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83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833/2006

  至于“东瀛从事”人选,当由朝议公论。毋需蓟王钦定。
  先前二相分工,分掌内外国事。后家大业大,蓟王再立少府,专治家事。更行府国双轨,另设三丞共担。时至今日,蓟国五百城港,二千万民。内外国事,百倍之初。
  然吏治民情,尤胜先前。
  得道多助也。
  谓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。今日时局,可比先秦。国有明主,四方贤臣来投。丰满羽翼,共襄盛举。国出昏君,贤臣纷纷去官,避世隐居,亦或是转投他国。如孔夫子,周游列国,亦屡见不鲜。
  换言之,蓟王乃天下之先。贤臣首先。不能出仕蓟国,退求其次,出仕幕府。幕府亦不得入,再退求次,出仕河北。河北五州,仍不仕。呜呼哉,唯有南投。
  久而久之。“白衣南投”遂与“无奈之举”,意同。
  乃有识之士,不得已而为之。
  话说,除去蓟王用人,才德兼备。蓟王种田满二十载。初代“蓟家子”,已悄然及冠。蓟国五百城港,莘莘学子,学优而仕,比比皆是。更加自幼研习《蓟国大百科全书》。论知行合一,微言大义。远非一般士人可比。其中佼佼者如太学四子,更超然绝伦。
  更加黄金台上,二十年登者如云。天下英才,多半已为蓟人。此消彼长,竞争激烈,可想而知。
  今日,蓟王亦从马贵妃口中得闻,“白衣南投”之典出。
  蓟王虽一笑了之。然却心有所思。
  白衣南投,强过衣冠南渡,百倍。
  汉中。南郑离宫,后殿。
  “如何?”见史夫人入殿,史侯遂问。
  “门下不欲。”史夫人面色如常。
  史侯又问:“为今之计,该当何为?”
  “陛下毋虑。妾,且赴甄都一行。”史夫人已有定计。
  “阿母,速去,速回。”史侯心中了然。史夫人此去,必施师门奇术。以觅转圜之机。
  “喏。”史夫人再拜而出。
  史侯心知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然终归,事急从权。
  为救江山社稷,不得已而为之。
  譬如,水淹南阳。
第062章
长兄助势
  史道人门下,多出洛阳子弟。
  或求辟祸消灾,或求无疾长生,或求羽化登仙。亦有求西园买官,而自投入门下。何后将皇长子,养于史道人门下。足证史道人,确有神通。
  时史道人听命何后,先说麻姑,北上蓟国群仙会,盗取麒麟之菁,千里投怀;又行天降流火,麒麟送子,众目睽睽,人尽皆知。眼看大功告成,若非被乌角先生,窥破天机。为行灭口,反中左慈仙术,乃至修为尽毁,累及灵台俱灭。汉中国师,又岂只张鲁一人。
  史门弟子,多为达官显贵,朝中高官家奴。先前,便是窦太皇所居永安宫,亦有史门弟子蛰伏。
  待朝廷东迁。百官追随天子,迁居甄下。亦有史门弟子,同往。
  今,皆可为内应。
  故才有史夫人此行。
  岭南都护府,南嵎郡。辖离水、临瀼、融氏三县。离水、临瀼,二县乃初创。二县之长,广陵刘颖、平生精学;河南徵崇,治《易》、《春秋左氏传》,兼善内术。故皆加六百石,谏议大夫。领吏民,大兴土木。
  循例,凡名士大儒,学优则教,教优则仕。且出仕一县长吏时,多加“大夫”。因太学博士,本就六百石俸。故博士出仕,则加秩比千石,太中大夫。
  刘颖、徵崇,虽是名儒,未先拜博士,故只加六百石,谏议大夫。待积功再酌情增秩。
  如前所言。蓟国三等“大夫衔”加官,绝非有名无实。谏议大夫,可向蓟王秉笔直谏。太中大夫,侍奉君前,顾问应对,参谋议政。光禄大夫,举光禄四行,掌顾问应对,奉诏持节出使。
  诚然,品秩亦高,俸禄不菲。蓟国比六百石,乃仕途分水岭。授民爵十等之左庶长,徙家王都。授田七十四顷。授地七十四宅。另有海外三登寄田,七十四顷。再领宫职,达成三食君俸。
  蓟王行高薪养廉,绝非说说而已。
  融氏县早立,故先行筑毕。
  蓟王立南嵎郡,归岭南都护治下。以环茅尾海为水军大营,经营十万大山,攻略南州之心。智多如周公瑾,又岂能不知。
  环茅尾海,南醴、南廉、大观诸港,仍归水衡都尉所辖。融氏县九津港,则划归岭南都护。
  时水衡都尉周晖,广募治水能臣,支渠四通,疏通诸水。凿百五十里漕渠,连通廉、醴二水。既可途径九津港,中通大观港,又可逆南廉水,北上合浦港。一渠通四港,遂名“四济渠”。
  时过境迁。如今四济渠沿岸,阡陌纵横,碧水青禾;雄城掩映,生机勃勃。与先前,满眼荒芜,不毛之地,堪比云泥。茅尾海沿岸泥滩,虽不利晒盐,却已辟满海禾良田。更加茅尾海,水温适宜,咸淡适中,鱼获丰饶。引船户聚居。
  唯恐上湾,人满为患。才有融氏令程秉,金乌献策,水司空虞翻,殿中进言。于茅尾海南部下湾,新辟如洪港(茅岭港)。又于茅尾海,环抱下湾之半岛南侧,另筑瀼口港(防城港)。背靠十万大山,两港上下包围之地,增筑临瀼县。
  如洪、瀼口,二港。悉归岭南都护府。
  除督造城港。内通十万大山,数条路桥栈道,亦在修造之中。
  九津港。岭南长史,楼船爵室。
  “南嵎三县,不可无(郡)守。”孙策言道:“主公何意?”
  周瑜笑言:“时,主公班师,二县初立。故未置郡守。谚曰,‘月起十万楼台’。况数月不见乎。宜当疏奏,请立守令。”
  “善。”孙策遂上疏国中,请立南嵎守。
  手书交由周瑜润色,录人奏疏。六百里发往国中。
  少顷,便有军士来报,水衡都尉携水司空,升船来拜。
  “速请。”孙策、周瑜,出爵室相迎。
  “拜见都尉。”水衡都尉周晖,秩真二千石,又领门大夫。孙策为守史,秩在其下,故先拜。
  “长史免礼。”周晖与周瑜,乃家门兄弟。虑二人尚未及冠,且初来乍到,为山民所轻。故先行登船,为其助势也。
  请周晖入主座。孙策、周瑜、并虞翻,先后落座。
  “顿逊海渠,通行在即。”周晖笑问:“主公遣长史,攻取扶南。当如何行事?”
  孙策答曰:“『反·围魏救赵;正·四面楚歌』之计也。”
  周晖又问:“先击何处?”
  “狼牙修国。”孙策答曰。
  与水司空虞翻,四目相对。周晖抚掌笑言:“公瑾之谋乎?”
  “然也。”孙策笑答。
  谓“英雄所见略同”。周瑜与虞翻,不谋而合。
  “将兵几何?”周晖继问。
  “三千足矣。”孙策续答。
  “哦?”区区三千兵马,倒让周晖始料未及:“兵从何来。”
  “主公遣中垒司马夷廖,率三千南越白毦,不日可至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周晖如何能不醒悟。
  前交州刺史张津,为部将区景所杀。故将夷廖,遂占山为寇,拒不招降。逢蓟王南巡,左右水司空丞,衡毅、钱博,举荐蓟王当面。闻不忘旧主,颇知忠义。蓟王命人上山招降。夷廖携麾下劲勇二千人,入选白毦,并先前一千闽越白毦,合称南越白毦。
  夷廖,以国为氏。东夷有夷国。世居交州,与百越风俗相通,统帅南越白毦,正当适宜。蓟王遣夷廖南下,亦是知人善用。
  “三千白毦足矣。”周晖话锋一转:“然,同为主公效命,岂有不助之理。虞司空麾下,亦有良将。”
  周瑜笑问:“莫非,乃举夷司马之人?”
  周晖笑答:“然也。”
  周晖所言良将,正是左右水司空丞,衡毅、钱博。
  时苍梧衡毅、钱博,年十五六,为高凉贼帅,皆负勇谋。轻舟驰骋,往来抄掠。
  趁海市船队,随游麟南下番禺,遂于高要峡口设伏。欲谋一场大富贵。岂料蓟国巨舰,无可匹敌。不等接舰,一通齐射。刺网铺天盖地,一网打尽,吊上甲板。五花大绑,押入爵室。见一众贼少,争相赴死,义气深重,周晖遂起爱才之心。亲自松绑,收归己用。
  衡毅、钱博,重回水砦,领三千宿贼,大小战船百艘来投。拜为左右水司空丞。稍后,又领麾下兵卒,北上蓟国水军大营。得横海将军黄盖,亲自操练。行军布阵,令行禁止,知耻后勇,突飞猛进。
  三千水衡水军,身披辟水角端甲。可助周公瑾,一臂之力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83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