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81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81/2006

  蔡邕笑执一礼:“那就搅扰了。”
  刘宠这便执其手,与刘备等人同向邑中走去。蔡邕却微微停顿,让出一步。
  正如蔡邕所说,礼不可废。刘备乃是临乡之君,岂能喧宾夺主。邑中百姓只识少君侯和众家臣,及三位大儒。对一头短发的蔡邕知之甚少。便是有人讲起,周围人也只是点头附和,并无其他。
  倒是蔡邕一路走来,越发惊讶。惊讶于一花一草,亭台楼阁。惊讶于一举一动,邑民衣着气色。更惊讶于胡人自由穿行期间,竟与周遭同气相求,全无不妥!
  被众人引入一处院落。猛抬头,被一座圆形高楼,拦住视线。一条直通圆楼的林荫大道两旁,挤满了莘莘学子。短暂的寂静,忽听掌声雷动。传闻,此乃少君侯亲创之鼓掌礼。虽与礼法不合,却极具感染力。掌声如鼓声。战鼓轰鸣,正当鼓舞。
  “人主之患在莫之应,故曰:一手独拍,虽疾无声。”说完,蔡邕肃容作揖。左右致意,沿林荫道一路走入学坛。
  三位大儒闻言大喜,齐向刘备看来。
  此句出自《韩非子·功名》。意思是说,君主的忧患在于无人响应。所谓孤掌难鸣。
  结合此情此景。刘备顿时心中大定。看来,蔡伯喈一时半会不会走了。
  直到进入学坛。林荫路上掌声,仍经久不息。
  乘天梯,一层层看过学堂,又俯看楼心论坛。再听少君侯赐学田四千亩,供寒门学子耕以自养。这便冲刘备长揖一礼:“‘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’,得少君侯如此,真乃我大汉之幸。”
  刘备回礼:“蔡公谬赞。备年少寡德。一路走来,‘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’。幸小有所成,亦不敢有丝毫怠慢。”
  此话皆是肺腑之言。从家徒四壁,典当度日。到辖地百里,邑民十数万,殊为不易。
  听其言,观其色。蔡邕见刘备虚怀若谷,越发欣慰。数月来淤积在胸腔内的愤懑忧思,竟有所缓解。令蔡邕始料未及。
  接风洗尘。乃是常礼。
  刘备本想在府中宴请。大儒刘宠却说,不如去酒垆。
  刘备这便命人去准备。
  学坛只论师承渊源,不论爵位年龄。刘备乃是卢植门徒,恩师又师从太尉陈球、大儒马融。蔡邕师从太傅胡广。故而与恩师平辈论交。四位大儒居于主座。刘备执弟子礼。居下首。
  刘备谨守本分,并未多言。诸如蔡邕此类大儒,皆是屡辟不就的主。便是郡中官吏,亦在恩师面前没少吃闭门羹。若他想出仕,自会开口。若不开口,刘备自当绝口不提。
  并非怕失颜面。而是大儒脾气古怪。一言不合,振衣而走。正如五原太守王智,本是好意,却惹来清流无数骂名。有时候,多做是错,不如多听少做。
  “少君侯?”刘备闻声抬头,见刘宠正笑吟吟的看着自己。
  刘备直身作揖:“刘公何事?”
  刘宠笑道:“老夫本欲与伯喈抵足而眠,促膝长谈。奈何精舍却盛不下万卷藏书。不知,少君侯可有主意?”
  见刘宠笑藏深意,刘备幡然醒悟。暗忖片刻,这便说道: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与其让万卷书束之高阁,暗室蒙尘。不若摆放堂中,令学子借阅研读。”
  “如此甚好。”蔡邕亦点头。
  刘备这便说道:“学坛地基深厚,不妨再加建一层。用于盛放书卷,可叫,大藏书阁。”
  “如此甚好!”刘宠眼中尽是笑意。
  刘备又岂能不知。
  把万卷书放在学坛,等于奉出全部身家的蔡邕,还能哪去!
第078章
大藏书阁
  蔡邕万余卷藏书,对求知若渴的学子们来说,堪称学坛瑰宝。
  加建一层亦不难。建材齐备,人力充足。先立塔吊,再搭脚手架,围防护网,能工良匠依样施工,不日建好。
  与环形学坛类似,书架亦是弧形。弧形拼接,两两背靠,一圈圈如同心圆般规整有序。经史子集,分门别类,摆放整齐。穿梭绕行期间,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汪洋。
  大藏书阁,颇需人手打点。借阅、归还。皆要记录在案。数千学子,万卷书稿。可想而知,工作量何其大。蔡邕曾在东观校勘儒学经籍。并与韩说等人修撰《东观汉记》,故而将东观内藏书,抄录下来,积成万卷。
  只可惜。书未著成,便遭流放。蔡邕上书陈述此事,帝怜其才高,乃行特赦。辗转抵达了楼桑。
  蔡邕亲笔所录的万卷书稿,价值连城。刘备得知后,当即叫停借阅。大藏书阁内,又修阅读馆,排列矮几坐席,中置醒脑香炉,供学子就地阅读。所有书卷,一律不得带出藏书阁。
  一小半的空间被改建成阅读馆后,环形书架便有了个缺口。大藏书阁的形状,很像一块半环形有缺口的玉玦。万卷藏书珍如宝。故而藏书阁又称:宝玦阁。来此读书亦被称为:入阁。
  小雪前后,第五重宝玦阁封顶。书架当场制作。涂漆晾干后,便将堆放在后院内的书箱,尽数搬入。百余辆马车皆是蔡邕从五原雇佣。送到便归。久闻楼桑大名,入宝山又岂能空手而归。
  这便买来满满一车队的八大名产,返回五原。
  蔡邕一家便搬入恩师走后空出的精舍。天气转冷,不料室内却温暖如春。诸多楼桑水暖设施,让蔡邕赞不绝口。崔尚书笑言,自从搬入楼桑,自己的寒痹顽疾,再未复发。如今著书立传,授业育人。乐得悠闲。
  大儒陈寔亦是如此。
  母亲又送来被褥、大氅等御寒之物。听闻蔡夫人产后虚弱,又让家中侍医前往诊治。吃了几剂良药,病情大为好转。蔡邕倍加感激,便亲自登门道谢。
  见过母亲、义母、又见刘备。
  宾主落座,艳婢送上香茗。蔡邕这便开口:少君侯为戴罪之人,上下奔走。又容我一家老小安身,邕十分感激,却无以为报。想为少君侯保举一人。不知可否?
  刘备大喜:是何许人也?
  蔡邕答道:乃是一名义士。邕自出洛阳,一路刀光剑影,生死一线。多亏这位义士和麾下侠客沿途护佑,才能安然抵达五原。又随我一路辗转,客居楼桑。今正在府门外,少君侯何不召来一观?
  刘备欣然点头,便传言左右:速传义士入府相见。
  须臾,一雄壮武士,缓步走入堂中。看昂扬身姿,刘备便知乃是高手。此正是那日从车顶跃下,为众人通报之人。刘备曾说必是豪杰。果真如他所料。
  壮士抱拳行礼:沛国史涣,参见少君侯。
  史涣,字公刘。豫州沛国人。年少任侠,有雄气,以忠勇著称。
  蔡邕笑道:公刘亦是刺客也。受人之托,欲半途结果老夫一家性命。却不忍下手,携麾下数百雄壮,一路护送。大小数十战,忠肝义胆。可堪大用。便想举荐给少君侯。为国尽忠。
  既是豪侠,又是豫州人士。不知,识不识得吕冲、魏袭,顺阳卫?
  刘备这便命人唤来吕冲,魏袭二将。
  果不其然。三人乃是老相识!
  魏袭乐极失态自然可以理解。
  向来稳重的吕冲也狂喜忘形:禀少主,公刘忠义无双。某愿以全家老小作保,请少主收留!
  魏袭亦单膝跪地:某也愿以满门作保!
  刘备又岂能不应。这便冲左右说道:速取绣衣甲来。
  吕冲、魏袭大喜。
  绣衣甲,乃是绣衣吏所披。为少君侯心腹!初次见面,便委以重任。饶是史涣,亦不禁动容。
  吕冲、魏袭、上前为史涣换穿绣衣甲。三人单膝跪地,齐呼少主。
  继少时‘牵招刘备’,‘堆钱伐贼’。关于少君侯的第三个典故,随即出现,传为美谭。
  称:‘登堂衣秀’。
  少君侯有仁主之风,善识人。豪侠史涣,初来临乡便委以心腹重任,遂成佳话。
  后,年少任侠,豪勇之名者,皆向楼桑,投奔少君侯麾下。
  史涣,字公刘。‘公’、‘子’,乃取字常用。为增美修辞。如公、翁、卿、倩、彦、伟、休、道、孝,等等,皆为取字的常用字。
  如黄盖黄公覆。公为常用,‘覆’与‘盖’便是同义。而史涣的名和字,乃是顺义。涣,离散。刘,便是指刘氏。名与字相结合,意思便明确了。史涣本姓刘,后改‘史’姓。乃是离散的刘氏之后。
  改姓亦不稀奇。张辽本是聂壹后人,家族为避怨而改张姓。便是例证。
  同样是‘涣’。刘涣和史涣,取名的含义大不相同。故再取表字以区分。
  同样是‘盖’。黄盖和朱盖,名子亦不相同。朱盖字:孟胜。乃是取‘胜过、超出’之意。如《庄子·应帝王》:“功盖天下。”
  史涣手下百人,皆入选绣衣吏。平时侦缉临乡各城,战时分散各营,掌管军纪,记录军功。
  ‘旗阁长’便一分为三。称左、中、右。由史涣、魏袭、吕冲三将担任。秩三百石。月谷四十斛,年俸十四万四千钱。绣衣吏秩百石。伍长、什长,次递增。且与军功爵、武功爵相配。在官秩的基础上,因功加封。
  百余豪侠家眷亲族皆可搬入楼桑。
  可又该如何安置?
  看过微缩模型,刘备长袖一挥。准备将逆清溪水路,港口之上,自家清溪谷地通往西林邑中的两侧河岸,高架桥楼。又往西北延伸数里。令楼桑与野林相接。跨水造屋,可建数百户。尽起高楼,能纳民数千。
  如此一来,不仅清溪河道,便是两侧青石堤岸旁的斜坡野地,亦可造楼。
  斜坡如何造楼?
  督亢干栏重楼便是例证!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81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