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676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676/2006

  余下邑落,不肯归顺。自有贵霜大军破城。
  稍后,犒劳三军,欢声雷动。
  蓟王与贵霜王,重立盟约。以阿逾陀国境为界。以东皆归蓟王所占。枝扈黎大江沿线诸国:阿逾陀、阿耶穆佉、跋沙、鞞索伽、舍卫、瞻波、迦征伽罗、大秦婆罗门、摩揭陀、金耳、多摩梨,悉归蓟国羁縻。另有羯陵伽国,折利呾罗城,并发行港。为蓟王所据。
  央恰布藏布,江湾处。正有雄城临江城,并良港江曲港在建。是否朔江而上,于竹隅、车离、汉越、达光等国,另建新城,通商互市,蓟王尚未决断。
  携阿逾陀,王亲贵戚,同回华氏城。
  贵霜王,以沿途抄掠身毒贵种俘虏,换得诸多攻城诸器。与蓟王依依惜别。顺下耐秣陀河,奔赴西部总督区,攻略百乘王朝。并沿途抄掠各城贵种,换购蓟国机关兵器。贵霜王亦有意,购买百艘斗舰,并十艘楼船,组建贵霜水军。
  蓟王乐见其成。
  华氏城,香花宫。
  上元、云华二妃,累日慵懒倦怠,喜静不喜动。蓟王遂命军中良医问诊。果有身孕。
  话说。观天阁女仙中,唯有倭妃等寥寥数人,诞下子嗣。华贵妃为太医令时,便为众女仙悉心诊治。时王太后曾言,若无转圜之机,可施麻姑针术。以期正中下怀。
  音犹在耳,珠胎暗结。正如蓟王,推陈出新。终归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”。“水非石之钻,索非木之锯,渐靡使之然”。便是所谓“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”。
  “‘渐’读如渐渍之渐,‘靡’与摩同。‘渐靡’即‘渐摩’。”注曰:“‘渐’谓浸涧之,‘摩’谓砥砺之也。”
  好一个,声情并茂,“渐靡使然”。
  须知,凡蓟王子嗣。及笄为县主,及冠为国主。王太后,早有先言。世人皆知。若非子嗣绵延,螽斯衍庆。千里封国,支离破碎,仍不足分。于是,蓟王劳师动众,远征万里。兼顾家国天下。一代明王是也。
  断不可学先祖,中山靖王。地不足分,却生百二十子。
  嫁夫从夫。上元、云华二妃,所思所想,与先前王母门下,潜移默化,判若两人。所作所为,皆为夫君。如今,更珠胎暗结。可想而知,此生再无二心。
  上元、云华,既能孕身。余下墉宫七玉女,亦不例外。蓟王遂命随军女御医,细算宜孕佳期,重列侍寝。
第130章
鸿运当头
  蓟王此来,非一人之力,一人之功。乃是携辅汉大将军幕府远征。虽非全体幕僚,悉数伴驾出征。然自军正沮授以降,皆为幕府宿吏,足智多谋。营中亦多百战老卒,英勇善战。更加法正中途来投,“三人行,必有吾师”。算无遗策,临机应变。共设奇谋,助蓟王连战连捷。得偿所愿。
  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。凡敕令所出,皆有条不絮,如期达成。
  乃至蓟吏,亦是天下名产。
  北身毒十余国土,当不在蓟国之下。比起蓟国一季一熟。北身毒一季三登。论种田之力,远在蓟国之上。若论富庶。北身毒一城,可比蓟国三城。一县当三县。一郡比三郡。三百子嗣,分封何处。当深谋远虑。断不可厚此薄彼。
  各国降兵,去伪存精。无需百万之众。十万水陆精兵,一万机关象兵足矣。余下皆就地编户,为青壮劳力。亦无需拥挤各自王城。国中邑落,足可栖身。蓟国营城术,声名远扬。月起十万楼台,此言非虚。
  如何牧守,所占三登沃土。并循序渐进,带入汉家文明。潜移默化,革除种姓之弊。蓟王需谨而又慎。
  首当其冲。吏治体系,如何架构。
  或如竹隅女王所言,增立山南都护府,诸国如西域。亦或是,如蓟王所想,将身毒诸国,皆羁縻为属国。以属国都尉领护,并立国相总领国政。行军政分离。
  又或者,就地划为大汉一州。置州牧向化。
  三种举措,皆有利弊。
  见蓟王举棋不定。上元柔声进言:“夫君,何不迁岭南都护已牧之。”如此,既不用新增,又可令岭南都护府,名副其实。与西域都护府、东瀛都护府比肩。一举两得。
  “顿逊海渠未通。辗转万里,恐难两顾。”岭南都护府,若由南醴港,迁至身毒,需绕行顿逊海崎。且岭南百越至徼外蛮夷,人心未附。若迁都护府,鞭长莫及,恐生事端。
  “闻哀牢有水路,可通大秦婆罗门国。何不遣人一探。”上元言道。
  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此航道,蓟王亦从山南诸国处,有所耳闻。
  蜀身毒道,水陆交替,尚不为蓟人所知。然后世《魏略·西戎传》有载:“‘大秦道’既从海北陆通,又循海而南,与交趾七郡外夷比(邻),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,故永昌出异物。前世但论有水道,不知有陆道。”
  所谓“大秦道”,便是蜀身毒道,其中永昌通大秦婆罗门国一段。乃顺下丽水,出海口,再入大江。抵达圣河城。
  唐人贾耽亦书载,由羊苴咩城(大理)至永昌,渡怒江达诸葛亮城(腾冲),至丽水城(缅甸密支那),西渡丽水、龙泉水至安西城(缅甸盂拱),再西渡弥诺江(钦敦江),至大秦婆罗门国。此道水陆交替,与大秦道,路径相仿。据此可知,确有其事。
  时下,据说。丽水航道,可由丽水出海口三角洲,直通永昌哀牢县。而无需中途上岸,辗转水陆。
  而丽水出海口三角洲,便在殑伽港,海岸下缘。东行半日可达。
  若果有此航道,直通哀牢。何须迁岭南都护府入身毒。只需在哀牢建新港,续接蜀身毒道,再遣岭南都护府将兵长史,分兵驻守,足矣。
  奈何时下丽水下游,为骠国所据。水道受阻,通行不畅。若要疏通航道,蓟王需先降服骠国。
  骠国,唐玄奘称之为“室利差呾罗国”,在“(三摩呾咤国)东北大海滨山谷中”。新、旧《唐书》谓其有二百九十八部落、九城镇、十八属国。贞元十八年(802年),其王遣太子舒难陀,率乐队、舞姬,沿蜀身毒道赴长安献乐。白居易有《骠国乐》纪其事。
  而丽水出海口三角洲,时下另有“狼牙修国”。唐玄奘称之为“迦摩浪迦国”,位于“次东南大海隅”。与顿逊五国毗邻。
  殑伽港之东,沿海诸国,唐玄奘称之为“声闻六国”。并言“凡此六国,山川道阻,不入其境。”
  时下,滨海诸国,多为百乘王朝羁縻。
  身毒不过羁縻十分之三。蓟王不宜再树新敌。若攻略骠国,必借丽水上游,达光国之力。且还需攻占百乘王朝,羁縻滨海诸国。
  先不急。
  按部就班,徐徐图之。
  修筑大章道,连通江曲港。并疏通二江航道,进而凿穿羌身毒道。再通大秦道,续接蜀身毒道。待羌身毒道与蜀身毒道,水陆通连。三南半岛,身毒半岛,皆为汉土。
  再造港津,直通海西。一统寰宇,有生之年,当可预见。
  谓“杀人放火金腰带”。又说“人无横财不富,马无夜草不肥”。少时,蓟王屠灭胡杂马贼,首尝战争红利。
  身毒富庶,超乎想象。更加奇袭破城。累世积财,不及掩藏。皆被诸将所得。奉王命。僧院神庙,敬而远之。王宫民宅,请君莫入。大小列国,单单国库,便令蓟王,不虚此行。
  金银珠宝,堆积如山。
  粗略估算,足可折蓟钞五百亿。且还只是金、银折钱。诸多上古奇珍,海内异宝,无从估计。
  更有甚者,蓟王从贵霜王处,购买身毒贵种所需,单凭贩卖机关器,便足可支付。至于买卖王城,更滑天下之大稽。贵霜王,久战不胜,裹足不前。攻城略地,皆为蓟王,亲力亲为。
  诸如粮谷牛马,不计其数,亦未计算其中。话说,枝扈黎大江沿线诸国,占尽地利。又是奴隶城邦。财富倾其所有,向金字塔尖汇聚。农奴又世代驯服于种姓禁锢。做牛做马,任劳任怨。话说,迦腻色迦王,入寇摩竭陀。竟只索取三亿赎金。
  若知蓟王今日所得。不知迦腻色迦王,还愿换马鸣菩萨否。
  粮谷六畜,民脂民膏,分文不取。诸国金库,累世积财,当仁不让。正如钟存慧贵妃,陪嫁百车昆冈美玉。于西羌而言,不过顽石而已。金银珠宝,亦如此理。终归不能果腹。
  以后通用蓟钞,齐民皆有账户。何须此等重物压身。
  切记,无铜身轻。
  蓟王此番远征身毒,可谓吉星高照,鸿运当头。
第131章
一致百虑
  出征半载。北身毒悉平。
  除去零星反叛,国大都城,皆被蓟王所据。十万大军,各据雄城,扼断关津。调兵遣将,攻坚克难。扑灭叛乱,迁徙贵种。
  循序渐进,依次梳理。得诸国粮草接济,蓟王不必心急。
  除豪取五百亿金。另有三兽,深得蓟王所喜。
  金毗罗,青野象,苍水兕。
  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婆罗痆斯国》:“有人慢心濯此池者,金毗罗兽多为之害。”金毗罗,又作宫毗罗,即鳄鱼。
  青野象,便是后世所谓“草原象”。身躯高大威武,身长二至三丈余,肩高丈余,通体灰棕,前额左右隆起,背部上弓。四肢粗壮,几垂直于地。水陆两栖。善走竞泳。一次冲锋(24km/h),可跑里余。一次竞渡(1.6km/h),可长达二、三时辰。乃机关战象,不二之选。
  取名:“青野战象”。
  犀兕(sì),双角称“犀”,独角唤“兕”。苍水兕,便是后世“印度犀”。
  此三兽,乃“蓟五精甲”之“秘环鼍龙甲”、“辟水角端甲”、“却敌水犀甲”,必备。
  《考工记·函人》:“兕甲寿二百年。”《荀子·议兵》:“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,坚如金石。”又《抱朴子·用刑》:“掼犀兕之甲,以涉不测之渊。”足见经久耐用。
  蓟王命将作寺五行工舡,就地取材。打造机关象兵,身毒水陆精兵,制式装备。至于林中猛虎,绣衣吏亦常有射猎。斑斓虎皮,皆上呈蓟王。话说。自麦积山冬狩,绣衣豪侠进献雪皮为始。凡有狩猎,猛兽皮毛,奉献主公,遂成绣衣惯例。
  身毒常有猛虎为患。荼毒甚烈。如今却纷纷惨死于追魂弩下。剥皮拆骨,曝尸荒野。果然因果循环,报应不爽。因常携斑斓虎皮,策马奔腾,穿街过巷。故有身毒人,称“与虎谋皮”绣衣吏,为“虎衣卫”。
  金毗罗兽,泛滥之婆罗痆斯国。又名“迦尸国”,“伽奢国”等。意译为“光有体国”、“芦苇国”等。该因盛产“迦尸竹”,而得名。
  国都“婆罗痆斯”城,又作“波罗奈”。译作“江绕城”。注曰:“婆罗痆斯国都,城东北有河,同名婆罗痆河,河东北十余里,至鹿野伽蓝,其侧大林名施鹿林,亦鹿苑。”
  江绕城,佛陀时代,便是四通八达,身毒名城。南通摩揭陀国华氏城,北通舍卫国舍卫城。“国周四千余里。国大都城临殑伽河,长十八、九里,广五、六里。闾阎栉比,居人殷盛,家积巨万,宝盈奇货。人性温恭,俗重强学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676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