若弃城而走,必为其所擒。”
  众人这才醒悟。骑兵善游击,却不善攻城。且青州牧刘岱,虽引军退避。然却携舰队,封锁寿春上下游水路。插翅难飞。
  果不其然。又战三日,不分胜负。
  寿春城头,兵器损毁过半。公孙瓒麾下亦多伤亡。尤其屯兵大河之尾,所募泰山兵。虽悍不畏死,勇为先登。奈何江淮雄城,城高墙厚。绝非一日之功。
  三日战罢。寿春城中,军心渐定。先前诸多流言蜚语,皆烟消云散。众志成城,齐心协力,守备城池。吏民再无杂念。
  淬炼军心,铸就军魂。淮南健儿,受战火洗礼,正历经蜕变。
  用江湖游侠话说,刀头舐血。用宫中内宦之言,生死两难。用儒家名句:“玉不琢,不成器”。唯有如此,方可堪一用。
  袁术难得,勤勉如斯。巡弋城中各处,与吏民甘苦与共。寿春城,上下一心,遂成铁板一块。
  又战三日。城下积尸成丘。环渠斑斓血染。
  见机已到。主簿阎象言道:“血战七日,淮水断流。明公,毋需再战。”
  “主簿何意?”袁术问道。
  “甄都之争,恐难善终。日前,王太师敕令车骑营校张超,自归小沛。今张超已携三千营士,兵出陈国。卫将军曹操为防吕布入寇,已遣麾下陈兵州境,又令盖海舰队,守备泗水港津。”将时局细细剖析,阎象言道:“奋武将军公孙瓒,素为王太师爪牙。今上公之争,胜负未分,王太师,岂能自断一臂。令白马义从,悉折于寿春城下。”
  “哦?”袁术这便醒悟。正如主簿阎象所言。先前,王允表公孙度为武威将军,公孙瓒为奋武将军。命公孙二雄,将兵入兖。拱卫天子,以均曹操之势。二雄联手,旗鼓相当。若二雄去一,断难与敌。
  见袁术意动。主簿阎象又道:“明公,何不用计退之。”
  “计将安出?”袁术忙问。
  阎象遂献计:“遣使以说刘岱。”
  “咦?”袁术疑道:“为何不是公孙瓒。”
  “回禀明公,后将军刘岱,乃联军主将为其一。其兄刘繇,可为人质是其二。”阎象虽未明言,然袁术已会其意。
  “刘正礼。”
  “正是。”阎象答曰。
  “何人可为使。”袁术又问。
  阎象答曰:“阜陵相,名士许劭。”
  “刘公山,‘孝悌仁恕,虚己受人’。”袁术笑道:“许相此去,事可成矣。”
  事不宜迟,袁术即命许劭,轻舟出城,夜登翥凤。晓以利害,面授机宜。
  许劭,少峻名节,世有高名。好论乡党人物,每月更其品题,俗称“月旦评”。得其好评,必声名鹊起,身价陡增。便是曹孟德,亦不能免俗。何况长涂二龙。做说客,可谓轻车熟路,大材小用。
  刘岱果然心动。话说,攻占寿春,逐袁术过江,绝非易事。宜当徐徐图之,然兄长安危,迫在眉睫。不如先急后缓。只需将兄长赎回,择日再战,当放手一搏,免得投鼠忌器。
  心念至此,遂传书甄都。上报淮南战事,又隐晦提及,公孙瓒累日血战,折损过半,乃至淮水断流。
第058章
师必有名
  “此战可休矣。”观刘岱上疏,尚书令桓典言道。
  “白马义从,折损过半。”见刘岱疏中所言,不其侯伏完,亦是一惊。实则,刘岱夸大其词。损伤多出泰山兵。白马义从,人马具装,岂能弃马攻城。
  “闻公孙瓒好白马,屡乘以破贼,贼呼为‘白马将军’。故选精锐三千,尽乘白马,号‘白马义从’,以实禁卫也。”桓典言道:“每与贼战,追不虚发,数获戎捷,贼相告云:‘当避白马’。”
  “此必精兵也。”不其侯伏完,当机立断:“速禀太师。”
  “同去。”桓典言道。
  少顷,车入太师府。将刘岱上疏,呈报王允。
  王允疑道:“白马义从,多为突骑游击,岂能弃马先登。”
  “这……”不其侯伏完,一时无言。
  “刘岱,必不知内情。”王允言道:“公孙伯圭,乃出蓟王同门。卢少保,文武双全。弟子岂不知兵?此疏,当不可信。”
  “然,多有折损,淮水断流。必是亲见。”尚书令桓典急忙进言。
  “公雅,所言极是。”伏完重又振奋,再进肺腑之言:“公孙二雄,均曹之势。二雄去一,甄都危矣。”
  见王允不置可否。
  尚书令桓典,又进良言:“今,徐州之事未决,甄都不可有失。社稷为重。”
  “报——”便在此时,便有信使来报:“广陵大捷!”
  “速速呈来。”伏完大喜忘形,竟足衣下堂。
  “好一个,湖海高士陈元龙。”草草一观,不由慨叹。
  “君侯忘形矣。”桓典出言点醒。
  伏完这便醒悟。急忙肃容登堂,将邸报呈报太师当面:“广陵大捷,当可胜战班师。”言下之意,正好趁广陵大捷,命刘岱、公孙瓒罢兵。如此一来,外人不明就里,还以为此次出兵淮南,乃行“围魏救赵”。为解徐州之围。如此,甄都天子,亦不失威信。
  谓“师必有名”。毋论出师,亦或是班师,皆需有名。尤其,三分天下,群雄并起。虎头蛇尾,草草收场,必为天下所轻。
  切记,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。孙子曰: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”。
  伏完,窃以为。先前王太师,之所以不置一语。正因“班师无名”。
  “陈元龙,可堪大用。”王允言道:“传令,淮南收兵。”
  “喏!”二人这便安心。
  楚都寿春。
  知甄都兵退,城上城下,欢声雷动。城内百姓,奔走相告。谯楼顶阁,袁术臂缠纱布,血迹未干。昨夜公孙瓒亲自攻城。眼看寿春陷落。袁术领亲卫血战。战至天明,亲卫悉数战死,袁术身中数刀,这才将敌兵击退。
  泰山亦是精兵之地。虽非白马义从,然泰山先登,悍不畏死。昨夜一战,险象环生。若非家将拼死相护,袁术恐死于乱刀之下。
  话说,袁术士族贵公子。虽说少年任侠,放浪不羁。然终归人多势众,仗势欺人。何曾如此这般,刀刀见血,与人以命相搏。
  此时坐定,方觉后怕。
  千金之子,坐不垂堂。万勿再,如此行事。
  正长吁短叹,感慨万千。不料主簿阎象,又献一计。
  “结盟吕布?”袁术瞠目结舌。
  “然也。”阎象肃容下拜,绝非戏言。
  袁术心中愠怒,却隐忍不发。待稳住心神,这便好言相问:“吕布,心向甄都,受命王允。岂能与我(江东)言和。即便结盟,亦是虚与委蛇,为图徐州耳。主簿当知,徐州我必得之。岂能让与吕布。”
  “将军所言,卑下岂能不知。”阎象早有定计:“然,此一时,彼一时也。陈王宠,不日必将自立。淮泗诸国,各有所属,乱战在即。徐州四战之地,即便吕布,侥幸得继。又岂能,力敌曹孟德,并将军,二面夹攻乎。”
  见袁术不语。阎象再接再厉:“若与吕布结盟。寿春安如磐石。江夏可破也。”
  “徐州殷富,户口百万。不忍轻弃。”袁术摇头。
  阎象劝道:“徐州四国一郡,将军可取广陵一郡。待天时有变,再从长计议。”
  “主簿之意,虚与委蛇。先取广陵一郡,再夺四国。”袁术似有意动,然仍有疑虑:“吕布,虎狼也。‘轻狡反复,唯利是视’。与我结盟,于吕布何益。”
  “譬如,将军与陈王之盟也。”阎象谋定后动:“徐州四战之地。卑下窃以为。无江东掣肘,吕布方能与曹孟德,一争高下。”
  谓犬牙交错,腹背受敌。牵一发而动全身。便是关东群雄之时局。曹操、吕布、袁术、刘表,皆如此。袁术与吕布,互为腹背。二家结盟,吕布方能全力北上。与曹操一决雌雄。同理。与吕布结盟,甄都二公相争。曹操、吕布,公孙二雄,内外对峙,无从兼顾。袁术方能全力攻略江夏。
  不料阎象之智,竟不下陈公台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627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