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64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643/2006

  话说,郭奉孝此计,看似羚羊挂角,无迹可寻。然明隐连环,兼挟阴阳双谋。实过于著名。正如彭羕,脱口而出,一语道破。
  郭嘉个人烙印,令谜底呼之欲出。
  试想,普天之下,还有何人,能效郭奉孝,凤凰于飞?
  更何况。三分天下,群雄并起。一盘散沙,于蓟王一统江山,定鼎神器,最为有利。
  惨淡时局,被王允一语道破。
  堂内一时,落针可闻。
  见群僚无言。王允又道:“江东宗贼,为正上下服位之名。必进谗言于合肥侯座前,私说二袁于当面。二镇同日发兵,共击二袁。以弱攻强,乃为示威也。老夫以为,二袁早有溯江而上,合击荆州之意。荆州八郡,为大江所隔,南北各半。刘景升一州之力,如何能挡二袁齐攻。为全百姓,不得已而为之。”
  “太师,明见。我等不及。”不其侯伏完,仍不愿轻易放弃:“然。刘景升乃曹氏外援。荆州得全,甄都危矣。太师,不可不察。”
  “君侯,可有良策。”王允遂问。
  “卑下窃以为。”不其侯伏完,果有定计:“朝廷都甄,卫将军曹操,既为兖州牧,又兼司隶校尉。然却不能治司隶之事于雒阳。绝非长久之计。”
  王允皱眉:“莫非,君侯欲除卫将军,司隶校尉之职。”
  “非也。”不其侯伏完,眼中一闪利芒:“何不改司隶校尉部,为司州。另设州牧领护。”
  司隶校尉部,简称司隶。前汉征和四年(前89年)置,掌京畿七郡捕督奸猾,察举百官以下犯法者。本无固定治所。今汉建武十一年(35年),降司隶校尉部为十三部之一,定治雒阳县。不设刺史,仍以司隶校尉领之。
  伏完进言,改司隶校尉部,为司州,设州牧领。等同于变相夺权。
  如此一来。司隶校尉,等同于从司隶之首,降为州牧属官。
  好一记,借尸还魂。
  自桓灵以来,权臣往往自兼此职,以控制京师。即便司隶校尉,仍为卧虎,高居三独坐。凡宫廷内外,皇亲贵戚,京都百官,无所不纠,兼领兵,有检勑、捕杀罪犯之大权。然,却再无司隶七郡:京兆尹、右扶风、左冯翊、河南尹、弘农、河东、河内,治政之权。
  只需,另遣一得力干将,牧守京畿七郡。当可助王党,扳回颓势。
  “此乃,定国之策!”尚书令桓典,大喜言道。
第082章
何言祸来
  “司隶校尉改司州。”王允不置可否。
  汉时以司隶校尉督察畿辅。三国魏因之,晋改汉魏之司隶为司州。后州境及治所,几经变迁。然改司隶为司州,史上确有其事。
  不其侯伏完力谏:“天子既不欲,迁回旧都。司隶之于甄都,别无不同。卫将军亦无从洛阳就职。旧都唯剩河南尹并洛阳令。子曰:‘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’卫将军能舍兖州,专治司隶乎?”言下之意,曹孟德身兼数职,分身乏术。尤其司隶校尉与兖州牧,职能分属二地。若治兖州,司隶必无暇兼顾。
  细究起来。京兆尹、右扶风、左冯翊、河南尹,多出蓟王门下,亦或是王允朋党。而诸如弘农、河东、河内三郡,或山高路远,或为大河阻断。亦不为曹孟德所用。
  若司隶并兖州二择其一。曹孟德如何肯,本末倒置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。舍熊掌而取鱼。智者不为。
  更有甚者。若曹氏父子,讨价还价。王太师,还可再让一利。令曹孟德兼领司隶校尉,仍为三独坐,拥督察畿辅之大权。却需将司隶七郡治权,转交新任司州牧。
  料想。曹氏父子,欲结史董二侯,兄弟之盟。唯有与王太师,先行交割利益。如此,朝野皆达成默契,方能如愿。
  换言之。不其侯伏完,献借尸还魂,改立司州之策。乃是与曹氏父子,商讨二侯结盟之必要前提。唯有曹孟德,交出司隶治权。王党才会令曹党如愿。
  窥一斑而知全豹。比起郭奉孝,凤凰于飞,定天下大利。朝中党争,皆是蝇头小利。彼此勾心斗角,不过一席之争。求立足之地耳。
  心念至此,王太师遂轻轻颔首:“依令行事。”
  “喏!”群僚大喜下拜。话说,若能得司隶七郡,如河东、河内,扼大河上游,富庶之地。距离甄都,不过一日之遥。再得良将名臣守备,于关津要冲,立水军大营。曹氏父子,稍有风吹草动,舟船朝发夕至。进退有据,水陆通济。我辈无忧矣。
  虽说,乱世之中,兵马称雄。然若无根基,种田养士。“一朝无粮兵马散”。譬如吕车骑。王党皆以为,之所以为曹孟德所败,正因苦无根基。如今,客军孤城,若无徐州粮秣供给,兵马早已散尽。痛定思痛。宜养兵之地,自当多多益善。更何况,朝堂之争,亦需群雄呼应。
  王党若得司隶七郡,当可与曹党得刘表荆襄七郡。分庭抗礼。唯有朝堂之上,势均力敌。我辈方能安稳。
  堂内群僚,议论纷纷。交头接耳,各抒己见。不其侯此策,越发觉得高妙。一时回味无穷。
  待群僚噤声。王允又问:“当举何人为司州牧。”
  “前豫州牧,黄琬。”不其侯伏完答曰。
  黄琬,字子琰。江夏安陆。尚书令黄香曾孙、太尉黄琼之孙。因受党锢牵连,遭禁锢近二十年。直到先帝光和末年,太尉杨赐,举黄琬有治乱之才,才被朝廷征为议郎。后出为青州刺史,迁侍中。中平初年,转任右扶风,又入朝为将作大匠、少府、太仆等职。
  稍后,为灭黄巾余贼,行废史立牧。先帝以黄琬为豫州牧。时境内盗贼猖獗,州境凋残,黄琬率军平定盗贼,威名大震。任内政绩为天下表率,因功赐爵关内侯。
  待朝廷东迁,王太师总朝政,调黄琬入朝,继任少府。
  除去党人出身,与王太师有提拔之恩。
  更加蓟王后宫。协辰夫人黄景华,乃黄琼小女,黄琬姑母。
  党人出身,太师一系,蓟王姻亲。三重身份,兼顾各方利益。
  由黄琬出为司州牧,可谓面面俱到,正当适宜。便是曹氏父子,亦无可指摘。
  “善。”王允欣然应允。
  遂罢府议。
  恭送王太师先行。群僚纷纷离席,赶去与不其侯伏完见礼。伏完拜太仆,高居九卿之位。为朝中王党之首。更加身乃汉室贵戚。便是曹氏父子,亦不敢轻动。朝上太师不语,多由其代言。
  府议之事,正如太师所言。兄弟之盟,大势所趋。于国于家,皆有大利。
  群僚窃以为,太师言下之意,大势不可逆也。换言之,甄都天子,必有此意。与其被曹氏父子,及其朋党,口诛笔伐。于事无补,徒留君前恶名。不若退而求其次。先与曹氏父子,交割利益。两党达成共识。再于天子当面,一团和气,皆识大体。以示君臣同心,并无纷争。党争之言,可休矣。
  既各自背后得利,又取悦天子座前。二全齐美,何乐不为。
  群僚众星拱月,恭送不其侯伏完并尚书令桓典,同车出府。
  各自车驾散去不提。
  车厢之内。
  伏完一改先前,洋洋得意。心事重重,面沉似水。
  桓典遂问:“君侯何故,怏怏不乐?”
  “大祸临门,何乐之有?”伏完反问。
  “祸从何来?”桓典追问。
  伏完一声慨叹:“不瞒令君,昨日我已知,汉中来使。”
  桓典这便醒悟:“必是太师告知。”
  “然也。”伏完又道:“除太师手书,另有蓟国来函。”
  “蓟国来函。”桓典忙问:“干蓟国何事?”
  伏完遂将背后隐情,娓娓道来:“蓟国来函,乃出门下署东曹掾,颍川阳翟郭奉孝。”
  “蓟王曾言:‘东孝西直,后起之秀’。”桓典对北国诸事,耳熟能详。
  “然也。”伏完意味深长:“令君可知,‘兄弟结盟,诸刘合纵’,乃出郭奉孝之谋。”
  原来。郭奉孝,竟于书中,对王太师坦诚一切。毫无遮掩。
  “竟有此事!”桓典惊讶,可想而知。
  伏完言道:“郭奉孝,凤凰于飞,神鬼奇谋。先助蓟王平定三南,今又为蓟王鼎立中原。江东势盛,西蜀、关东皆弱。唯有二家合盟,方能共抗江东。如此,鼎足之势成。合肥侯命二袁,陈兵不动。可知均衡之势,亦成。待蓟王班师,河北归心。三兴汉室,传檄可定也。”
  “原来如此……”桓典一声慨叹。忽觉拨云见日,日朗风清。心头千钧重担,竟消弭于无形。浑身骤轻,转而又问:“汉室三兴,何言祸来?”
第083章
孰轻孰重
  伏完遂以心腹之言相告:“时人皆知,蓟王谨守臣节,不欲逾越。然,郭奉孝却设此奇谋,定三家鼎立之势。蓟王三兴,可乎?”
  桓典遂问:“君侯之意。郭奉孝代主设谋,蓟王并不知也。”
  “料想,当是如此。”伏完慨叹:“蓟王远在万里之外,如何能知关东诸事。蓟国六大谋主,皆未出谋。为何独是郭奉孝?谓‘新出之犊,不惧虎’也。”
  蓟王行事,有礼有节。先前陈王宠,行三劝三让之礼。蓟王传檄天下,无代汉之心。时人深信不疑。言犹在耳,为何郭奉孝代主设谋,立三家鼎足之势。不欲一家独大,吞并中原,与蓟王隔河对峙。
  此与蓟王一贯行事不符。
  桓典亦醒悟:“莫非,郭奉孝凤凰于飞,别有所图?”
  “未可知也。”伏完慨叹。虽未明言,祸从何来。然桓典已心知肚明。
  其一。郭奉孝此谋,若出蓟王暗中授意。便可知,蓟王早有篡汉之心。恪守忠义,不过是掩人耳目,自欺欺人而已。若将天下拱手托付,岂是社稷之福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64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