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851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851/2006


第090章
逆进为否
  谓,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。
  遥想当年,何后避迁西园。群狼环伺,朝不保夕。为求一线生机,无所不用其极。更不惜孤注一掷。遗重金于史道人,请出麻姑仙。北上蓟国,盗采麒麟之菁,行千里投怀。终归大汉,母凭子贵。时,合肥侯,投鼠忌器。以礼相待,不敢妄动分毫。终化险为夷,于一片火海中,死里偷生。
  心机手段,着实令人高看。
  班大家言女子:不必才明绝异;不必辩口利辞;不必颜色美丽;不必技巧过人。后世歧义,女子无才便是德。实则,大谬矣。可比,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”,亦或是“师不必贤于弟子”。乃指,“力能则进,(力)否则退,量力而行”。并非要女子,逆来顺受,自甘平凡。
  良禽尚且择木。明珠岂能暗投。
  故于王太后而言。甘后竭尽所能,终于乱世之中,避入蓟王家门。母子得全。同为人妇,深以为敬。
  “蝼蚁尚且贪生,为人何不惜命。”
  一言蔽之,为人妇母,大节不夺,死里求活。蓟王亦当敬之。
  高祖虽九败,然一胜而遂天下志。此便是汉家否(pǐ)气。后世讹称:“匪气”。
  《传》曰:“执事,顺成为臧,逆为否。”若取褒义。或可引申为:“逆进为否”。后世江淮俗语“冒否”,或可一比。
  汉人义理,非亲临,不可尽知也。
  “国色名花俱绝代,玉人甘后本双身。”
  甘后出身,于蓟王宫中,并非讳莫如深。且蓟王上陵礼时,焚书已告,列祖列宗。世人皆知,为千秋三师甘始之女,麟子义母,号“神智夫人”足矣。
  话说,蓟王少时,不过十里楼桑少君。如大将军窦武妹,窦琼英,并孤孙窦辅,及陈蕃之子陈逸皆陆续抵达楼桑。便如顺阳卫,亦举族迁来。另有潘鸿、朱盖,亦泛舟来投。流民北上,入少君侯食邑,更不绝于道。
  谓“三岁看老”。蓟王一贯行事也。义之所向,虽千万人吾往。如窦贵妃、何贵妃,今皆母凭子贵,俱有宠。当可,足见一斑。
  蓟国五百城港,街头巷尾,所热议,首当其冲,便是端午国庆。
  先前,中书令荀采进言。端午大典,可否于北港举办。蓟王言,国庆,便是举国同庆。北港为王室专用。爵民无从入水砦。若只携百官驾临,非蓟王所愿。于是,仍设于南港水路。
  因明渠环绕,南港四面临水。往来船舶,可于左右渠口,入两侧明渠泊位。如此,即便封锁南港主水路,亦不误船舶通行。
  三足金乌船宫,尚在北港鸦巢,升级保养,不宜轻动。蓟王遂命将作寺,与南港横海水军大营,筑台观赛。如十夷王邸、云台观邸、大佛寺等,近水楼台,皆向百姓开放。彼时,南港百姓,可居高远望,纵览龙舟竞渡,大典盛况。
  至于庆典仪轨,少府并国老,已先行拟定。如朝会面君。鸡鸣时分,比千石及以上,百官车驾,共入王都。与蓟王同殿食角黍,佩蒲艾香囊,以代艾草熏蒸。稍后随王驾出宫,直奔南港,登观赛台。比千石以下,至比六百石,就食门下署鸾栖馆。比六百石以下,放假三日,五百城港,官寺置宴。民间,大酺三日,与君同庆。
  蓟王携百官,台上坐定。先起歌舞。静待百姓入场,水中龙舟列队。待日中之时,蓟王亲铸阳燧。取火于天,以象炎汉,“以火德王”。
  稍后,鸣镝射空,钟声大作。龙舟竞渡,一决胜负。
  待龙舟赛罢。置酒高会,共饮菖蒲。此时,南港长街,百肆大开。张灯结彩,旌旗林立。蓟王亦命幕府军市,开于百官家眷。
  毕竟,端午首开。先兴于王都,再下效千里封国。顺延河北五州,乃至大汉天下。亦循自然之理。
  譬如,龙舟赛。来年,五百城港,可先行初赛。取优胜者,入县、郡复赛。待第三日,再齐聚南港,一决胜负。
  故端午国庆,共设三日假期。再加逢五日休沐,十日大朝,五日长假足矣。
  正如公孙王后所言。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”《周礼》:“以雷鼓鼓神祀。”疏曰:“天神称祀,地祗称祭,宗庙称享。”
  取,薰艾草、饮菖蒲;食角黍、赛龙舟。四项仪轨之中,蓟王亲铸阳燧。便是祀天之典也。
  是故,蓟人又称“端午”,为“端午祀”。
  尤其,汉以火兴。“仰以向日,则火来至”。譬如护火贞女,“圣火不熄,罗马永存”。寓意相同。
  诚然,置三日之期,亦为应云气之象。试想,若大典之日,天公不作美。阴云密布,亦或是大雨瓢泼。蓟王无从取火,岂非不美。
  有备无患。便如蓟王这般。
  北宫,瑞麟二重阁。
  蓟王理政如常。
  由内阁诸贵妃,逐条上陈。
  岭南战事,自是蓟王心牵。自周公瑾妙计破敌。助扶南女王,旗开得胜,先拔头筹。并一举迫降狼牙修王。锦帆司马苏飞,正率横海先艂舰队,剿灭扶南水军。并据扶南水,各处要津。为联军出击,扫清障碍。
  扶南、叶调、狼牙修,三家联军,不日当可逆扶南水而上。围攻扶南王都。
  “善。”闻三千白毦,已入大营。蓟王这便心安。
  譬如败北天竺十国联军,圣河城下之战。蓟王暗中调遣机关战象,一举破敌。三千白毦,乃联军之胆。待白毦精卒,攻破敌阵。挥军掩杀,又有何难。
  蛮夷便是如此。胜则蜂拥而上,拜则四散而逃。论攻坚克难,不动如山。唯我蓟国精兵。
  “观天阁呈报,五月丙午之日,恐天阴日闇。且‘月失中道,移西入毕’,是故‘月离于毕,俾滂沱矣’。恐亦多雨。”士贵妃言道。
  观天阁女仙,夜观天象。言,五月丙午之日,天阴日闇,有滂沱大雨。
  果然,天公不作美。
  见蓟王不语。马贵妃柔声进言:“‘阳燧取火于天’,夫君或可免。”
  “不可。”蓟王虽不信谶纬之术,然吏民皆深信不疑。若丙午之日,阳燧不能取火。必落人口实。于国祚不利。
第091章
取火于天
  “端午三日之期,天象皆如此乎?”蓟王又问。
  “然也。”士贵妃答曰。
  略作思量,蓟王言道:“传命将作寺,另备引火之法。”
  “喏。”士贵妃领命。
  譬如,火鳞天降。若假神鬼之术,刻意而为。时下仙门,皆有秘法。蓟王却传命将作寺,另备火法,自有深意。
  谓,“一事不烦二主”。蓟王,所料不差。铸阳燧,既出墨门,且传承至今。必有天阴无光时,引火之法。毕竟,绝非年年五月丙午,皆是赤阳高照。墨门传承至今,各式天象,必皆有应对之法。
  譬如法烛,摩擦起火。
  亦是周公瑾,妙计破敌之关窍。
  “台筑几何?”蓟王又问,观赛台。
  “当不误,丙午之期。”士贵妃,如实以告。蓟国号称,月起十万楼台。筑近水高台,假机关塔吊之利,更借船运之便。自当事半而功倍。
  “善。”蓟王言善。
  至于,封锁南港水路。横海舰队,日常操练,轻车熟路。左右横海中郎将,潘鸿、朱盖,久随蓟王,乃国之宿将。自楼桑稻作,便率部曲,巡弋国境,二十余载。国中水路,了若指掌。其子朱桓、潘璋,少习水性。自幼入白湖行营,得横海将军黄盖真传。他日必为,国之良将。
  蓟国,文武鼎盛,人才辈出。幕府封国,一日千里。国力累积,英杰汇聚。此消彼长,叔侄三人,如何与敌。长此以往,江山必然归蓟。此乃,天下共识。便如六雄,亦心知肚明。
  河北五州归心,五部都护合围,海外州土向化。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三才齐聚。蓟王三兴炎汉,再续汉祚,定鼎神器。“若白驹过隙,忽然而已”。不费吹灰之力。
  蓟王自归国就藩,居中守正,轻易不离。千金之子,坐不垂堂。便为防,失之万一。
  日前,赴皇英殿夜宴。
  二宫太皇当面,蓟王告知实言:天子无过,不欲篡汉。二宫太皇心知,蓟王必出肺腑之言。然为子孙后代计。五帝若不出蓟王家,何以天下大同。日月所照,江河所至,又如何,皆为汉土。
  再思,蓟王纳尽天下名女仙,又亲赴昆仑,寻西王母,求玄素之术,延年益寿,长命百岁。亦为子孙,长久之计。待蓟王百年之后,大势当定矣。
  蓟王行事,有礼有节。
  端午之庆,蓟王亦遣使,上表甄都。门下主簿孙乾,于天子殿上,备说详情。
  将各方习俗,并为新礼,非蓟王首创。如文帝,以日易月。先前,何后亦行,试儿楚礼。蓟王于封国,新立国礼,亦是王权所在,并不僭越。故,甄都天子,无有不可。朝野上下,交口称赞。
  谓,四时奉献。端午大庆,蓟王自有国礼,奉于君前。
  见难得君臣俱欢颜。便有车骑大将军董重进言,蓟王既兴,端午之礼。天子何不,与民同乐。
  董侯言可。
  遂命大鸿胪,循蓟国仪轨而为。
  大鸿胪司马儁,奉命行事。
  前太保府,今司空府。
  大鸿胪司马儁,遣属吏。呈报端午仪轨。
  见“泛舟大河,取军中善水健儿,龙舟竞渡”。曹司空不由皱眉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851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