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869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869/2006

第114章
先擢为妃
  蓟王命大通守顾雍,筑蓟北王都。比一里之回蓟王宫。蓟北离宫,足有二十一衢。占内城三分之一。唯恐,“天子守国门”。蓟王另设漠北都护府,开辟草原航道。不遗余力,向化塞上各族,归于王治。今又并,武牧、茏城、赵信三城,立郅居郡。并新筑大凌港,持续开拓,北部冰原。十载之后,待嫡长子刘封继位。料想,漠北至西域,乃至更西,皆为汉土。
  广袤万里之地,分封嫡长子,可乎?
  “夫君?”见刘备若有所思,士贵妃柔声相唤。
  “条陈何事。”虑及嫡长子,蓟王未能入耳。
  “太中大夫,阿陵长张臶疏曰,阿陵九城长已定,请夫君过目。”
  “善。”蓟王遂取阿陵条陈一观。
  奉王命。张臶所举,皆出门下佼佼者。九位门徒,足可胜任。
  阿陵九城,乃蓟国第五十二县。如前所知。旧县阿陵,本为蓟王易县为京,另立麟子阿斗为帝所筑。他日。高阳、阿陵、文安,三县足可护易京周全。
  蓟王行事,有备无患。若甄都有变,蓟王当力排众议,立麟子阿斗为帝。毕竟,麟子阿斗,种出蓟王。“地要亲耕,子要亲生”。毋论生养,皆需亲力亲为。断不可,假手于人。
  云霞美人,产期将近。继函园姬,王宫又迎,婴儿潮。三王太后,最是欣慰。常宁二美人,梁姿、白微,身怀六甲,首当临盆。王太后诏命,先擢为妃。仍号常宁,尊“媵妃”。
  钟存慧贵妃常宁殿。居三、四、五,三重。随王宫增筑九重,亦扩为“回”字大殿。足可安置一众媵从。先前,大震关首,云霞美人,多改号常宁。如许师钟瑷,二当美人,今皆母凭子贵,擢升为妃。“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。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”。蓟王累次抬升,官秩薪俸。宫妃亦不例外。蓟王三后,皆领万石家俸。另有象林三十六小苑为汤沐邑。三王太后,二宫太皇,亦不例外。季季王家所得,皆有分润。乃至于,董太皇将永乐积铜,悉数交由车骑大将军董重。不出数载,又存亿钞。
  何况,皇英殿一切用度,皆出蓟王家。毋需太皇破费。养尊处优,神安气集。海内奇珍,四时滋补。血气充盈,容光焕发。又习得仙门导引术。“导气养性”:“导气令和,引体令柔”。驻颜有术,帝后风华。远非洛阳深宫时,勾心斗角,费尽心机,仍朝不夕保,惶惶无终,可比。
  尤其,窦太皇。论年华,比长姐略小数岁。雍容仙姿,国色天香。正是一生最灿时。可惜入宫无宠。若非蓟王相救,早已死于非命。更有甚者,停尸市舍数日,才得以下葬。
  蓟王三兴,再续国祚。续命二宫太皇,便可窥一斑。
  或许逆天,便由改命始。
  然,又说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”。
  尽人事,听天命。可乎?
  “可也。”细看条陈,又观少府旁注九人履历。蓟王这便言可。
  旁注,本意“从旁注入”。语出《东武馆赋》:“潜流旁注,飞渠脉散。”后引申为“正文旁小注”。谓“内外二字,本行旁注,故字差小。”正文称“本行”,疏注称“旁注”。内外二字,大小不同。
  蓟国户籍,分门别类,生平履历,书录详尽。上计署,功不可没。此与市楼券书,赀库账户,大行其道,相辅相成,息息相关。唯有书录无遗,方能见著知微。区分良莠,阶定品级。而后,酌情处理。一言蔽之,蓟人行事,上计为始。四邻、闾里、街衢、坊亭、城邑,逐级呈报。于是乎,上计之初,吏治为基。如此,环环相扣。便是家国天下,炎汉体系。
  放眼寰宇,无可匹及。
  如此精工细作,方能: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;四海无闲田,天下俱欢颜。国祚不继,因民不聊生;民生不继,多吏治先崩。古往今来,莫不如是。
  逢五一会,逢十大朝。饶是如此,蓟王亦需日日升阁理政。足见国政府事繁多。日理万机,亦不为过。
  “长安、碣石、甘泉诸宫,宫人皆备。”马贵妃,续诵条陈。
  “善。”蓟王轻轻颔首。
  蓟王巡游四海,凡到一地,必挥金如土,结好四裔。多有四裔美人,充作回礼。彼时,先置于长安行宫,纯熟《蓟宫仪》。今当一用。分置诸宫,守备宫室。以养人气。
  “王宫增筑,亦需宫人。”宋贵妃进言道。
  “可。”蓟王从谏如流。王宫增筑九重,又造新殿。宫人确已,捉襟见肘。更加云霞卫,多有孕在身,需卧榻静养。函园姬,昼夜戍守,不可轻离。少府女官,毕竟异于宫人。不可混为一谈。再添新人,亦无可厚非。加之,后妃侍寝,皆入合欢殿。便是西域五十六妃,陪嫁媵从,蓟王亦未幸一人。蓟王清白处世,当可避嫌。
  所幸,宫人年三十五,便可致仕。衣食无忧,嫁人不迟。
  “岭南战事如何?”蓟王又问。
  “岭南长史疏曰,扶南女王柳氏,已兵发数路,不日当可合围,扶南王都。”士贵妃答曰。
  “善。”有周公瑾妙计破敌。扶南篡位王,覆灭在即。岭南都护,首开先例。从此以往,非关国运,类似外战,皆无需蓟王亲征。
  五部都护,四辅将军。足可助蓟王,荡平寰宇。
  一言蔽之。蓟王功成在即。
  牵一发而动全身。胜利在望。蓟王更需,居中守正,稳坐钓鱼台。
  “甄都之事如何?”蓟王再问甄都端午之乱。
  “尚无定论。”士贵妃答曰。
  “太皇知否。”蓟王事无巨细。
  “太皇知矣。”宋贵妃柔声答曰。
  “善。”蓟王又问张鲁兄妹:“汉中何如?”
  “尚未可知。”此时,尚无消息传回。
  “夫君,仙门之事,何不求之仙门。”安贵妃,柔声进言。
  蓟王心领神会:“何人可制,史夫人。”
  “乌角先生。”安贵妃答曰。
  四海馆长,乌角先生左慈,道术高深。史道人,便败于其手。端午之乱,死无对证。唯有史夫人,悉知详情。
  若将史侯所谋,大白于天下。仙门入手,许是上策。
  心念至此,蓟王遂问:“史夫人,何在?”
第115章
左慈归国
  “汉中传书言,多日未见。料想,(史夫人)当伏于甄下。”安贵妃,自有主见:“谓‘此一时,彼一时也’。譬如,慧贵妃携云霞美人北归。妾以为,四海馆,亦毋需四海令镇之。”
  “贵妃,所言是也。”蓟王亦如此想。
  彼时,与西王母,多生间隙。故遣乌角先生,坐镇四海馆。谨防王母门下,不请自来,不厌其扰。如今,东女国与蓟国,缔结邦交。王母更遣门下,执事靖陵司金馆。欲与东王父,和合之心,仙门尽知。故乌角先生左慈,毋需大材小用。遣门下弟子,镇守大震关城,足以。
  话说。多年前,蓟王命陇右四海馆,并蓟国方技馆,二署合而为一。时称“四方寺”。苦无人,既通神鬼之术,又可学贯古今。故四方令,乃由四海令左慈、元素令常林,二人同掌。后得庞德公北上来投。蓟王观庞公,隐逸高贤,学贯古今。非儒、法、道、墨,门派可限。遂拜庞公为国老,领四方令。统四海、方技诸馆。
  因黄金台上四方馆。馆长朱建平,先入为主。时人常称“四方令”。未免混淆,儒宗进言:易名相授,必成美谭。蓟王遂取众星拱辰之意,易名“司辰令”。
  并于云台观邸之上,四海仙馆中央。飞架岱舆仙馆,为其署寺。又命庞德公,收太学四子为门徒。授安邦定国之术。
  更兼,云台观邸,守邸丞葛玄。乃出左慈门下高徒。迁寺台上,水到渠成。
  诚然,安贵妃此时进言,遣左慈东归。亦别有玄机。
  西王母,尽遣门下入国。天下仙门,汇聚一堂。海内方士,齐聚南港。只因蓟王身应,东王父之名。
  《仙传拾遗·张子房》:“汉初,(张良)遇四五小儿路上群戏,一儿曰:‘着青裙,入天门,揖金母,拜木公。’时人莫知之,子房知之,往拜之曰:‘此东王公之玉童也。所谓金母者,西王母也;木公者,东王公也。此二元尊,乃阴阳之父母,天地之本源,化生万灵,育养群品。『木公为男仙之主,金母为女仙之宗』。长生飞化之士,升天之初,先觐金母,后谒木公,然后升三清,朝太上矣。此歌乃玉童教世人拜王公而揖王母也。’”
  《吴越春秋》亦载:“(越人)立东郊以祭阳,名曰东皇公;立西郊以祭阴,名曰西王母。”
  据此可知。东王父与西王母,乃时下仙门尊崇,阴阳二主神。
  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。便是后世所谓,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”。天下名女仙,争相飞入蓟王家。所欲所求,不言自明。
  如此再思。蓟王求西王母,亲授玄素术之心,有增无减。当与名女仙,一般同。
  谓“人多手杂”。南港本就是,四海船商汇聚之地。唯恐仙门中人,不择手段。妖言惑众,兴风作浪。故遣左慈以镇之。更有甚者,知马鸣大士,亦兼神通。大佛寺前,欲登门搦战者,日以百计。皆被守卫,好言劝回。
  三兴在即。若起仙佛相争,于国不利。此时,遣左慈归国。亦是为国辟祸也。
  “云台观邸,四海仙馆,可为署寺。”蓟王已有定计:“以御国中,仙门方士。”
  “夫君,明见。”安贵妃笑赞。
  “国中女仙,何人可御。”马贵妃又问。
  “‘观天阁主’,三殿女仙可御之。”蓟王笑答。谓“观天阁主”,便是瀛贵妃那美。三殿女仙,乃以麻姑、翟姜、上元、云华等人为首。自上元、云华,母凭子贵,立为王妃。麻姑、翟姜、延娟、延娱、旋波、提谟,诸名女仙,蓟王便多有宠溺。以求珠胎暗结,血脉相连。
  诸女仙,随蓟王日久。助蓟王容成术大成,厥功至伟。蓟王命麻姑仙派执事司木馆。便有褒奖之意。故自不会,厚此薄彼。
  王宫九重,“三坛一台”。南宫迎仙台,蓟王意属巫山神女。待竹隅女王,玉清神女房素入宫。三坛择西宫泰畴坛,为其掌管。东宫紫云、北宫万神,二坛。当由汉水神女延娟、延娱,玄天二女旋波、提谟,四姐妹分掌。
  如前所知,殿设署,观置令,台为令史。
  譬如“兰台令史”,隶御史中丞,掌书奏及印工文书,兼校定宫廷藏书文字,秩六百石。
  又如“东观令”,掌著书、校书藏书等事。今汉于洛阳南宫,置“东观”,以谒者及五经博士校东观《五经》、诸子、传记、百家艺术,整齐脱误,是正文字。
  或曰,坛与台同。
  循例。迎仙台,当置迎仙令史。泰畴坛置,泰畴令史,紫云坛置,紫云令史,万神坛置,万神令史。
  谓,“物极其用,人尽其才”。三殿女仙,各司其职。至此,王宫女官,建制齐备。
  可想而知。得蓟王敕命,汉水神女延娟、延娱,玄天二女旋波、提谟,各拜万神、紫云,左右令史。四女亦是喜极。有宫职傍身,双食俸禄,乃其次。能为夫君分忧,妾等,幸甚至哉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869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