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7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73/2006

  夏育等人已校验,确认檀石槐全家在列!
  大单于果然难逃一死。
  高车十二大部又联名上书。请求南下归附。副伏罗氏更是举族南迁,穿越大漠,立王庭于白海之滨,与汉军接洽,以示心诚。
  传言圣心大悦。已诏封副伏罗氏为归义王。并将白檀城下数千鲜卑俘虏并部族,交给副伏罗氏统领。
  鲜卑覆灭,高车又来。
  刘备叹了口气,不知是喜是忧。
  副伏罗氏竟敢立王庭于白海之滨,此时,东西皆有鲜卑残部,南面又是三路汉军驻守的白檀城。如此胆色,非同寻常。
  继檀石槐之后,草原又要出雄主?
  刘备微微顿了顿,再往后看。皇帝廷议,问政群臣。左右皆说可行驱虎吞狼之计。高车在北,三郡乌桓和南匈奴在南。若上下包夹鲜卑,草原可定。
  唯有蔡邕上书言道:示好高车,不啻养虎为患。鲜卑战败,已成弱势。高车若并鲜卑,不正如当年鲜卑南下纳十万北匈奴部族一般无二?待高车势大,必定如匈奴、鲜卑故事。南下抄掠边郡。那时,狼灾未免,又生虎患。边疆形势更加糜烂,边民苦不堪言。
  因此次兵发北上,蔡邕亦上书阻止,为陛下不喜。故而不纳其言。
  刘备猜测。陛下心中,或已许高车南下。又说要行和亲之策。却不知这次要把那位宗室女子嫁给新鲜出炉的归义王。
  除了高车诸事,邸报还对北伐封赏略说一二。
  三路主帅,护乌桓校尉夏育,破鲜卑中郎将田晏、匈奴中郎将臧旻,皆封将军号。赐爵县侯。北伐将士亦多有赏赐。我家陛下虽视财如命,却也算出手阔绰。能赚钱,亦能花钱。甚好。
  朝廷命三人继续驻扎白檀城,整修城垣,守备待命。
  看完邸报,刘备又看崔廷尉手书。信中说,朝廷已准备择周边乡亭并入临乡,擢升刘备为县侯,亦封将军号。诸如此类。
  官位、爵位,皆有荣升。陛下待少君侯不薄。
  只不过,崔廷尉虽位列九卿,却不是三公。消息普遍不太精准。当然,朝堂与内廷的角力,亦不是他能够知晓。如今一切皆无定论。当以最后下发的诏书为准。
  比起安之若素,颇多淡然的刘备。两位家丞却喜形于色。这便取图来看。
  临乡北十里,便是涿县。涿县乃是涿郡治所,不可能分给刘备。西边是逎侯国,不可轻动。故而只能向东、向南。
  临乡东南,有益昌。高帝六年(公元前201年)置。元帝永光三年(公元前41年)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,置益昌候国,属幽州涿郡,到今汉初即废,并入安次县。
  临乡西南,有范阳县。秦时初设,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,治所故城。景帝中元三年(公元前147年),封匈奴降将代为范阳侯,置范阳侯国。元光元年(前134),代去世,子德继位。元光四年(公元前131年),“侯德薨,无后,范阳侯国除”。复为范阳县。
  范阳县乃是大县。陛下估计舍不得。益昌今汉已除县,并入安次县。故而将原先的益昌候国划归临乡的可能性较大。
  刘备听听便罢,心中并无多少期待。
  临乡尚有余力。三百万亩水泽,只辟出六分之一。贪多嚼不烂。先把到手的一亩三分地打理好再说。
  况且,前些天他已收到黄门令左丰密信。言,朝廷已定下军功。刘备排在第二。第一乃是护乌桓校尉夏育,破鲜卑中郎将田晏、匈奴中郎将臧旻,三人并列。刘备居中,辽西太守赵苞居末。
  原因很简单。刘备归心似箭,胜后便走。三路汉军却仍在不遗余力,追击溃逃的鲜卑散兵游勇。如此日积月累。犄角旮旯,杂七杂八,东拼西凑累积起的军功,三人分润后,竟比刘备还多!故而杀敌两万有余的刘备,只排到了第二。毙敌数千的辽西太守赵苞自当居于末席。别说,收拢军功这件事,也算是一门很高级的学问。
  刘备看过,亦笑笑而已。
  护乌桓校尉夏育,破鲜卑中郎将田晏、匈奴中郎将臧旻,皆是宿将。累积军功,擢升将军。对炎汉来说,亦是好事一桩。刘备声名鹊起,若再位列首功,难免被人惦记。诬告居功自傲,亦或是暗行不轨,岂非不美。
  有道是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
  是时候宅在家中,好好种田养士,以备不虞了。
  朝堂的事,只有朝堂诸公去操持。
  再说,县侯的封赏,已经不错了。
  还有将军号?
  听起来,似乎很拉风。
  春分刚过,整个临乡,备耕、通渠,开始了新一年的稻作。圩田还在继续。围绕督亢,环环建起的圩堤,纵横分割,犹如棋盘。冰雪消融,春江水暖。水路通畅无比。舟船往来,接送农人。船头田间,还有山歌对唱。虽多是蛮语,却胜在曲韵悠扬。
  好一幅盛世美景。
  管宁说,今年可再圩田数十万亩。
  剩下水泽,督亢便力有不逮。尤其是临乡南部,仍是一片无人问津的野泽。血战一场,除北疆祸患。刘备难得空闲。这便准备着手督造大利城和临乡城。
  大利城居南。到幽州南界督亢陌的大片野泽,便归大利城圩田。
  临乡城居东。东南部水泽,自划归临乡下辖。
  郦城大建接近尾声。督亢城早已立满桩柱,大别山蛮随到随建。今春至夏,再圩田五十万亩后,刘备这便要着手督造大利、临乡二城。
  最先得知消息的楼桑学坛,又举坛轰动。
  大利、临乡二城的城长之位,必出自楼桑学子。
  放眼望去,芊芊学子中,谁又堪称治世良才?
  临乡上下,皆拭目以待。
第066章
飞廉斩薙
  授业恩师已去洛阳。夜课自然便取消。学坛三位大儒,刘备想了想,并未叨扰。学术对他来说已够用。著书立传,非他所喜。亦非必须。大乱将至,平定天下才是他毕生所愿。
  有道是‘高筑墙,广积粮’。‘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’。‘无农不稳,无粮则乱’。‘珍珠为宝,稻米为王’。‘虽有千金,无如斗粟’。‘一朝无粮兵马散’。‘三日无粮不聚兵’。
  嗯,种田。
  圩田和稻作,二事并行。
  眼看便要开始插秧,刘备埋头研究插秧机。日日进出将作馆,与夏馥、苏伯等人商议。插秧机并无先例可循。一切只能靠刘备自行创造。设计起来颇为耗费心力。
  多次试验皆遭失败。刘备甚是气馁。出将作馆,正欲回府。却有刺奸来报,说西阙官道来了一支胡人商队。阵仗颇为壮观。
  西阙官道通往涿县。胡人当自北而来。鲜卑惶惶不可终日。实力暴涨的乌桓和南匈奴,皆蛰伏领地,消化抄掠所得。
  莫非是高车?
  这支长长的商队,怕有数千之众。蕃邸显然住不下。叫来阎柔,安排在西林邑中暂居。
  阎柔这便领命而去。
  又传语乌莲,让白卓率西乌铁骑严加防范。
  其实。商队再庞大,也无须担心。出塞入关,通行各处皆要传证。守卫已察验无误,这才放入邑中。
  蕃邸甚是繁荣。
  母亲曾告知刘备:“士农工商,四民者,国之石民也。”大汉重农抑商,天下州郡,市中商户,赋税非但数倍于齐民,还需另缴市租。市租,乃是商业税。
  刘备却令赋税与齐民相同。商人的市籍也与编户齐民享受同等福利。所谓市籍,乃是是商肆开门营业前,须到市长(令)或市啬夫处登记,录入簿籍。出具准予开业的凭证,犹如后世‘营业执照’或‘开业许可证’,即为‘市籍’。并据以征纳市租。
  市租收取,早有定数。
  《管子·幼官》曰:“市赋百取二,关赋百取一。”“市赋”即“市租”,征收率为百分之二(2%)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元狩四年“初算缗钱”,“缗,丝也,以贯钱也。一贯千钱,出算二十也。”如此可见,汉代市租也是‘百取二’。
  “齐临淄十万户,市租千金。”
  楼桑不比临淄。在籍商人只有千户。市租却收百金。足见繁华。其中胡商亦交税颇多。
  四民、汉胡,一视同仁。又轻税赋,故而商业繁盛。市中多豪商巨贾,却不敢乱法。少君侯宽法严律。胆敢以身试法。视吾手中刀不利呼。勿忘少君侯一路割头进侯。
  “法宽则刑者少,刑者少则民为耻矣。”法律宽松,受到处罚的人就少。受处罚少,人们就会把受到处罚视为耻辱。说的便是这个理。
  有人会问,这‘百取二’的市租,又该如何收取。
  很简单,资金进出,皆经赀库。笔笔皆有账目可寻。市中还有官吏,刺奸巡视统计。卖出多少,收入多少,皆一目了然。且少君侯又轻税赋。商人心存感激,故而不曾隐瞒,皆足量交税。
  户籍制度,乃是时下最基本的管理制度。
  编户有籍、兵士有籍,商人有籍,官员有籍。就连进出禁中,亦有着籍(zhe
jí)。
  着籍,又叫“门籍”。《周礼·秋官·士师》:“今宫门有簿籍。”
  时下,无门籍,不可出入禁中,若违法,属“阑人”。所以《汉书·窦婴传》:“太后除婴门籍,不得朝请。”大臣窦婴被取消门籍后,就无法进入宫门了。
  可见户籍制度,从上而下,贯穿大汉全部层级。
  无需上课的还有黄叙和太史慈。黄叙和刘备同门,恩师远去洛阳,他也没另行拜师。太史慈是所学甚多,且杂。大儒陈寔让他自行参悟,无需日日上课。如今两人整日泡在演武场,混迹在一众骄兵悍将之中。众人皆知是少君侯义弟,称二公子、三公子。太史慈习数家之长,又经常与人切磋。武技进展极快。
  又让苏伯为他锻造一枪。
  全长九尺余(2.15米),枪头采用折叠锻打百炼羽纹精钢,熟铜龙吐水式枪箍,盘龙尾式枪鐏。阴沉木为杆,内嵌精钢枪芯。取名:龙雀。龙雀,神鸟,凤凰之一种。不如凤凰绚烂,却最为凶猛。幼年时像普通水鸟,成年后展开黑翼,铺天盖地,日月星辰都被遮蔽。一旦起飞再不落下。又称‘飞廉’。故此枪又名:飞廉枪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7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