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839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839/2006

  “时,国中有百余流民营。四夷举家来投者,不绝于道。并凉之人、匈奴屠各、湟中义从、八种西羌、江淮上甲、丹阳劲勇、荒洲岛夷,募为雄兵者,何其多也。”许子远言道:“故,主公立上将军,扩兵卒名籍,身证其位也。”
  “果,‘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’。”陈琳有感而发。
  语出,《论语·子路》。本意乃指,上行下效。居高位者,自身行事端正,属下方能听从。借用此处,引为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事”。将各校麾下,未得名籍之私兵部曲,悉编入籍。于家国天下,皆有大利。
  因私交甚笃。毋需顾忌,交浅言深。
  许子远,又剖析道:“正如国中客庸,皆需入市楼,先立券书。待工毕,庸费,皆转自赀库。‘同归而殊途’也。”
  言下之意。“食君之俸,担君之忧”。先前,因营中名籍不足,所投健勇,唯有诸校,以己俸私养之。恐至,死忠诸校,而不忠君。长此以往,于国不利。于是,蓟王抬升诸将品秩,为私兵正名。如此,与袍泽皆食君俸。忠于何人,一目了然。
  “子远,所言是也。”陈琳叹服如常:“可书于(日)报乎?”
  “有何不可?”许攸,举杯相邀。
  “满饮此杯。”陈琳,捧杯回敬。
  二人对饮,其乐融融。
  武帝,元鼎六年,灭南越国,置九郡。九真郡,治胥浦。并岭南入汉土,植根南州半岛。
  光武,建武初年,“九真太守任延,始教耕犁,俗化交土,风行象林,知耕以来,六百余年(至北魏时),火耨耕艺,法与华同,名‘白田’,种‘白谷’,七月火作,十月登熟;名‘赤田’,种‘赤谷’,十二月作,四月登熟,所谓‘两熟之稻’也。至于草甲萌芽,谷月代种,穜早晚,无月不秀,耕耘功重,收获利轻,熟速故也。米不外散,恒为丰国。桑蚕年八熟茧(一年八熟蚕)。《三都赋》所谓‘八蚕之绵’者矣。”
  换言之,最迟自北魏,岭南已有两熟之稻。
  时林邑国,外战不断。便因国中,多林少田。至于修路穿渠,筑堤圩田,则力有不逮。一言蔽之,徼外蛮夷,文明卑下。不足以改造山林莽泽,以适人居。
  然自蓟王攻灭林邑,得广袤象林三十六小苑。譬如兰仓苑,金瓯半岛,地利尽显。欲善其事,先利其器。丛林巨木,高耸入云。林邑蛮,束手无策。将作寺,顺手伐来。且行分苑采伐,并封山育林。断不会,“焚林而田,竭泽而渔”。
  船官苑,船官口城。
  “(淮水)又东南,流径船官口,船官川源徐狼外”,“自此外行,得至扶南。按竺枝《扶南记》曰:‘扶南去林邑四千里,水步道通。’”。此淮水,非彼淮水。有大小二源,或称“南淮水”。
  循国中风俗,“夷皆裸身,男以竹筒掩体,女以树叶蔽形”。徐狼国主,乘夜而来。唯恐白日显形。
  话说,树叶蔽形,不难理解。竹筒如何掩体?如毛笔入筒也。
  毕竟徐狼国主,稍有顾及。入扶南女王城,广幅布蔽体,不露痕迹。
  同为国主,分庭抗礼。
  “女王,何故遣人来唤。”徐狼国主,坐定先言。
  “大汉岭南长史,将兵至矣。”扶南女王,语破天机:“不日当击扶南。故请大王,共谋大事。”
  “何日兴兵。”徐狼国主,当有此问。
  “少则十日,多则月余。”柳氏已有定计。
  徐狼国主,趁机要价:“恐刀兵不足。”
  “辎重兵甲,并机关诸器,皆已齐备。大王自取。”谓“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”。柳氏亦不藏私。
  “甚善。”灯下徐狼国主,如坐针毡。这便起身告辞。喝令麾下,将女王所赠兵器机关,悉数运回。
  柳氏矗立谯楼,居高俯瞰。
  徐狼蛮夷,肩扛背负,夜行无阻。兼有大象,拖拽兵车上路。沿船官川,水陆并进,返回国中。
  出没丛林,徐狼确有,过人之处。
  “周公瑾之计,可成乎?”
第071章
天下之结
  翌日,另有舟船,自象浦逆象水,泊于船官口。
  正是狼牙修国主,受邀来见。
  环视船官口城港繁华,远盛国都。狼牙修国主目露贪色。心中虽垂涎三尺,却也无可奈何。蓟王一战灭林邑。并取三十六小苑。船官苑中,一草一木,一禽一兽,悉归蓟王所有。蓟王立界阙之处,周遭蛮夷,避恐不及,不敢越雷池。
  船官口,扼诸水要津。得水衡都尉,筑堤穿渠,疏通水路。更加蓟国造船术,日有精进。载重数倍于前。今可通,万石商船。
  城港已连成一体。扶南前朝遗民,拖家带口,迁居于此。柳氏自出重金,请来象林寺工,督造蓟式干栏重楼,为其安居。遗民奔走相告,已聚十万众。船官苑中,泽浦多辟为良田,然仍不足食。所幸,兰仓苑中,三登稻,季季大熟。舟船量贩,丰衣足食。
  柳氏素仰慕上邦风貌。故苑中所置属吏,一概留任。仍归治象林令董和。麾下属吏,如象林诏狱、象林水司空、象林农官,象林三官,诸如此类。皆有署寺分立苑中。
  换言之。自扶南女王以降。船官苑,仍归蓟吏所治。季季所得,皆划归扶南女王名下账户。女王可随支随用。
  宾主落座。柳氏道明原委。
  闻,岭南长史,船入金瓯。不日当携大军,围攻扶南。狼牙修国主,莫名惊惧。
  细问详情。
  柳氏,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
  见柳氏,言之凿凿。狼牙修国主,焉能不信以为真。
  柳氏本不疑有他。然见狼牙修国主,目光游离,顾左右而言他。心中焉不起疑。这便将周公瑾面授机宜,娓娓道来。
  赠以兵甲、机关诸器。以坚其心。
  狼牙修国主,信誓旦旦,满载而归。
  不出三日。扶南,忽起奇兵。上突徐狼国,下袭狼牙修。将女王所赠,辎重兵甲,并机关兵器,抄掠一空。
  柳氏此时方信,岭南长史之言。
  遂舟入金瓯港,登船来见:“何知狼牙修?”
  言指,徐狼并狼牙修,兼有通敌之嫌。何知,内奸必出狼牙修。
  孙策笑曰:“闻徐狼国,‘虽习俗裸袒,犹耻无蔽,惟依暝夜,与人交市。暗中嗅金,便知好恶,明朝晓看,皆如其言’。不知,然否?”
  “然也。”柳氏轻轻颔首。
  “知耻而交。虽唯利是视,然亦有信义。”孙策一语中的。
  “长史,所言是也。”柳氏这便醒悟。商人重利,亦重诺。若无信义,为人诟病。如何能世代,交市不绝。毕竟,“得人钱财,与人消灾”。徐狼,知耻而交。岂肯,自食其言。是故,管子曰:“诚信者,天下之结也。”
  “为今之计,该当何为?”柳氏心悦诚服。
  “女王何不,再予之。”周公瑾笑道。
  “此,亦是从事之计乎?”柳氏柔声相问。
  “正是。”周公瑾,以礼相待。
  “如此,也罢。”柳氏这便依计行事。
  好言安抚,徐狼、狼牙修,二国主。柳氏又遣人,送去刀兵辎重,机关诸器。不料,三日之中。又为扶南奇兵,洗劫一空。不等柳氏来问。金瓯港,再有兵器辎重,满载而来。泊于船官口津。
  周公瑾传书,扶南女王柳氏,依计行事。于是乎,柳氏好言再三,宽慰二国主。三赠兵器,以慰之。
  谓,“事不过三”。两次被掠。徐狼国,上下戒备森严。一场血战,扶南奇兵,铩羽而归。反观狼牙修国,再传噩耗。
  时至今日。柳氏如何能,不辨忠奸。传檄怒斥,狼牙修背信弃义,通敌资贼。请顿逊五国,出兵讨伐。
  顿逊五国主,有求必应。遂起联军,出顿逊海崎,攻入狼牙修国。又请蓟国横海先艂舰队,封狼牙修丽水航道。如徐狼、叶调等,盟国,亦遣别部,共击之。
  眼看,“双拳难敌四手”。狼牙修国,十万火急,求救扶南国。
  得数万套,蓟国兵甲。并诸多机关兵器。扶南国,士气大盛。且早已探听虚实,岭南长史,不过区区六千兵马,故未曾裹入此战。
  自以为无敌。
  遂遣国中精锐,皆披蓟国兵甲,并战象千头,拖行机关兵车,南下驰援。
  距南州雨季,尚有月余。一月之中,孙策需定下大局。故周公瑾才出此,“垂棘犹是·马齿徒长”之计。谓“将欲取之,必先与之”。周公瑾,使柳氏赠诸国,辎重兵甲,为辨忠奸乃其一。为连环计积势,乃其二也。
  扶南不明就里,果然中计。
  两军对垒,顿逊并狼牙修国境。
  见扶南数万大军,坚兵利甲,气势汹汹。扶南女王柳氏,不由胆怯心生。毕竟女子。且自幼逃难,苟活于异国他乡。何曾见过如此阵仗。
  “长史、从事,何在?”柳氏强压心头惊惧,窃问心腹。
  “长史、从事,未至。”心腹,颤声答曰。
  “如何是好。”柳氏一时,心神俱乱,手足无措。
  便在此时,忽有斥候来报。言,岭南从事,有锦囊送到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839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