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796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796/2006

  冷水泼面,太医令张奉,悠悠转醒。
  “太医令,醒否?”安集将军董承,促膝笑问。
  “哦……”张奉与董承,相交莫逆。又互为酒友。董承前为侍中,颇受董侯眷顾。宫中珍藏,蓟王所献翠玉琼浆,常赐董承带回。故张奉,亦常入府痛饮。唯恐被人构陷,二人亦多避人耳目。恰逢休沐。昨夜张奉入府,二人对饮至天明。酣醉不醒。日上三竿,才被董承,冷水激醒。
  亦如后世所载,“常侍张让子奉为太医令,与人饮,辄去衣露形,为戏乐也。”
  谓,“人无癖不可与交,以其无深情也”。又谓,“戮力一心,好恶同之”。
  二人交情,自非比常人。
  故张奉虽酒醉露形,亦不以为意。挣扎欲起,忽听董承附耳言道:“昨日君言,真否?”
  “昨日,某何言?”张奉随口一问。
  董承眼中,精光一闪,这便耳语告知。
  张奉浑身一震,冷汗淋漓。
  观其形,察其色。董承这便了然:“太医令,且心安。某虽不才,亦出董氏家门。”
  闻此言,张奉如临大赦:“将军,所言极是。”
  “今,太师殉节,天子恐为曹氏所挟。太医令,乃出黄门。可为汉室忠犬乎?”董承目光如炬,口出诛心之言。
  张奉已无退路:“固所愿也。”
  “善!”董承拍案而起:“‘昔吕不韦之门,须子楚而后高,今吾与‘诸君’是也!’”
  言罢,三击掌。“诸君”,鱼贯入内。
  正是偏将军王服、侍中种辑、议郎吴硕。
  再加,安集将军董承、太医令张奉。正好五人。
  “将军,意欲何为?”张奉惊慌发问。
  “诛曹。”董承切齿言道。
  “嘶——”张奉倒吸一口凉气。
  “如何?”董承逼问。
  “‘惶惧不敢当,且兵又少。’”张奉不敢不言。
  “‘举事讫,得曹贼成兵,顾不足邪?’”董承反问。
  见张奉仍心存顾虑。侍中种辑言道:“京师有我等合谋,区区曹贼,何足惧哉?”
  恐被众人所逼,张奉这便言道:“可也。”
  众人遂定计。于内室之中,歃血为盟,指天为誓。共诛曹贼。
  张奉又问:“天子知否?”
  “天子,未可知也。”董承模棱两可。
  倍思前后,张奉这便低声劝道:“天子不欲,不可强为。”
  “太医令,所言是也。”董承笑容可掬。然张奉却觉,寒气逼人。
  果然饮酒误事。如今追悔莫及。
  往后切莫贪杯。切记,切记!
  车驾出府,张奉浑身一软,瘫坐榻上。
第006章
暂拔头筹
  北宫,易迁馆。
  蓟王一夜未眠。翌日晨,二子呱呱坠地。上元、云华,皆顺产。
  闻母子平安。二宫太皇,三王太后,蓟王三后,并蓟王,及馆中妃嫔,尽得心安。不比西域胡女,玉立长身,矫健体魄,利于生产。汉女初产,如闯鬼门关。上元、云华,虽出西王母门下,然皆是汉家女子。蓟王家门,如何能不心牵。
  宫中侍医,洗漱包裹,抱出与众人相见。便又急忙抱回,唯恐感染风寒。添丁之喜,为人父母,自有体会。饶是蓟王,喜怒不形于色。亦眉飞色舞,笑逐颜开。
  后宫妃嫔,皆来道喜。上元、云华二美人,一时万众瞩目。初为人母,百感交集。产后虚弱,亦需月中调理。蓟王洗漱更衣,入华室探望。四目相对,方知何为伉俪情深。先前师门维系,如今血脉相连。一言蔽之,母凭子贵。
  择吉日,王太后诏命。宫中美人,凡诞下麟儿。毋论男女,皆加俸一等。为妃。
  若为妃,诞下麟儿,则增家俸或门俸一等。贵妃、王后,亦循此例。至高不过二十等之列候。
  譬如贵妃,食中二千石家俸。家中父兄,授民爵十七等之“驷车庶长”。若生二子,家中父兄,增授民爵至十九等之“关内侯”。
  换言之,唯蓟王三后,家门可增封至列候。如都亭侯,都乡侯。
  宫中美人,如杜氏、邹氏、钟瑷、卢暒、骆晹、当素、当昔、程璇、程环、安娜塔西娅、亚莉克希娅、伊丽娅、阿米莉娅、莉蒂希娅、奥蒂莉娅、奥丽薇娅、妮蒂娅、迪丽娅、阿希瓦娅、安吉莉娅、达莉娅,阿奇丽娅、英妮娜等,皆如愿为蓟王妃。仍居旧殿,毋需搬迁。
  另有,安德莉娅、塞希莉娅、西尔维娅、维吉妮娅等,二百八十八函陵宫姬,皆升为美人。
  云霞卫,亦循此例。假以时日,梁姿、白微,必升妃。余下云霞卫,诞下麟儿,悉升美人。
  此番增俸,惠及后宫。规模可谓空前。然是否绝后,尚未可知。蓟王家大业大。不过沧海之一粟,九牛之一毛。
  蓟王高薪养廉。百官三食君俸者,比比皆知。对后宫增秩,全无非议。
  皆大欢喜。
  上元、云华二妃,暂拔头筹。余下,以梁姿、白微为首,三百云霞卫中,确已孕身者,便将陆续生子。当可预见。王宫新一批婴儿潮,相距十载,又将到来。
  恐三百子嗣,亦不足称之。常闻百子千孙。若生千子,又当何如?
  蓟王当新得一号:“千王之王”。待,子又有子,可为,实至名归,如假包换:“万王之王”。
  寰宇之内,地可足否?
  循例,百官上呈贺帖。
  蓟王遂开宫宴,答谢。
  年初上陵礼。蓟王家,兵分二路。三王太后携百官同赴靖陵,中山靖王陵祭拜。蓟王三后,携嫡长子刘封,计八王子。由刘氏宗亲陪同,祭楼桑陆城祖陵。长子刘封,已为陆城侯。待及冠,当为蓟王。陆城侯可世代分封子嗣。蓟王虽家大业大,然嫡庶分明。“君君、臣臣;父父、子子”。正如先前,蓟王大宴甘泉宫。陈大夫,不愿出为阿斗家臣。亦为臣之道,守臣之节。
  蓟王无可指摘,更无从勉强。此乃儒家治世,三纲五常。
  《白虎通·三纲六纪》:“三纲者,何谓也?谓君臣、父子、夫妇也。”《论衡·问孔》:“五常之道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也。”
  五常,为何无“忠”?
  只因说于“三纲”也。所谓“君君、臣臣”:为君者先尽君道,为臣者自尽臣道。是故:“君使臣以礼,则臣事君以忠。”
  有明君,必有贤臣。有贤臣,难言必有明君。汉末名臣辈出。反观君王,却多昏庸无能之辈。
  将心比心。可知蓟王之于社稷,是何等之珍贵。
  甄都,安集将军府。
  送走众同党。董承返回内室。仰天大笑三声。喜形皆显露于表。不等笑声落地,忽又惊悸心生。话说,昨夜与张奉内室共饮。董承亦酩酊大醉。真假几何,此刻亦将信将疑。
  万幸,内室只有二人。不入三人之耳。唯天知地知,你知我知。
  是否告知,从兄董重。思前想后,董承断然摇头。
  然细思极恐。华云号上,何后骤然发难。于二子之中,慧眼识金。辨出董侯真身。然,果真如此乎?
  时,董侯尚小,五官尚未长开。今日再看……
  “不好。”心念至此,董重一时冷汗淋漓。越想越心疑。事不宜迟,急忙车驾出府。赴从兄董重府邸。
  毕竟皆出,董氏一门。董承来去匆匆,并未先行告知。董重虽贵为车骑大将军,亦起身相迎。
  “仲举,所为何来?”董重笑问。
  “兄长可知,何后‘华云截董侯’之旧事。”董承开门见山。
  “哦?”董重略作思量,这便言道:“虽未亲见,然亦有耳闻。时,(董)太皇豢养董侯于逐鬼童子之中。为‘申’、‘兹’二童子之一。华云号上,何后取二童子。见‘童子申’肥,‘童子兹’秀。且童子兹,面似先帝。故取为董侯。”
  董承低声追问:“今之陛下,还似先帝否?”
  “嘶——”谓一语惊醒梦中人。董重一时亦,惊疑不定。
  须臾,忐忑自语:“天子尚未元服。少时相似,焉知……元服不似乎?”
  “兄长,所言是也。”董承亦是两可之间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796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