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838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838/2006

  蓟国,英才辈出。先贤远不及老,后进已能独当一面。人才鼎盛,名臣辈出。两汉四百年,亦称罕有。
  恭请女王,居中落座。孙策、周瑜,携岭南属吏,与扶南大臣,各自就坐。
  “长史,所为何来。”寒暄之后,扶南女王先问。
  “奉王命,助女王复国。”孙策抱拳相答。
  “善。”柳氏居高喜问:“长史,将兵几何?”
  “三千白毦,三千水衡。”孙策如实作答。
  “尚不足万。”柳氏略显迟疑。本以为,蓟王当出十万大军。岂料只有区区,六千之众。
  “女王毋虑。数千猛虎,胜过十万羔羊。”孙策,举重若轻:“下臣,既奉王命,岂有儿戏。”
  “敢问长史,如何对垒。”口说无凭,柳氏追问详情。
  “先击狼牙修。”孙策答曰。
  “不可。”柳氏脱口而出:“狼牙修国,与我暗合。既是盟国,岂能先攻。”
  “闻狼牙修,羁縻于扶南篡位王。必有异心,岂可轻信。”孙策言道:“下臣所料,狼牙修,必行虚与委蛇,早与扶南暗通。”
  “何以知之?”柳氏将信将疑。
  “一试便知。”孙策胸有成竹。
  “可。”柳氏自无异议。
  四目相对,便由周瑜献计:“女王只需如此如此……”
  “善。”知周公瑾乃出蓟王同门,柳氏岂敢视之等闲。
  稍后自去,依计行事,不提。
  恭送扶南女王,携众离去。
  孙策、周瑜,并立船头,居高俯瞰。
  南州,山水民情,历历在目,一览无余。
  “比庐江何如?”孙策笑问。
  “俊秀有余,雄烈不足。”周瑜直抒胸臆。
  大江东去,浪淘尽。滚滚长江,东逝水。
  论雄浑壮美,兼有水曲秀丽。非居江上,不可尽知也。
  “公瑾所言是也。”孙策亦心有戚戚。
  周瑜,翩翩少年,风流不羁。难得一身正气,君子如玉。尤其,接人待物,深得蓟王风范。无怪,国中宿老赞曰:“与周公瑾交,若饮醇醪,不觉自醉。”
  如徐狼国等,徼外蛮夷,贪利轻义,反复无常。今日重金笼络,故甘为己用。待事毕,遂成尾大不掉。自持有功,得寸进尺。贪得无厌,不知进退。稍有不满,恼羞成怒。谗言之下,必捉刀而反。古往今来,无有例外。
  一言蔽之,恩威并济。切记,未曾归服。蛮夷不可全用,不可全信。防之用之,驱之备之。
  孙策虽言,兵卒六千。实则,远不止此。毋论岭南幕府,十万联军。便是扶南以西,山南诸国联军,亦足有数万之众。更有左右绥南将军麾下,十万丰州大军,可自临江城之江曲港,一日驰援。
  更有甚者,金兰湾中象林港,乃横海先艂舰队驻地。由锦帆司马苏飞,率军戍守。
  “横海纛,速让道”。苏飞麾下舰队,巡弋顿逊海崎,远至稽罗、殑伽诸港。护航救险,守护航线。因有横海先艂,绕行游弋。故顿逊五国,有恃无恐。顿逊海渠,开凿便利。如狼牙修等,虽近在咫尺,亦不敢轻易来犯。唯有忍气吞声,垂涎不已。受扶南女王笼络,亦是贪利所驱。不得已而为之。若能一战而夺之,又何必拾人牙慧。
  正因深知徼外蛮夷之习气秉性。故蓟国上下,皆对扶南女王柳氏,挥金如土所立,“讨逆同盟”,一笑了之。先击狼牙修,势在必行。
  如前所言。凡蓟人聚居,皆上邦风貌。虽远隔万里,思乡心切。然海市往返,携故国人、物,亦足以慰藉。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;“得书报平安,肥字如栖鸦”。于是乎,“此心安处,是吾乡”。
  如左相所叹:“西徙丰州十万客,木兰白波去不归。”
  言下之意。蓟王虽约定,十年归期。然久居丰州,此心安处,必不思归。
  蓟王,深以为然。此亦是蓟国上下所乐见。
  上邦人物,如十万火种。潜移默化,遂成燎原。千万贱种,当不自贱。“自卑而尊人”,乃礼之所为。与自甘下贱,判若云泥。断不可,混为一谈。
  稍后,锦帆司马苏飞,登船来见。
  话说,国中内外,久无战事。坐视幕府将校,加官进爵。皆领高俸。国中诸校,虽无怨言。却也各个摩拳擦掌,立功心切。
  譬如水衡都尉周晖,遣水司空虞翻,并左右二丞,携三千府兵相助。未尝没有,分功之心。
  锦帆司马苏飞,此番坚兵亮甲,收拾齐整,赶来拜见。欲为岭南长史所用之心,不言自明。
  闻,蓟王有意。拜王傅黄忠、并横海将军黄盖,为“上将军”。以增国中诸军之秩。
  上将军,春秋时期已有。周襄王十九年(前633年),晋文公,“作三军,谋元帅”。以郤縠(hú)将中军,狐偃将上军,栾枝将下军,当为“上将军”名之始出。秦因之。汉不常置,金印紫绶,位次上卿,掌典京师兵卫,或屯边境。
  据此可知。上将军,位同三公。次于大将军,并上公。
  王傅黄忠,今为护军将军,可拜为:“护国上将军”。横海将军黄盖,当拜为:“横海上将军”。如此,国中诸校,皆可称将军。麾下,中郎将、都尉、校尉,皆可积功升迁。
  谓“一视同仁”,不可“厚此薄彼”。蓟王屡升官秩。然多为文官,而无武将。擢升将秩,亦是必然。
  为避“大将军”。且与朝廷任命,以区分。故称“上将军”。
  此亦循,蓟王命名旧例。辅汉大将军营,四辅将军、四绥将军,皆如此这般。料想,甄都天子,必无异议。
  自二宫太皇,移驾蓟王宫。蓟国仪轨,再无僭越之嫌。
  譬如九重深宫,高耸皇英大殿。蓟人皆与有荣焉。
  便有国人遥指:此乃,太皇所居!
  至于,九龙华表下,游人如织。亦见惯不怪,相沿成习。
  何况,蓟王配太皇,可废立新君。
  天下人皆,心知肚明。
第070章
天下和服
  或有人言,蓟国双壁,久无战事。擢升高位,如何服众。
  须知,蓟王历次远征,国中内外,稳如磐石。千里稻作,季季大熟。周遭,蟊贼绝迹,宵小远遁。守土何来无功。
  所谓,“打江山易,守江山难”。
  否则。《六韬》,又岂会专设一篇,言守土:
  简言之,对内,“无疏其亲,无怠其众”;对外,“抚其左右,御其四旁”;治国,防微杜渐,“无借人国柄”;安民,富国殷民,“从事于富”。遂又阐明,“疏亲”、“失众”及“借人利器”之危害。最后道明,应施以仁义,“敬众”、“合亲”,达成“天下和服”。
  又《书·舜典》“岁二月,东巡守。”注曰:“诸侯为天子守土,故称守。”
  “巡守”,巡视诸守也。
  足见,守土功大。
  何况,蓟国精兵,皆出楼桑。西林演武场,并白湖水军营,厥功至伟。北投蓟王之强宗骁帅,山民义贼,亦多由蓟国双壁,亲手打磨。磨尽匪气,知耻后勇。蓟国军纪严明,秋毫无犯。可见一斑。
  故,积功增秩。亦无可厚非。
  蓟王已将心中所思,告知左右国相,并诸国老。如何施为,不日自有分晓。
  文武齐驱。蓟王先立四方五部都护。又加蓟国双壁上将军。
  山雨欲来风满楼,磨刀霍霍向猪羊。
  门下署,鸾栖馆。
  “为扩名籍也。”许子远,言之凿凿。
  “只为名籍乎?”陈琳以为,乃为扩军。不料许攸却说,只为扩兵士名籍。
  “然也。”许子远,落杯笑言。
  “何以知之?”陈琳续杯求问。
  “我主,少复祖爵,稻作二十载。十里楼桑,扩千里封国。孔璋可知,有民几何?”许子远不答反问。
  “众二千万也。”内外详情,陈琳为国秉笔,焉能不知。
  “若比田赋,行三十税一。兵卒几何?”许攸又问。
  “当有六十余万也。”陈琳如何能不醒悟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838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