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86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863/2006

  史侯虽未言明。蓟王兴兵何为?然先引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颜率至齐,谓齐王曰:‘夫秦之为无道也,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。’”之句。其意自明。
  言下之意。蓟王名为提兵勤王,实则篡夺江山也。
  谓“国仇家很”,“不共戴天”。试想,即便曹孟德委曲求全。只诛首恶,而赦从众,亦不罪天子。然董太皇,焉能不报家仇。
  如前所言。二宫太皇,之所以滞留河北。更命蓟王增筑皇英殿,为其所居。只因,太皇并蓟王,可废立新帝。如此,叔侄三人,皆不敢造次,是其一。蓟王为总王权之极,不被叔侄三人所欺,必殷勤备至,隆礼相待,护二皇周全,为其二。更加汉室三兴在即,与蓟王深度捆绑,再续家门富贵荣华二百年,乃其三也。
  若董氏夷三族,家门荡然无存。再求富贵,又有何意?
  意冷心灰,无牵无挂。唯有无所不用其极,只求报仇雪恨。此乃,人之常情也。
  “朕若都甄,司空免祸矣。”史侯取诏书相赠。
  曹孟德展开一观,不免心动。
  史侯拜曹孟德为丞相,尊“相父”。
  相父、亚父、仲父,皆权臣之敬称。得此诏书,曹孟德当可免罪。
  “若关东、汉中,悉归朕治。‘曹丞相’,可平江东乎?”史侯,再出诛心之言。
  试想,若能合巴蜀并关东之力。得史侯二十万大军。曹孟德一统关东,指日可待。彼时,与二袁隔江对垒。待决一胜负,天下共主。蓟王入朝,河北传檄可定。
  曹氏,一飞冲天,满门富贵。
  史侯,言尽于此。曹司空,再拜而出。
  虽正襟危坐,面色如常。然一路心中,念念回响:“曹丞相可平江东乎?”
  史侯,不愧为人主。久居上位,且又生于史道人之家。心智成熟,远非董侯可比。
  谓“晓以利害”。只需曹孟德,一劳永逸,废立新帝。非但,家仇得报,家门保全。亦可,才智得舒,青史留名。彼时蓟王,亦俯首称臣。先尊一声:“曹丞相”。
  “‘树德莫如滋;云疾莫如尽’。”车驾入府,曹孟德,喃喃低语。
  程昱,字字入耳。稍后,直入御史中丞府,与荀彧相见。
  “不出文若所料也。”内室相见,程昱脱口而出。
  “明公,何所言?”荀彧遂问。
  “明公言:‘树德莫如滋;云疾莫如尽’。”程昱答曰:“正是文若所言,‘树德务滋;除恶务本’。”
  “史侯欲求帝位。”荀彧已窥破天机。
  程昱忙问:“与我等,福祸几何?”
  “祸莫大焉。”荀彧一语中的。
  “何以知之?”程昱求问。
  “‘权谋立而亡’。”荀彧言道:“史侯出身仙门。善用神鬼之术,却不用儒术。立五斗米鬼师张鲁为国师。当可窥也。”
  “不用儒术,儒士何用?”程昱心领神会。
  更有甚者,史侯惯用旁门左道。摄魂术下,皆为傀儡。宫中内外,乌烟瘴气。朝野上下,人人自危。
  此等妖孽,岂可为人君。
第106章
首当河北
  须知,自武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两汉吏治,多出儒术。
  四百年传承有序,根深蒂固,已为定式。即便,儒道法墨,齐归于蓟。蓟王亦先立大儒学之基。而后行兼容并蓄,包罗万种。孰轻孰重,一目了然。
  何况,蓟王与墨门早有约定,只取其技,不取其法。诸子百家,皆循此例。才有《荀子》入《五书》。《蓟国大百科全书》,行科举取士。
  一言蔽之,儒术为枢,百家为机。共驱大汉一藩,扶摇直上九万里。
  蓟王《二十等爵·圩田制》,分户不析产。“苟富贵,毋相忘”,用后世话说,便是“共同富裕”。蓟王所立,家、国、天下:汉室、王家、爵民,三秩江山。正乘风万里,势无可逆。
  众所周知,“山中无老虎,猴子称大王”。两汉四百年,持续削藩,汉家诸侯式微,乃至世家坐大。蓟王诞三百子嗣,各自分封为王。便为重立汉室虎威也。蓟王以为,于时下羔羊而言:『易(喂)饱猛虎,难(喂)熟猢狲』。
  伶牙俐齿,舌尖嘴滑。然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。大树将倒,猢狲先散。古往今来,如此这般。
  于国于民,全然无用。空耗钱粮,喂之何用?
  蓟王即便,纳仙门西佛。亦多归于民间信奉,与治国泾渭分明。关东吏治,与汉廷一脉相承。然反观汉中并江东,皆政教同体。汉中立五斗米,江东浴西佛。皆非儒术。
  如荀彧、程昱等,名士大儒,焉能不忌。
  之所以,先前黄巾乱时,辟祸江东,海内名士,纷纷再下岭南,不欲出仕合肥侯。究其原因,便是立教浴佛,离经叛道。诚然,亦有变通之士,乱世栖身,屈尊投靠。然终归,北上蓟国者,十之八九。此方是,人间正道。
  若史侯得偿所愿,君临甄下。可想而知,为求最大苟同。必使五斗米道,散布关东。太平道余毒未消,岂容五斗米旧病复发。何况,黄巾播乱八州时,关东乃重灾之地。世家大族,家破人亡。辟祸他乡,流徙四处者,比比皆是。
  斑斑血泪,犹未干。岂容社稷,如前般。
  此便是,荀彧、程昱,时下心境。
  心念至此,程昱求问:“该当何为?”
  “先从壁上观。”荀彧答曰。
  “何以,无为?”程昱不解。
  “且看明公,如何行事。”荀彧言道:“料想,史侯所谋,蓟王亦知也。”
  言下之意,先看曹孟德如何择选,再视天下大势而定。
  “也罢。”程昱亦知事大。
  见程昱仍有疑虑,荀彧这便宽慰道:“前时,蓟王赴皇英殿之宴,答董太皇曰,‘天子无过,不欲篡汉’。今董承谋逆,当与天子无干。蓟王,又岂容史侯,篡夺大位。”
  程昱涣然冰释:“文若,所言是也。”
  二人这便定计。
  甄都西市,蜀锦商肆。
  “诸事皆毕,陛下当归。”史夫人言简意赅。
  “曹孟德尚无决断。何以早归?”史侯不解。
  “‘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’。”史夫人小心为上:“事若不成,陛下危矣。”
  “‘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’。”史侯答曰:“况‘行百里者半于九十’。”
  “陛下所言是也。然,唯恐万一。”史夫人柔声劝慰:“曹孟德,乱世奸雄。不可不信,亦不可全信。”
  闻此言,史侯亦有决断:“阿母所虑周全。朕,当回。”
  “陛下,明见。”史夫人亦得心安。千金之子,坐不垂堂。且背后主谋,便是史侯。若被曹孟德窥破。死无葬身之地也。
  事不宜迟,史夫人遂命人,送史侯先归。独留甄下,与曹孟德,暗中往来。
  蓟国北港。
  闻甄都使船抵达。左右国相,携百官列队相迎。
  自掘卌里明渠,行城港分离。蓟王再立北港,专为王室所用。天子使节,自当隆礼相待。
  来回三日。国中人尽皆知。甄都天子许蓟王所请,立国之上将军。诏命已达,万人空巷。
  如前所知,蓟国将校兵卒,皆为“双壁”统率。
  王傅黄忠,号护军将军。立护军大营于王都南郭。扼南港坞堡,并临乡瓮城。另有各部行营,立于四面瓮城之内。守备王都。
  麾下,荡寇校尉颜良,戍三台营;讨虏校尉文丑,戍雀台营;扬武校尉高览,驻无虑营;奋威校尉韩当,驻扶黎营;黑山校尉杨凤,守黑山营;白波右校尉杨奉、白波左校尉韩暹,守白波营。鹰扬校尉太史慈,立安次营;折冲校尉黄叙、立蓟北营。另有护军校尉庞硕,守王都八门二砦。
  黄盖,号横海将军。立横海大营于南港。携左右校尉潘鸿、朱盖,坐镇南港水路,领护千里蓟国渠。
  横海五部,除横海将军本部。另有锦帆、楼船、破贼、戈船四校,分驻国中内外,各处要津。
  锦帆校尉甘宁,驻泉州营,守备渤海内外,并巨马水路;楼船校尉郭祖,驻金州营,监护三韩半岛,并东瀛列岛水路;破贼校尉凌操,驻南皮营,扼漳水入河;戈船校尉文聘,驻黎阳营,巡弋大河水路。
  世人皆知。蓟王可开,万石顶俸。效诸国老。蓟国双壁,只需功勋卓著,假以时日,必得大将军之高位。
  今果不其然。蓟国上将军,虽位在大将军下。然“金印紫绶,位同三公”,亦是万石高俸也。
  王宫车驾,迎甄都天使,行天子驰道,自南港,直入王都。
  沿途所见,重楼高台,鳞次栉比。车水马龙,行人如织。或偎红倚翠,琼楼玉宇;或安车四望,怒马鲜衣。北都京华,远超甄下。饶是一路心事重重如董重,亦不由,瞠目结舌,目不暇给。心中阴霾,不知不觉,无影无踪。涣然冰释,油然而生。
  试想,有蓟王辅保天子,曹孟德又岂敢轻举妄动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86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