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835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835/2006

  “臣,周异,遵命。”京沚令周异,出列领命。捧盘入偏殿,更换朝服印绶,入二千石列。郅居守,位在光禄大夫上。加官虽不去,然却需弃食。只食郅居太守俸。然若有朝一日,因故免官。便可重领,光禄大夫食俸。诚然,若无官一身轻,直贬为庶民。光禄大夫比二千石,亦不得食。
  “南嵎守,当授何人?”待周异入列,蓟王又问。
  右相持芴奏对:“禀主公,‘长吏秩贵’,当阶(衡量)政绩以升迁。”
  蓟王轻轻颔首:“国中内外,政绩何人为最。”
  “它乾令韦端,融氏令程秉,临乡令陈谌,长安令甄逸,楼桑令何颙,郦城令阴修,阳乡令国渊,大利令吴循,南广阳令崔林,益昌令卢节,容城令卢俭,平曲令刘涣,浑埿令田豫,三台令窦辅……”上计令陈逸,娓娓道来,如数家珍:“诸令,周典并进,难兄难弟。常为人先。”
  言下之意。蓟国二千石之俊才,何其多也。
  奈何郡守有限。
  “无妨。”蓟王心念至此,这便言道:“待孤,子嗣长成,皆出为国相。”
  “主公,明见。”百官闻言,无不振奋。
  国相之上另有州牧,朝中还有三公九卿。待蓟王三兴,足可分润群臣。况万石国老,国中亦有多人。王上虽行高薪养廉,三食君俸。然蓟国财政,年年向好。近年更是,突飞猛进。内外循环商道,海外洲土之利,足见一斑。
  修身、齐家,治国、平天下。人生宏图,蓟王已坐三望四。
  “国相以为,何人先出。”蓟王问政国相。
  右相持芴奏曰:“臣,窃以为,它乾令,远在西域,融氏令,正当之用。”
  “诸君以为如何?”二千石官,非同小可。蓟王集思广益。所问百官,亦是比二千石及以上。
  “臣等,附议。”百官齐声。
  “善。”蓟王这便定计:“擢升,融氏令程秉为南嵎守,治融氏,秩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兼领王宫舍人。”
  “喏。”中书令荀采,领命制诏。稍后,六百里传诏岭南。程秉毋需回国就任。
  “西域都护府百城,当可归为一大郡。”蓟王言道:“它乾令韦端,守之。”
  “敢问主公,此郡何名?”右相求问。
  “《汉书·西域传序》曰:‘西域,南北有大山。中央有河,东西六千余里,南北千余里。东则接汉,阸(è)以玉门、阳关、西则限以葱岭。’《荀子·大略》亦有:‘欲近四房,莫如中央。’是故,中西域而立幕府。”蓟王灵光一现:“或可名‘域中’。”
  “善哉。”论学识,儒宗不在蔡伯喈之下:“老子曰:‘故,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处其一焉’。”域中,西域之中也。
  “郑公,所言是也。”蓟王欣然言道:“擢升,它乾令韦端为域中守,治它乾,秩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兼领王宫门大夫。”
  多年前,蓟王遣门下督郑泰,出使西域。加封西域长史以降,诸多戍边宿吏。彼时,皆已擢升官秩,兼领宫职。且西域都护府创立最久,守土向化有功。今日再升宫职,亦是积功而至。
  “喏。”中书令荀采,再领命制诏。
  蓟国之郡,时下称“枝郡”。类比“枝津”。意为,诸侯国之属郡也。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迁为御史大夫,请诸侯之罪过,削其枝郡。”注曰:“枝郡,在国之四边者也。”亦作,“支郡”。
  前汉时,诸侯国,动辄连城数百里,故有枝郡之说。今汉诸侯,不过守一郡之地。故不再言枝郡。自蓟国兴起,前汉诸侯国之旧称,日渐提及。
  如“四方五部”,都护府这般。下辖枝郡,因地处边关。亦可称“边郡”。
  “阿陵九城,已筑毕。”右相持芴奏:“可立新县。”
  “善。”蓟王远征北天竺,满载方归。先前,国中大建,多已毕。
  时,蓟南尹陈群上表。欲择高阳并文安,居中白地,重立旧县阿陵。他日,蓟王若易县为京,另立麟子阿斗为帝。高阳、阿陵、文安,三县足可护易京周全。
  阿陵九城,乃蓟国第五十二县。
  虽是一片白地筑起。然位于国中,不出三载,编户便可过万。只需三百出仕,必然二千及冠。故,类似要职。循例,多半不授太学生,而授太学博士。
  “何人,可为令。”事关吏治民生,蓟王再行问计。
  “老臣,保举一人。”儒宗持芴奏对。
  “郑公为何人作保。”蓟王居高笑问。
  “太学博士,钜鹿张子明。”
  果不其然。
第065章
举门出仕
  时钜鹿张臶(jiàn),字子明,隐居山泉,养志不仕:“阖门守静,不营当世”。
  臶少游太学,学兼内外,后归乡里。公府前后辟命,皆不应,黄巾逆乱,移居上党。后徙循常山,门徒数百人。百家典籍,习无不精。兼通音律,善谶纬之术。闻乃,顺帝永和元年(136年)生人。史上,更是活满百岁(105岁)。
  张臶之名,北地皆知。
  “善。”蓟王欣然应允:“加太学博士张臶,为太中大夫,秩比千石,领阿陵长。”
  “喏。”中书令荀采,再领命制诏。
  “公业。”蓟王看向侧席。
  “臣在。”门下督郑泰,闻声出列。
  “速请张大夫。”蓟王言道。
  “喏。”郑泰领命自去。
  少顷,太学博士张臶,奉召入殿。
  “老臣张臶,拜见王上。”张臶年近花甲,然却不卑不亢。蓟王居高下观,确有长寿之相。
  无怪四方馆长朱建平言其,或可比“真贤二宿”,年近八旬之幽州牧李进,年近九旬之少师崔寔。
  蓟国长寿之人,绝非凤毛麟角。八月案比,年七十授王杖之国中宿老,岁岁大增。国人尊号“老丈”。丈,“杖”也:“丈,借为扶行之丈。老人持丈,故谓之丈人。别用‘杖’通。”
  有道是,“人无百岁寿,常怀千岁忧”。譬如,商山四皓。国中宿臣,若能活百岁。蓟国岂无明主为继。
  “出为阿陵长,可乎?”蓟王虽已命中书令荀采,先行制诏。然二百年方兴之当世明主。亦不可强人所难。
  “老臣,敢不从命。”张臶肃容下拜。
  待荀采座前宣诏。张臶加太中大夫,领阿陵长。
  “闻大夫,有门徒数百。”蓟王又道:“阿陵九城属吏,当皆出大夫门下。”
  “这……”张臶再拜:“老臣,诚惶诚恐。”
  殿中百官震动。举家出仕,举族出仕,已成美谭。不料今日,灵辉大殿,惊见举门出仕。
  便有南閤祭酒许子远,持芴奏曰:“臣闻,孔子弟子三千,贤者七十二人。张大夫,门下数百,岂皆为贤者乎?”言下之意,不可不做区分。
  “前有天下墨门徒众,后有儒宗弟子三千。”蓟王笑道:“今大夫门下,不过数百。何足用哉?”
  “主公,明见。”国令,儒宗,二国老,闻声下拜。
  待起身,儒宗又言道:“时,老臣客耕东莱,阖门守静。学徒相随,数百千人。又三年,弟子河内赵商等,自远方至者数千。今皆出仕国中,或为二千石长吏,或为二百石少吏。主公言,‘郑门三千’。老臣,幸甚至哉。”
  儒宗语有深意。
  郑门三千,若有犯法,皆为连坐,为其一。愿随师长,避世隐居,非常人不可为,是其二。朝夕为伴,品行如何,心知肚明,乃其三。更加,大浪淘沙,火炼真金。因材施教,去伪存精。淘汰者,数以万计。虽郑门三千,然亦可称,“十不存一”,“所剩无几”。换言之,出仕蓟国前,门内已先自行甄选,精益求精。
  “郑公,所言是也。”南閤祭酒许子远,欣然顿悟。
  “老臣,代门下,谢主公隆恩。”张臶泪目下拜。
  “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”。古往今来,不变之至理也。
  观者无不唏嘘。
  郅居守周异,身后之位。蓟王亦命左右国相,举荐贤良已继之。料想,多半亦出太学博士。
  待诸事毕,蓟王起身罢朝。百官恭送王上移驾后宫。稍后,鱼贯出殿,列队登车。
  众国老,驱车同往紫渊,共赴王子馆宴。闻,国老之中,并称酒豪,有二人。儒宗与卢少保,皆“善饮酒,可饮一斛”。
  安车四望,国老先行。而后循官秩,次第登车。
  “子远留步。”百官闻声回望,正是报馆丞陈琳。众真二千石官,心领神会,先与许子远别过。
  “主公何意?”陈琳必有此问。
  许攸答曰:“效古之国君,千金求千里马也。”
  陈琳亦称饱学之士。略作思量,这便醒悟。
  “子曰:‘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’”陈琳不禁心生慨叹,有感而发:“我主‘总揽英雄,思贤如渴’是也。”
  “孔璋,所言是也。”许子远,语透深意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835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