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852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852/2006

  话说。甄都城外,十八里浦,虽因汉廷东迁而兴盛。然毗邻大河,无险可守。更加,三月上巳,伏完举家出行,掠天子西去。险陷曹氏满门,万劫不复。痛定思痛。岂再由天子,大驾临河。无有防备,措手不及。
  若伏完等人,果有阴谋。何必盖海出行。一叶扁舟,渡河去也。
  多年前,蓟王扩建邺城为邺都。扼守漳水,护千里蓟国渠。后又筑甘泉宫,易县为京之声,不绝于河北。二宫太皇当面,蓟王虽言,无篡汉之心。然若,天子自投河北,蓟王又岂能拒之门外。
  心念至此。曹孟德,这便定计:“既择军中健儿,赛龙舟以娱。何不入雷泽大营。”
  “喏。”鸿胪寺属吏,唯唯诺诺,不敢违命。如实回报不提。
  曹操之意,大鸿胪司马儁,自心知肚明,无有异议。遂上禀天子。
  虑及雷泽,乃前卫将军大营。今曹孟德虽为司空,却不放兵权。麾下诸将,或为中郎将,或为杂号将军,各有升迁。雷泽大营,可护周全。
  天子,亦无不可。循蓟国所设仪轨,“薰艾草、饮菖蒲;食角黍、赛龙舟”。亦于营中,筑高台。由天子,亲铸阳燧。此举,亦有深意。
  谓“天人合一”。炎汉国祚,必不能令蓟王抢先。
  换言之,曹孟德择雷泽,行端午之礼。未尝没有,相争之心。
  为续炎汉国祚,自当君臣勠力,上下一心。且上行下效,甄都萧规曹随,更助端午风靡。
  蓟王,乐见其成。
  蓟王无小事。
  不出三日。汉中、江东,皆已得闻。天下三分,各立为帝。岂能令甄都,专美于前。于是乎,叔侄三人,皆大肆操办,大汉端午祀。
  蓟王,始料不及。
  本以为,和风徐徐,遍吹南北。待层林尽染。终需三年五载。岂料,一夜之间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  甄都西市,蜀锦商肆。
  密室之中。
  将汉中传书,付之一炬。史夫人,吐气开声:“天子,欲行端午之礼。某,不日当归。甄下之事,依计而行。”
  “喏。”史门弟子,齐声应诺。
  “只需事成。尔等,尸解升仙矣。”史夫人,言之凿凿。
  “谢夫人!”门下弟子,无不面露虔诚。
  见门下弟子,皆可效死。史夫人,眼中戾芒,一闪而逝。
  彼情彼景,忽上心头。
  多年前,张角化身大贤良师,布衣持九节杖,入洛阳传道。与史道人,一见如故。把酒相约,共谋大事。不料,却被史道人婉拒。
  彼时太平道,如日中天。大贤良师,名重天下。京师权贵,争相拜会。
  何以拒之?
  史夫人,窃问因由。
  史道人答曰,天地之间,云泥之别。与其,步步为营。何不,一步登天?
  今日方知,师弟先见之明。黄巾军,虽播乱一时,却昙花一现。随张角兄弟,飞灰湮灭。太平道,更为世人唾弃,不复先前。今,史侯贵为天子。待一统汉室江山。我辈,一步登天矣。
  张鲁小儿,岂配大汉国师。
  事不宜迟。史夫人,收拾心情,乔装出城。
  潜回汉中,不提。
第092章
北都之仪
  五月丙午日。
  鸡鸣时分,宫城四门大开。绣衣四部都尉,吕冲、魏袭、阎行、臧戒,鲜衣怒马,列阵宫门。
  另有绣衣都尉史涣,独领一部,列队御道两侧。人马具装,夹道追魂。护百官车驾,依次入宫。万石国老,二千石名守,千石长令,循序而进。周旋灵辉大殿,列队御池阶前。
  因是大典。故车驾不得越池。百官池畔下车,步履过桥。拾阶而上,轩前除鞋。解兵持芴,入灵辉殿。
  将至轩下,便觉清香扑面。
  待入殿。只见大殿正中,原本铺陈长毯之处,地板皆无。缶景迭石,似自地底,凭空冒出。环以曲水流觞。雾气氤氲,宛如芥子须弥,缩微仙境。
  细观迭石,蔡少师遂辨出处:“此乃,幽州山镇,医无闾也。”
  再顺观缶景,正是蓟国千里江山。
  百官纷纷醒悟。殿中所陈,乃山川地形,蓟国全境。
  国臣、幕僚。被蓟国山川缶景,左右分隔,泾渭分明。督造王城之初,将作寺,能工巧匠,便融花鸟山水,缶景迭石,于一室之中。然先前所置,多于东西南北,四宫。灵辉殿中,纳蓟国千里江山,乃是首创。
  无闾镇幽,燕山纵横。五百城港,化作五百楼台。曲水流觞,正是九河之地。百官矗立山川两侧,将北国千里风光,纵览无遗。千里江山,历历入目。不由心驰神往,联翩浮想。
  一时间,窃窃私语,啧啧有声。慷慨激昂,长吁短叹,兼而有之。
  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。”
  当浮一大白。
  汉乐府,有《古歌》:“上金殿,著玉樽。延贵客,入金门。入金门,上金堂。东厨具肴膳,椎牛烹猪羊。主人前进酒,弹瑟为清商。投壶对弹棋,博奕并复行(háng)。朱火飏烟雾,博山吐微香。清樽发朱颜,四坐乐且康。今日乐相乐,延年寿千霜。”
  陆放翁,作《醉歌》:“我饮江楼上,阑干四面空;手把白玉船,身游水精宫。方我吸酒时,江山入胸中,肺肝生崔嵬,吐出为长虹,欲吐辄复吞,颇畏惊儿童。乾坤大如许,无处著此翁。何当呼青鸾,更驾万里风。”
  观此如画江山,似饮琼浆甘露。熏熏然,不觉已沉湎。
  鼓乐齐鸣,金锣奏响。
  蓟王冠冕登朝。百官持芴下拜。
  齐呼:拜见主公。
  蓟王落座:诸位免礼。
  毋需,三呼万岁。亦是化繁为简,《蓟宫仪》使然。
  先问座下中书令,百官无缺。二问左右国相,内外有序。三问幕府中丞,府事井然。
  蓟王言:善。
  遂启,端午仪轨。
  凡国之大典,必“设九宾礼于廷”。又谓,“大鸿胪设九宾,随立殿前”。蓟国,省鸿胪寺,由少府代掌。九宾谓:“王、侯、公、卿、二千石、六百石下及郎、吏、匈奴侍子,凡九等”。又譬如上陵礼:“东都之仪,百官、四姓亲家妇女、公主、诸王大夫、外国朝者侍子、郡国计吏会陵。”
  《蓟宫仪》,合“九宾”并“东都之仪”。取:百官、幕僚;亲家妇女;公主、诸王大夫(汤沐邑令、郡国相);番邦、外国朝者,属国、方国侍子。立为“北都之仪”。
  蓟王,于灵辉大殿,见礼百官臣幕僚。三王太后并蓟王三后,则于南宫披香殿,礼遇亲家妇女。
  蓟王子、公主,尚未长成。未曾裂土就藩,故公主、诸王大夫,皆由百官兼领。尚未出分。
  番邦、外国朝者,属国、方国侍子,则觐见二宫太皇,于西宫皇英殿。二宫太皇,代汉廷朝见番邦使节。正当时宜。如此,蓟王便无僭越之嫌。
  须知。属国、方国侍子,乃都护府所辖,并无不可。然与汉室诸侯间,邦交不同。番邦、外国朝者,虽亦与蓟国缔结邦交,然出使必是汉廷。蓟国为大汉一藩,断不可越俎代庖。切记。
  得蓟王家厚待。二宫太皇,自与有荣焉。
  同食鹜角黍,佩蒲艾香囊。
  餐毕,蓟王请二宫太皇,三王太后,移驾。待迎回三后,王驾出殿。携百官车驾,出北宫门。待中郭里道,车驾依次入列。绕行南郭御道,浩浩荡荡,直下南港。
  蓟国贵北。王驾出北宫门。北郭,皆高官府邸。百官亲眷车驾,依次入列。待绕行中郭一圈,再出南门。各方车驾,皆已就位。
  至于,南港十夷王邸、楼桑蕃邸、长安五十五国邸、泉州东瀛列国邸之使节,早入城列队。诸国主,则先行前往南港大营,恭候蓟王登台。无需舟车劳顿,入城列队。
  蓟王携王后,并坐王驾。二后,对面而坐。
  蓟王挑帘窥天,果见彤云密布,风雨欲来。
  公孙王后,柔声宽慰:“夫君,既命将作寺,另备引火之法。料想,当无碍。”
  蓟王笑答:“然若,天不遂愿,亦难自圆。”
  虽知“尽人事,听天命”。然端午初立,自当尽善尽美。若天公不作美,必遭有心之人非议。更有甚者,甄都、汉中、建业,皆行端午之礼。叔侄三人,同欲亲铸阳燧。争锋之心,昭然若揭。
  若天上无光,岂非不美。
  秦后亦宽慰道:“夫君毋虑。‘得道多助’,上天必有所应也。”
  闻甘后有孕,秦后亦多艳羡。秦后三嫁,共生三子。然蓟王子,只得其一。仍可,再诞二麟儿。蓟王欲中分罗马,为东西二国。若生二子,东西罗马,皆为白帝之子也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852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