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640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640/2006

  闻此消息。天下无不哗然。
  以弱击强,自寻死路是其一。二刘同日发兵,似暗中结盟为其二。蓟王远征,叔侄三人蠢蠢欲动,乃其三。
  诸多细节,耐人寻味。
  尤其,效甄都董侯,授荆州牧刘表以镇南。汉中史侯,亦授益州牧刘焉为镇西。更有甚者,镇南择日击交,镇西择日击扬。皆以江东合肥侯为敌。且兵发之日,二镇兵锋所指,忽行互换,镇南击扬,镇西击交。
  以上种种,绝非错进错出,巧合使然。莫非。汉中史侯,甄都董侯,有兄弟同心,共灭合肥侯之意?
  稍后,南郑儿歌,亦风靡大江南北。天下尽知。
  江东,曲阿,合肥侯行宫。
  兹事体大。合肥侯专开朝议。
  前尚书令袁遗,拜司空,掌水土事。凡营城起邑、浚沟洫、修坟防止事,则议其利,建其功。凡四方水土功课,岁尽则奏其殿最,而行赏罚。与太尉、司徒合称三公。负责江东王都修造。
  先前,合肥侯以秣陵,“钟山龙盘,石头虎踞,此乃帝王之宅也”。于是,在秣陵原址之上,大兴土木。扩建“周二十里一十九步”之别都。与蓟国北京相较,江东人称“南京”。
  南京城。乃合肥侯,定千秋大业之所在。故改名“建业”,寓意“建功立业”也。由袁遗主持修造,足见持重。仿吴王宫,规模宏大,非一日之功。
  于是将尚书令一职,转授尚书刘巴。
  话说。天子都甄,刘表虽遣使贡献,然又迁治襄阳,不遗余力,疏通汉水,欲与汉中相连。治中邓义,屡次劝谏,断不可一心二意,行左右逢源。刘表不听。邓义遂称疾辞官,稍后流离江东,与袁忠、袁沛、桓邵、桓晔,一同出仕。五人皆任尚书,合称“五曹尚书”。
  与尚书令刘巴,意气相投。分曹治事,政通人和。江东吏治,通达一时。
  如前所言,乱世无庸主。合肥侯亦有,明主之姿。
  大将军袁绍,车骑将军袁术,兼牧一州。素不在朝中。司空袁遗,亦在建业营城。合肥侯所信赖,唯有尚书令刘巴。
  “兵情如何?”合肥侯居高先问。
  “陛下毋虑。”刘巴持芴而跽:“二路人马,皆为偏师。”
  “巴郡严颜,率三千叟兵,出牂牁道,屯兵州境,未曾深入。蔡瑁、张允,所率荆州水军,亦远攻江边水砦,未曾舍舟上岸。皆非大患。”刘巴上呈邸报。
  “皆如此,二刘何求?”合肥侯这便安心。
  “禀陛下,臣,窃以为,乃先发示威也。”刘巴一语道破。
  “尚书令,且道来。”合肥侯亦有所悟。
  “关东朝野分争,蜀中君臣不和。唯我江东,上下勠力,君臣同心。唯恐陛下,命袁大将军,并袁车骑,并发大军,战而胜之。于是二刘同日先发,以示暗结联盟也。”
  “果然如此。”合肥侯已想通一切。转而又问:“为今之计,该当如何?”
  刘巴谋定而后动:“臣,窃以为。陛下当先发檄文,再遣大将军诏讨。”先据道义高位,再发兵讨伐。有理有据,不失大义。
  “善。”合肥侯,欣然言道。如刘巴所言。二刘联军,将寡兵微,不过行先发示威。于合肥侯而言。史董二侯,兄弟结盟,才是心腹大患。
  “若二侄结盟,又当如何。”合肥侯必有此问。
  “二侯虽为兄弟至亲,却无手足之义。因利苟合,久必自溃。陛下只需,陈兵夹道,从壁上观,足矣。”刘巴答曰。
  “尚书令之言,老成谋国是也。”合肥侯笑赞。
  刘巴又进言道:“建业雄城,可都江东。陛下宜早迁之。”
  建业城,固若金汤,易守难攻。远非曲阿行宫可比。合肥侯举朝迁入,自当万无一失。刘巴考虑周全,合肥侯“朕心甚慰”。
  江东朝野,风轻云淡。然汉中史侯,却似“热锅之蚁”。唯恐二袁大军压境,日夜寝食难安。
  南郑客舍。
  是夜。史侯翩然而至,隔窗相问:“长史,安睡否?”
  “不知陛下驾到。下臣死罪。”镇南将军长史蒯良,下榻跪拜。
  “朕,不告而来,长史何罪之有。”史侯轻言:“长史更衣,室中相见。”
  “喏。”
  少顷。蒯良更衣入室:“叩见陛下。”
  “长史免礼,请上座。”史侯身侧,只有史夫人。
  “喏。”饶是便服私访,蒯良亦谨守礼仪,不曾有失。名士风范,由表及里。
  “长史言,‘叁分天下’,‘先发制人’。二镇同日,兵击二袁。‘两利俱存’乎?”史侯此问,大有深意。
  典出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诚能听臣之计,莫若两利而俱存之。”言指,双方皆有利,便可共存。
  蒯良用典。乃指,只需共同利益足够,曹袁结盟亦非不可能。
  史侯引用。乃指,二镇同日兵击二袁,是否早已暗结盟约。
  蒯良如实作答:“下臣窃以为。此乃知己势弱,故行先发示威之举。”
  “闻荆州别驾蒯异度,出使蜀中。二镇同日兵发,莫非乃其说之。”史侯当有此问。
  “下臣,惶恐。”蒯良以头触地:“只知异度,入蜀离间,不知说和。”
  史夫人欲施门下奇术,逼蒯良吐露实情。却被史侯,暗中所止。
  “长史乃赤诚君子。朕,当信之。”史侯不动声色:“长史又言,外姓势强,汉室势孤,必出(王)莽、(董)卓之祸。为今之计,该当如何?”
  “禀陛下。”蒯良答曰:“兄弟联盟,两利俱存。”
  “也罢。”史侯欣然一笑:“如何施为,还望长史,如实相告。”
  “下臣,敢不从命。”
  鸡鸣时。史侯并史夫人,才迟迟车驾回宫。
  史夫人不禁问道:“陛下何以,阻妾施法。”
  “矢在弦上,不可不发。”史侯叹道:“事已至此,唯两利俱存。何必阿母,再空耗神机。”言下之意,毋论蒯良,心意如何。兄弟结盟,势在必行。毋需画蛇添足,多此一举。
  “陛下明见。”史夫人,功成身退。
第078章
应天所相
  南郑,离宫。
  史侯专开朝议。
  谓“君师合一,政教一体”。国师张鲁,骠骑大将军张济,尚书令阎圃,并四征将军李傕、郭汜、樊稠、杨定,悉数在列。
  西凉诸将,因祸得福。官秩俱升一等。尤其骠骑大将军位,甄都董重,求之而不可。汉中张济却唾手得之。不费吹灰之力。果然“时也,命也”。
  张济统兵列阵,居西凉诸将之首。其侄张绣,弓马娴熟,武技冠绝汉中。被蓟人评入五凤之列。其妹张姜子,今为蓟王宫美人。受蓟王宠溺。先前,张济曾会宾客大宴,遍示北国家书。蓟王以“元舅”相称。坐实王家贵戚。元舅、外舅,皆是外戚。若以此论,国师张鲁乃蓟王假子,张济当面,需称晚辈。
  王允既可拜太师。张鲁可尊国师。张济焉有不称大将军之理。
  若论品秩高低。骠骑大将军,比辅汉大将军,尤显名重。只因其前身。骠骑将军位,远超辅汉将军位。
  然“一家不说二话”。便有些许参差,又有何谓。
  时至今日,天下皆以为。天子大位,蓟王不欲,则各为其主。蓟王即位,如王允、张济,心向何人,何必多言。
  只需蓟王,诏告天下。王允、张济,必挟天子禅位。
  至于江东合肥侯。应有尽有袁本初,别无二处袁公路,究竟心向何人,犹未可知也。
  正因心存此念。进退有据,前后无忧。故李傕、郭汜、樊稠、杨定等,西凉诸将,即来则安,甘为史侯效命。只需在三分天下,叔侄相争中,善保有用之身。待天时有变,再立从龙大功,坐享荣华是也。
  首当其冲。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三才未能齐聚前。断不可为叔侄所灭。
  此,便是张济等人,约定俗成,心照不宣。
  董侯年幼,别无心机。史侯、合肥侯,焉能不知。然大敌当前,唯求同存异。只需蓟王为纯臣,不欲发丘篡位。王允、张济,自不会生二心。
  天马行空,悠悠回神。史侯吐气开声:“刘镇西,命巴郡严颜,率三千叟兵,出牂牁道,屯兵交州境。蔡瑁、张允,同日率荆州水军,攻拔袁术水砦。虽说‘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’。然猛虎反噬,不可不防。为今之计,该当何为?”
  毕竟汉家天子,正义化身。纵刀斧加身,而面色不改。史侯日夜惊惧,引火上身。然此时却气势不减分毫。
  国师张鲁先言:“回禀陛下,先前道中小儿歌:‘益州分野天子气,三分天下应二刘。’臣夜观星象,窥得天机。‘二刘’乃指‘叔侄’也。”
  史侯欣然点头:“朕与勃海王(董侯),兄弟也。”
  “陛下与董侯,皆为先帝血嗣,自是一家。”骠骑大将军张济,亦持芴进言。
  见殿中群臣,纷纷附和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640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