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870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870/2006

  稍后,蓟王敕命门下署,择选甘泉三卿。一日理政,暂告段落。
  蓟王起身,阁妃伴驾。登顶天枢,观浑天寰宇,海市转运。
  大国重器,神工鬼斧,灵机天成。蓟王专设“天枢署”,择少府女官,日夜看护。首任天枢署长,乃国令黄承彦长女,黄芝,字灵女。年方十四,尚未及笄。料想来年春闱,当可一鸣惊人。
  “拜见王上。”黄灵女携女官接驾。
  “灵女免礼。”蓟王含笑言道。
  署中女官,多出墨门子弟。自幼耳濡目染,深谙机关之术。蓟王合欢殿,左右偏殿,皆为天枢、瑞麟,署寺官舍。毋论瑞麟女官,亦或是天枢女官,皆为国中才女佼佼,出身显学之家。蓟王身体力行。助女校兴盛。是否开女吏,蓟王听之任之,拭目以待。
  环形顶阁。四壁、宝顶,皆是琉璃。除赤金框架,清钢桥梁。余下皆为琉璃铺陈。天光通透,上下无遮。仰望落日余晖,俯瞰御苑中景;纵览王都京华,细观寰宇转运。
  大国至美,莫过如此。
第116章
求诛逆臣
  寰宇转运图上,所载海内洲土,蓟王多曾亲临。山水草木,风土民情,历历在目,记忆犹新。
  蓟王已命新晋大匠宗马钧,将寰宇转运图,原样再造于金乌船宫。蓟王纵远游七海,亦可实时掌控。
  先前,墨门式微。为求一线生机,不惜兼夹神鬼。今已与百家并入《蓟国大百科》。随炎汉三兴在即。士、农、工、商,国之石民,皆有进身之道。与国同休,不可分割。墨门弟子,已遍及国中。如黄灵女这般,深谙机关之术,绝非个例。如琅琊诸葛氏诸女,皆通晓机关术。诸葛亮,更是家门翘楚。譬如授业恩师庞德公,亦兼墨门奇术,又学贯古今。太学四子如庞统,亦称“百家全才”。炎汉后继有人。
  待船宫寰宇转运图造毕。蓟王有意,遣金州港令诸葛珪二女,诸葛媛、诸葛婵;或沙州港令诸葛玄二女,诸葛娟、诸葛妍。“诸葛四女”中一人,执掌船宫天枢署。
  蓟王行事。先易后难,循序渐进;潜移默化,润物无声;日积月累,水到渠成。
  先命马钧造大花楼机,又造汽弩,三造寰宇转运图。蒸汽机已,呼之欲出。蓟王有生之年,当可得见。毋需牛马之力,足可纵横天下。
  夫君心怀天下,诸贵妃感同身受。
  五月丙午之后,暑热骤起。机关天车,引清泉水至九重顶,注满“天池”。而后,水满自溢。好似悬溜飞瀑,又似水帘挂壁。沿一里之回,九重错落之环形暗槽,飞珠溅玉,层级泻下。汇入灵辉一重殿外御池。清凉消暑,尽得机关之利。
  诸如机关扇,铜冰鉴等,纳凉器具齐备,亦助宫室降温。游泳馆,更是日日人满。乐舞、击鞠,赛马、机织,“雪花频落粉,香汗尽流珠”。畅游曲水,玉体透爽。待晚餐毕,内外装点一新。入合欢殿,侍寝夫君,“金壶半倾芳夜促,梁尘霏霏暗红烛”,“凉风萧萧漏水急,月华泛艳红莲湿”。
  无心夜话。
  甄都,司空府。
  “何人投刺?”曹孟德隔窗相问。
  心腹廊下答曰:“言,乃是蜀中旧交。”
  “速请。”曹孟德这便,披衣下榻。
  卞夫人心知。乘夜来访,必事关机密。遂起身为夫君梳洗。
  步入前堂。蜀中旧交,正是女扮男装,史夫人。仙门易相改容,栩栩如生。若非熟识,断难识破。
  “夫人所为何来。”曹孟德冷言先问。
  “乃为司空解忧。”史夫人谄媚一笑。
  “如何解忧。”曹孟德不置可否。
  “令安集将军伏罪。”史夫人直言相告。
  “哦?”曹孟德闻言,不由心动。话说,三司会审,不动大刑。安集将军董承,只领同谋。拒不认端午刺杀之罪。饶是司空司直程昱,亦无可奈何。所谓“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”。眼看,六雄骚动,战乱将起。唯恐,夜长梦多,迟则生变。曹孟德必行,快刀斩乱麻。否则,必为有心人所乘。
  “夫人,如何施为?”曹孟德必有此问。
  “三司堂上,坐领其罪。”史夫人答曰。
  “莫非,‘摄魂术’乎?”史道人名动京师,曹孟德岂无耳闻。
  “然也。”史夫人面露得色,毫无隐瞒。
  谓,“真人面前,不说假话”。何况,曹孟德素有权谋。与其弄巧成拙,不如坦诚相待。其中厉害,毋需多言。只需董承伏罪。坐实刺曹主谋。曹孟德,遂据大义。后事如何,皆任其予取予求。
  上可废董侯,中可夷董氏三族,下可诛董承。皆在曹孟德一念之间。
  “胜筭(算)几何?”曹孟德需十足把握。
  “贱妾,从未有失。”史夫人,稳操胜券。
  “可。”曹孟德已有决断。
  “司空,明见。”史夫人谄媚下拜。
  身逢乱世,为求自保,无所不用其极。蝼蚁尚且偷生。何况,乱世枭雄曹孟德。二人这便定计。
  送走史夫人。曹孟德忽起一丝悔意。然虑时局之危极,又抛之于脑后。如蓟王少时所言,事急从权。曹孟德,暗自安慰:事已至此,不得不为。
  翌日。司空司直程昱,大喜来报:董承,俱(坦)白矣!
  曹孟德强压心头喜极,佯装不知,细问缘由。
  程昱这便将三司会审详情,事无巨细,和盘托出。听闻,三司凡有所问,董承皆有所答。并亲笔签押,铁证如山。
  程昱,字里行间,无有片语只言,涉及史夫人。足见史门行事,毫无破绽。
  曹孟德,这便心安:“上表天子,求诛逆臣。”
  “喏!”程昱领命自去。
  不等程昱拟定表奏,便有车骑大将军董重,十万火急,入宫面圣。
  “安集将军,已伏罪?”董侯闻声惊起。
  “陛下救我。”大将军董重,涕泗横流,抖如筛糠。
  “如何是好……”董侯颓然瘫坐。一时手足无措。
  黄门令左丰,低声进言:“陛下,何不召太傅、司徒、尚书令入宫。”
  “善。”董侯幡然醒悟。
  稍后,太傅杨彪,司徒伏完,尚书令桓典,奉诏入宫。
  此时,安集将军,当堂招供,坐领谋刺大罪一事。众人皆知。
  “为今之计,该当何为?”天子先问。
  太傅杨彪,老成谋国:“回禀陛下,安集将军,以卑谋尊,以下犯上。死罪矣。”
  “如何定罪。”天子必有此问。
  “当满门‘下狱死’。”司徒伏完,据实相告。
  “下狱死”与“弃市”,同为“处以极刑”。然却大有不同。下狱死,多以白绫绞杀,或鸩酒毒杀。可留全尸。后世称“隐刑”。弃市,多行腰斩,亦或是枭首。后世称“明刑”。
  虑及董承乃董氏外戚,勋贵之身。故留全尸,并掩其恶名。
  譬如中常侍王甫,诬勃海王谋逆。“(刘)悝自杀。妃妾十一人,子女七十人,伎女二十四人,皆死狱中。傅、相以下,以辅导王不忠,悉伏诛。”勃海王举家下狱死。傅、相以下,则为弃市。足见极刑,明隐不同。
  “三族何如?”天子,退而求其次。
  太傅杨彪,一声暗叹:“皆出司空所虑也。”言下之意,董重满门性命,皆在曹孟德,一念之间。
  闻太傅两可之言。司徒伏完,不敢苟同:“老臣以为,董氏灭族矣。”
  “这……”董侯惊恐。
  “陛下救我,陛下救我!”董重惊怖。
  董侯毕竟年少,远未元服。纵有心,亦无能为力。悲从心起,泪目言道:“朕,如何救之?”
第117章
坐法伏诛
  董承伏罪,始料不及。
  毕竟,贵为外戚。不动大刑,且明知坐罪,必害满门。为何认罪。
  一心求死乎?
  奈何三司会审,众目睽睽。一问一答,皆书录无遗。更有董承亲笔签押。事已至此,多说无益。又过一日。御史中丞荀彧上表,求诛逆臣。
  非出司空司直程昱,乃出御史中丞荀彧。足见,曹党已先成共识。且与司空司直,曹氏鹰犬程仲谋,不同。御史中丞荀文若,常恪守臣节,不偏不倚。荀彧上表,非同小可。
  且并未言及,定罪量刑。只求“诛逆”。语出《史记·晋世家》:“郄至曰:‘发兵诛逆,见彊辟之,无以令诸侯。’”意指,讨伐叛逆。此处,乃指诛杀逆臣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870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