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677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677/2006

  江绕城,亦是雄城。蓟王命麴氏先登,戍守此城。
  由此顺枝扈黎大江,东行三百余里,至战主国:“周二千余里。都城临殑伽河,周十余里。居人丰乐,邑里相邻,土地膏腴,稼穑时播,气序和畅,风俗淳质,人性犷烈,邪正兼信。”
  从此东北渡枝扈黎大江,行百四五十里,至毗舍离国(吠舍厘国)。译曰“广严国”。旧称“跋阇国”、“跋耆国”等。为佛陀时代,十六雄国之一。唐玄奘西游时,“城已甚倾颓,其故基趾周六七十里,宫城周四五里,少有居人”。
  如前所言,身毒列国,互相攻伐,战乱频发。诸多雄城,多有损毁。蓟王悉数命人,原址重建,亭台楼阁,皆出汉式。却保留罗马列柱厅等,特有建筑。风格样式,东西合璧。无需拘泥。
  诸国金库,收入囊中。此战大局已定。余下便是由浅入深,细致梳理。各国图卷、书籍,名册、集簿。源源不断,汇入华氏城。由幕府九译令,翻译整理。已备上计。
  北身毒列国,自国主以降,国中贵种,悉数迁入华氏城。乃至华氏人口激增。各国窃以为,蓟王有定都华氏城之意。循身毒旧例。新王朝诞生,必废各国旧都,增筑新都。将各国贵种,悉数迁入新都定居。且摩揭陀国,素为王朝旧都。定都于此,亦是常理。
  各国主以降。贵种以己度人,不明就里。故不做挣扎。举家迁徙。以为,华氏城乃,新居之地。岂料,入城后惊闻。别居华氏城,不过权宜之计。待诸事毕,蓟王将携城中贵种,数十万众,远赴洛阳城。
  各国王子公孙,入蓟太学坛。适龄公主,入沉月女校。习汉文,书汉隶。
  话说,万里之遥,大汉帝国。人生地不熟。远离故土,任人宰割。此生再无归期。
  华氏城,香花宫。
  阿逾陀、阿耶穆佉、跋沙、鞞索伽、迦尸、广严、战主、舍卫、瞻波、迦征伽罗、大秦婆罗门、摩揭陀、金耳、多摩梨。诸国主,神色各异,颇多垂头丧志,叹气唉声。
  倒是多摩梨王,先知先觉。且又深谙佛理,随遇而安。
  “蓟王欲置我等于死地乎?”阿逾陀王,惊魂未定。
  “肉袒牵羊,国破家亡。‘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’。蓟王但有杀心,何必多行万里。”大秦婆罗门王,亦看开。
  “维天有汉。闻洛阳乃大汉帝都,九五雄城。繁盛不下身毒。”战主国王言道。
  话说战主国都,不过周十余里。故言洛阳城大。而诸如摩揭陀、瞻波、迦尸,便是大秦婆罗门国都,亦大过洛阳。
  多摩梨王,博文广知:“六九乃指王城。王城之外,另有郭地。阳渠三面环绕,南临洛水。三郭北邙,天下第一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众国主各有所悟。换言之。汉家贵戚,皆城居。城外,才是贱民所居。
  “蓟王欲迁我等,于何处?”
  “离宫别苑。”多摩梨王答曰:“洛阳广有离宫,稍作修缮,足可容身。”
  “何为离宫?”便有国主问道。
  “离宫,别处之宫。非常居也。”多摩梨王言道。
  “原来如此。”另有国主求问:“此城数十万众。洛阳离宫,足否?”
  “足矣。”多摩梨王,一声慨叹:“时有菟园,荒废已久。蓟王造为王陵,号十里函园。足纳五十万众。闻洛阳百姓,半数入其中。”
  “十里王陵。”诸国主瞠目结舌。
  多摩梨王答曰:“汉人,事死如事生。为王守陵,乃无上殊荣。”
  “汉人言‘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’。谓天下万事初虽异,然终同归于一。”大秦婆罗门王,似有顿悟:“四海之内,皆为汉人矣。”
  殿中,一片死寂。
  终归亡国之君。一时难以转圜。
  须臾,便有宫人疾步入殿:“大士至矣!”
  闻马鸣菩萨入城。诸国主,惊喜莫名。急忙出殿相迎。
  许普天之下,唯有马鸣菩萨,能救我等于水火。
第132章
明王虎衣
  “耶和华使摩西告知法老,‘犹太人是我长子’。”——《出埃及记·第四章·第二十二节》。
  比起摩西时代,犹太人遭遇之凄惨。时下身毒贱种,所负苦难,恐亦不逞多让。
  再比摩西,将犹太人悉数带离埃及。蓟王却反其道而行之。将身毒贵种,悉数迁离。留下贱种,授予名籍,分割田地。约法三章,三十税一。
  何言维天有汉,且看三十税一。
  平等性智前,先均田平赋。俗谓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。终归“欲前佛后”。丰衣足食,是一切之前提。
  华氏城,香花宫,正殿。
  比起蓟王初来时,如坐针毡。马鸣菩萨,物我两忘。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
  蓟王刘备与马鸣菩萨殿中对坐。
  王权与神权,二次交锋。
  “拜见王上。”马鸣菩萨先礼。
  “见过大师。”蓟王肃容回礼。
  “此去洛阳,王上授老朽何位?”不料马鸣菩萨,竟先有此问。
  大俗即大雅,蓟王不敢怠慢:“白马寺监。”
  汉有廷尉监。秦置,前汉分置左、右监,隶廷尉。秩千石,禄秩与廷尉正相当而位稍次之。掌逮捕,亦参案例、律条,审理疑狱。与(廷尉)正、(廷尉)平,通署公牍,互相监督。今汉唯置右监,秩六百石。
  蓟王,创白马寺监。乃掌管白马寺。类后世“住持”,“方丈”。
  见蓟王对答如流。马鸣菩萨知,早有所虑,而非临时起意。又问道:“何秩?”
  “秩六百石。”蓟王答曰。
  “六百石,乃蓟吏‘长史少吏’之鸿沟。”马鸣菩萨轻轻颔首:“寺众又如何?”
  “比丘,比丘尼,沙弥,沙弥尼(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、式叉摩那、优婆赛、优婆夷,称佛门‘七众’。),僧、师、大师,不一而足。”蓟王答曰。
  马鸣菩萨,又问道:“皆得俸禄乎?”
  “然也。”蓟王答曰:“寺众,皆得俸禄供养。”
  “人数几何?”
  “寺满为止。”蓟王答曰:“适可而止。”
  “可另造僧伽蓝否?”
  “可也。”蓟王无有不许。
  “闻诸夏仙门,不欲佛门东渡。蓟王此来,亦为攻灭佛国。中夏虽有白马寺,并诸多浮屠祠。却无佛门为官者。”马鸣菩萨必有此问:“王上何以,为此先驱。”
  “大师当知。鄙国有四方馆、四海馆、司寒馆、司炎馆。孤王宫中,高置观天阁。今增设白马寺监,有何不可?”蓟王对诸夏仙门,一视同仁。
  “王上无惧佛门大兴乎?”
  “无惧。”蓟王毫无芥蒂。
  “何也?”马鸣菩萨,必有此问。
  “百科全书,独尊儒术。”蓟王一语中的。
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。知识是唯一照世明灯。
  儒术后世劣化成儒教。究其原因,乃因国力不济,常为外辱。唯有抱团取暖,自我约束,共御外辱。想我大汉,兼容并蓄,涤荡万里。日月所照,维天有汉。蓟王去伪存精,将百家融入大儒学。又何惧,神鬼仙佛。
  一言蔽之。国富民强,自信不疑。煌煌天汉,唯我独尊,天下第一。纵有仙佛,亦不能乱我根基。
  故“病急乱投医”,“临事抱佛脚”。
  于是乎,“无事不登三宝殿”。
  “蓟王可为明王乎?”马鸣菩萨,终于道破心意。
  须知,佛门明王,非汉家明主之意。
  佛门明王,又作持明王、忿怒尊、威怒王。时下,“明”,即破愚暗之智慧光明。乃佛之“忿化身(变化身之一种)”。是为教化众生特别贪愚者,而显化至“忿怒(威猛)相”尊神。
  正如蓟王号“东王父”。乃仙门所封。
  今马鸣菩萨,欲使蓟王身证果位。为持明王。其用意,与仙门,如出一辙。
  蓟王心领神会:“大师,与孤何名?”
  “虎衣明王,可乎?”马鸣菩萨试问。
  “可。”蓟王欣然应允。
  马鸣菩萨,心满意足。遂将安世高佛骨舍利还回:“蓟王,果有佛缘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677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