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682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682/2006

  “蓟王求修缮旧都郭下,离宫别苑,以安天竺诸王。”伏完点中关窍:“令君且思,蓟王何意?”
  此乃蓟王表中所陈之一条。先前桓典并未在意。如今再深思,忽有所得:“莫非,蓟王亦有劝谏天子,迁回旧都之意。”
  “蓟王若无此意,何必将天竺列王,东迁洛阳。北上蓟国,亦或是迁来甄都,有何不可?”伏完笑问。
  “原来如此。”桓典又道:“许,见洛阳离宫,久无人居。蓟王另作别用,亦未可知。”
  “蓟王行事,必有深意。我辈岂能轻如儿戏。”伏完摇头。
  若非兹事体大。蓟王又何必,条条书于表奏。且豪掷亿钱,收买人心。
  虑及此处,桓典亦知事大:“若蓟王果有此意。又当如何?”
  “蓟王有意,必利社稷。即便太师不允,亦需强为。”伏完一语中的。
  “计将安出?”桓典忙问。
第139章
根深本固
  “只需,如此,如此……”恐隔墙有耳。二人耳语,渐不可闻。
  大汉十三州,天下皆知。话说,天下九州,乃大禹所分。两汉增至十三,足证继往开来,拓土有功。正因如此,两汉才为人津津乐道。蓟王先前,虽分河西四郡并西海郡,增立雍州为大汉十四州。乃旧土裂分,非拓土之功。
  然,今攻灭北天竺,增立丰州。为大汉十五州。比起先前,重开苍海、真番,复立前汉边郡,不过“功薄蝉翼”。如今辟土万里,堪称“功高盖世”。且与海外荒洲,蛮荒之地迥异。
  北天竺,东西五千里,南北三千里。千五百万民。二江对流,土地沃壤。稼穑时播,一季三登。于农耕文明而言,可谓风水宝地,世外桃源。
  蓟王厥功甚伟,势必青史留名。
  便当幕府大行令虞良,奉命出使甄都。楼船校尉郭祖,亦押运北天竺国库积金,抵达南港。可想而知,必万人空巷。
  除金银珠宝,还有天竺诗人、学者、巫医、工匠、乐师、舞姬,各色人等,林林总总,不一而足,计数万人,随船抵达。
  由九译令,全程陪同。皆登名造册,入蓟国署寺。领食君俸。比起北天竺王亲国戚,蓟王更诊视这些“文明的传承者”。
  此非北天竺专属。先前,亦有西陆文明承者,举家自西域迁入蓟国。今已安居乐业,与蓟人无异。正因兼容并济,包罗万种,方有怏怏上邦之风。
  世人皆知。蓟国立国之本,乃大儒学。出自《荀子》。正如诸多儒家先贤,各有所见,各有所长。荀子亦不例外。然不可否认,其义理一脉相承,皆出孔孟圣人之道。
  此处可有定论。蓟王大儒学,与天下名经,皆出一家。
  通常而言。『儒经』,分为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。
  《四书》: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。
  《五经》: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、《礼经》、《易经》、《春秋经》。
  除此之外,又依次细分为。
  《六经》: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《乐》、《春秋》。
  《九经》:《左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。
  《十三经》: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尔雅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孟子》。
  自蓟王立大儒学。《荀子》风靡蓟国。
  《蓟国大百科全书》收录《荀子》于《书》。称《五书》: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。
  将荀子与孔孟并列。
  谓“祖宗虽远,祭祀不可不诚;子孙虽愚,经书不可不读。”
  须知。《书》、《经》,虽常并用。然其意,却大有不同。若以诸夏儒家文明而论。《书》乃灵魂骨架,《经》乃血肉填充。《书》与《经》,共同构建,儒家世界。
  可大略认为:《书》架构儒家三观之世界观,《经》规范儒者三观之价值观。
  于是乎,各门各派,对『儒经』领会,集“校”、“疏”、“注”、“解”,合并成“一家之言”称《学》,各塑三观之人生观。
  时下,《书》、《经》、《学》,构成儒家三观。
  荀子,承素王孔子“内圣外王之道”。去伪存精,集诸子百家之精要。立“明于天人之分”之自然观,“化性起伪”之道德观,“礼仪之治”之历史观。乃大儒学之奠基人。
  儒宗将《荀子》,用于塑造蓟人世界观。与《孟子》并列。
  足见持重。
  尤其。荀子所创,『制天命』、『性本恶』、『法后王』。无时无刻,不影响蓟人,处世为人。
  司马光言:“自三代(夏、商、周)既亡,风化之美,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。”
  后世亦有人言:“尝谓三代(国传三帝)以下之天下,非孟子治之,乃荀卿治之。”
  换言之,蓟王所行大儒学。与汉家儒学治天下,一脉相承。即便与别家迥异,亦不过是门派之争。同出“独尊儒术”。
  正因蓟王行事,从未离经叛道。故才有今日之盛。
  君可不尊荀卿,然不可不遵孔孟。
  最大程度,助蓟国站稳道义高地。
  之所以,蓟国诸多新政,看似惊世骇俗。然天下大儒,皆处变不惊:非是蓟王一意孤行,只因《荀子》先前不为人所用也。
  谓“根深本固”。蓟王尊《荀子》,为立国之本。王道治国,无可指摘。
  积重难返,又不死社稷,唯变法图强。
  然自先秦以来,历代变法者,少有善终。变法革新,必遭既得利者,誓死抵抗。即便有王权护佑,保得一时。待先王驾崩,变法者骤失依靠,“兔死狗烹”,常祸及满门,难保一世。
  少时,恩师谆谆善诱,豪门、寒门,皆是百姓。便是要蓟王行事,面面俱到,兼顾各方。亦是要蓟王,善保千金之躯。毋轻易与人结仇。
  变法图强:革旧弊,除顽疾、清阻力。为除种种弊端,所耗费人力、物力,付出社会撕裂、新旧对立等,代价总和,后世唤做“切换成本”。
  试想,蓟王以《荀子》为立国之本。独尊儒术,王道治国。庖丁解牛,顺势而为。真可谓,无级变速。一脚油门,风驰电掣,纵享丝滑。
  又谓“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。试再想,若蓟王大刀阔斧,快刀斩乱麻。将后世治国之策,悉数照搬照抄。不管国情民生,时代风貌。一味强推,其阻力可想而知。
  故孙子曰:“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”
  一言蔽之。《荀子》,便是蓟王治国,上善之选。
  与时代契合,又极具前瞻。
  甚至,蓟王窃以为。《荀子》乃首开,唯物论之先河。
  诚然。无论何种理论,必有其时代局限。如何实施,当因地制宜,不可拘泥。
  吏治与法制,不可缺一。
第140章
刮地三尺
  五百亿金银珠玉,并无可估量之上古奇珍,悉数转运国中。助涨国力,更上一层楼。
  须知,蓟王出征时,演武决胜。便募得军资,不下三十亿钞。右相耿雍,开征客税,可充国库,二百余亿。今蓟王一战功成。除收缴五百亿钞,巨资入库。更有广袤千五百万里,三登沃土,并千五百万,顺服民众。
  象林苑,蓟王家船坞。更卖出百二十艘木兰大舡,并百艘机关斗舰。得钱五十二亿。象林苑中,古木参天,丛林叠嶂。取其大木,用于造船。获利之丰,足够王室开支。然论利大,时下当属种田。试想,兰沧苑中,二千万亩,三熟美田。一季稻作,亩产十五石,计三亿石新谷。三百钱一石,足可得钱九百亿。令人瞠目结舌。
  诚然,自蓟王迁十万新野流民,入兰沧苑。金瓯半岛,开垦不过十之一二。远未尽地利。
  不比北天竺,良田早殖,邑落自成,民众世代稻作,早已烂熟于胸。先前季季所得,尽归贵种。如今,悉分编户,蓟王只三十税一。以老弱青壮,十人一户计。并以一季三登,十二石计。今季可得新谷,足有九亿石。三十税一,国库可入新谷三千万石。且编户必有余粮外贩。除户户一顷分出,丰州足剩官田,数百万顷。诚如蓟王所言,纵十年绝收,大汉亦可足食。
  或有人问。供过于求,谷贱伤农。又当如何。
  蓟王早有所虑。酿酒、及蒸馏酒精。酒精除杀菌消毒,调配百花香露。蓟王亦准备代替石炭,有朝一日,试造蒸汽、内燃机关器。在石油无从提炼。鱼油等动植物油脂存量,又不足以支撑,大规模应用前。以高浓度酒精,启动工业文明。
  此皆是后话,不急。
  贵霜扼葱岭以西。如今二国结盟,贵霜自不会阻拦,都护府车队。更何况,西域都护府,已介入安息与康居纷争。据说,康居狮子大开口,让安息割地赔罪。可想而知,安息岂肯就范。又闻,沃洛加西斯四世,虽勃然大怒,然二国皆保持克制。仍在西域都护府斡旋下,竭力弥合分歧。以期,早日达成共识。
  近日新闻。安息王沃洛加西斯四世,病情恶化,恐不久于人世。因事关传位,故安息东境大军,归心越发急迫。
  究其原因。乃安息国情所定。与其说,安息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,不如说是由八个独立王国、并诸多自治城邦、贵族领地、乃至行省,所组成之政治联盟。小王或领主,不但拥有治权、铸币权,还常拥兵自重。
  更有甚者,安息帝国,竟无常备军。用兵时,需向属国征召兵力。安息王,虽拥有一支由贵族、奴隶及雇佣兵组成之国王禁卫军,但规模有限。
  沃洛加西斯四世诸王子,乃至皇室成员,背后皆有盟友。若老王一旦驾崩,何人继承安息大位。唯凭实力说话。必要时,即便刀兵相向,手足相残,亦在所难免。
  可想而知,东部联军,对垒边境。西部属国及城邦,必得渔翁之利。
  不出所料,安息帝国,东西邦国,分别支持老王二子(沃洛加西斯五世和阿尔达班四世)。东部支持长子,西部支持二子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682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