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639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639/2006

  见刘焉无语。心知必忌二袁之威,故蒯越以密语相告:“明公(刘表)当与将军,同日击交。以示诸刘结盟之心。”二刘同日击二袁。足见结盟诚意。
  见刘焉仍不置可否。长史张肃遂言道:“二袁势如猛虎。若先击,必遭虎噬。”
  蒯越正色答曰:“汉中史侯,敕令将军‘择日击扬’。岂可违命乎?”言下之意,刘焉乃奉命而为。即便兵败,亦不会被汉中天子怪罪。
  “如何施为。”刘焉似有定计。
  “假益州蛮乱,遣一上将,出牂牁道,陈兵交州(边)境。”蒯越言道:“明为防贼,实御袁绍也。”
  刘焉笑问:“汉中天子命我击扬。别驾何以说我击交?”
  蒯越云淡风轻:“《孙子》曰:‘故善用兵者,譬如率然;率然者,常山之蛇也。击其首则尾至,击其尾则首至,击其中则首尾俱至。’故善用兵者,先善其后也。”
  “若先出牂牁道,陈兵交州境。”长史张肃,代主发问:“刘镇南,又当何为?”
  “令蔡瑁、张允,尽遣荆州水军,下击横江津,兵焚当利口。”蒯越答曰:“此二砦,皆属袁术。甄都天子命我击交,然明公,亦转而击扬也。”
  “好一个‘先发制人’。”刘焉如何能不醒悟。“先发”,乃是言指二刘先攻二袁。“制人”,除去牵制二袁。亦有反制,史、董二侯之意。
  谓“骑虎难下”。待闻二刘先击二袁。史、董二侯,必惊慌失措。为防二袁反击,乃至引火烧身。必求外援,守望相助。于是,兄弟联盟,行抱团取暖。
  一言蔽之。蒯越入蜀,乃为说刘焉,先击袁绍,倒逼二侯结盟。
  兄弟合谋,明隐连环。
  蒯良、蒯越,同族兄弟联手。环环相扣,合力促成史、董二侯,兄弟之盟;并镇南、镇西,二刘联盟。
  或有人言。毋需如此繁琐。史、董二侯,兄弟之盟;镇南、镇西,二刘联盟。得成其一,即可。何必两全。
  实则不然。
  时至今日。三分天子,群雄并起。毋论甄都董侯,亦或是汉中史侯,对麾下群雄,虽存有大义,却无实际君权。如汉中史侯,无力调拨蜀中兵马,更无从插手蜀中吏治。稍有不慎,鸡飞蛋打。甄都董侯,又何尝不是如此。尤其对荆州牧刘表,多行施恩笼络,不敢妄加驱策。
  同样,于群雄而言。亦不敢违背大义。欺君罔上,被蓟王传檄。多年心血,一朝飞灰湮灭。正因有蓟王虎踞河北,总王权之极。无大义傍身,群雄亦不敢轻举妄动。
  唯有上下一心,君臣连动。方能完美达成。
  故而。史、董二侯,兄弟之盟;镇南、镇西,二刘联盟。缺一不可。
  其中关窍,尺寸拿捏。非深思熟虑,不可尽知也。
  譬如:择日击交,择日击扬。于史、董二侯言。不过是狗尾续貂,装腔作势,一派虚言。既封二人为四镇,掌征伐背叛,镇戍四方。兵锋必有所指。且史、董二侯,皆以汉室正统自居。故视江东合肥侯为“反贼”。于是,在敕令之尾,虚加一句,择日而击。
  便是要二刘,便宜行事,切莫强为。
  岂料二刘,“鸡毛当令箭”。“择日不如撞日”,当真出兵先击二袁。
  发兵之日。
  可想而知。史、董二侯,必然欲哭无泪。
第076章
纵横捭阖
  “刘镇南,兼得‘雍季之论’并‘臼犯之谋’,何其幸也。”刘焉临别慨叹。
  蒯良、蒯越,兄弟合谋,堪比公孙衍、苏秦合纵,张仪连横。远交近攻,纵横捭阖。先秦纵横家是也。
  大汉,家国天下。传至今日。天下三分,群雄并起。宗亲诸刘,若能结为同盟,可抗异姓群雄。尤其益州牧刘焉,荆州牧刘表,实力最强。青州牧刘岱,实力稍逊。兖州牧刘繇,徒有虚名,实力最弱。然若真能如蒯越所言,北上蓟国,招募孙坚麾下飞云舰队,未尝没有一战之力。
  更有甚者。益、荆二州,“比屋相属,接界相连”。扼江、汉,上游水路。经汉中,可直通武都。与陇右通连。如此,即便二袁截断长江,曹吕扼阻大河。荆襄七郡,仍有汉水续命。且二州共用蜀身毒道。假内外循环水路,四海流金。更有地利之便。毋论益州天府之国,亦或是荆州沃野千里。皆为宜耕之地。
  二镇(镇西、镇南),兼“有众十万,财谷如山”。
  恰如《韩非子》所言:“纵者,合众弱以攻一强也;横者,事一强以攻众弱也。”
  一言蔽之。二镇乃『诸刘合纵』之轴心。如青州牧刘岱,扬州牧刘繇,皆是锦上添花,可有可无。
  收蒯越传书,蒯良逐字细观,稍后付之一炬。蜀中已大功告成。只待觐见汉中史侯,以兄弟之盟相说之。无论成与不成,皆至关重要。
  只因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。又说“万事开头难”。
  蒯良以镇南将军府长史,面陈史侯座前。可谓,尽显身份之微妙。镇南将军,兼领荆州牧刘表,迁州治襄阳,又通东汉水航道。与汉中互通有无,往来密切。史侯未尝没有,笼络之心。如今遣长史入南郑。欲结兄弟之盟。看似一片公心。然若论私心,刘表亦未尝没有,左右逢源之意。待史董二侯结盟。刘表便可堂而皇之,与汉中往来。假以时日,未尝不可,收归己用。
  更加江东二袁势大,关东因上公之争,并陈王宠阴谋自立,而陷纷争,不能勠力同心,共御江东。关东势孤,若为二袁所灭,汉中亦无从独存。
  汉中有识之士,已隐约嗅到,风雨欲来之危。
  便在此时,南郑忽闻道旁小儿歌:“益州分野天子气,三分天下应二刘。”此谶,半真半假。前半句,耳熟能详。乃出前侍中董扶。史侯亦有听闻。于是,顺势下延。带出后半句,“三分天下应二刘”,暗藏诛心。
  国师张鲁解语。不出三日,已遍传南郑。正如《诗经》所言。即便“兄弟阋于墙”,仍能“外御其侮”。汉中史侯,并甄都董侯,未尝不可,兄弟联手,共御江东叔父,合肥侯。
  可想而知。南郑必有类似风闻兴起。传入宫中,亦不过早晚而已。
  谓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。潜移默化,神工鬼斧是也。
  明隐连环。当真环环相扣,防不胜防。
  少顷,益州别驾张松,并书佐彭羕,联袂来访。
  “史夫人,遣人传语。三日后,入宫觐见。”不等入座,张松直言相告。
  “大势定矣。”蒯良笑言。
  “蜀中可有消息传来。”彭羕又问。
  “然也。”蒯良亦不隐瞒。
  “好一个,先发制人。”彭羕拍案叫绝。谚谓“打虎不着,反被虎伤”。二袁之威,避犹不及,如何敢先去招惹。有道是“骑虎不敢下,攀龙忽堕天”。玩火自焚,延祸上身。为求自保,无所不用其极。便是虚与委蛇,亦在所不惜。
  看似无稽之谈。然大敌当前,兄弟未尝不可齐心。
  “河冰结合,非一日之寒;积土成山,非斯须之作。”
  才有二蒯连环计。
  三日后。便有黄门令,引蒯良入宫觐见汉中天子。
  “下臣,蒯良,叩见陛下。”入乡随俗,蒯良亦尊汉中天子。
  “长史,免礼。赐座。”见蒯良颇识大体,史侯亦加善待。
  蒯良上呈国书,称谢落座。
  见附国礼甚厚。史侯展颜一笑:“刘镇南,所为何事?”
  “回禀陛下。为全州境,共御二袁。下臣此来,乃为求二家之盟。”蒯良如实作答。
  “为何人所求。”史侯必有此问。
  “乃为我家将军。”蒯良言道。
  “闻甄都,乃王太师总朝政。刘镇南,虽威震东南。却非执关东之牛耳者。如何代主结盟。”史侯明知故问。
  “陛下明见。”蒯良亦假戏真做:“下臣,窃以为。甄都上公之争,断难善终。吕布觊觎徐州,必与曹孟德血战。毋论何人得胜,挟胜战之威,必南侵荆州。曹孟德与二袁,刎颈之交。若阴结盟约,合兵来攻。荆襄七郡,断难保全。荆州有失,益州难保矣。兵法云:‘先发制人,后发制于人。’今‘叁分天下,鼎足而立’。若坐视曹袁结盟,两利而俱存。外姓势强,汉室势孤。恐出王莽、董卓之祸也。”
  “长史,言之有理。”毕竟,干系重大。史侯如何能轻易决断。何况,蒯良所说,皆无真凭实据。不过一家之言耳。又谓“三人成市虎”。若要令史侯信服,单凭蒯良一人,力有不逮。
  “然,兹事体大。待朕深思,再做计较。”
  “喏。”蒯良告退。
  目视蒯良出宫。史侯忽问:“阿母,以为如何?”
  “江东二袁纵势大。又岂敢以一敌二乎?”史夫人故意置身事外:“妾,窃以为。一家之言,不足为信。”
  “阿母所言,甚慰朕心。”不到万不得已,史侯亦不愿舍,真命天子之身,与贼臣所立伪帝,同流合污。
  “此事,就此作罢。”史侯已有定计。
  “喏。”史夫人,心领神会。史侯乃下逐客令也。
  然,数日之间。忽有益州别驾张松,代主上表。言,镇西将军,兼领益州牧刘焉,已命巴郡太守严颜,率麾下三千叟兵,出牂牁道,欲击袁绍。
  几乎同时。
  镇南将军,兼领荆州牧刘表,命蔡瑁、张允,领荆州水军,攻拔袁术水砦。
  二刘先击二袁。
第077章
先发示威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639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