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875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875/2006

  “何以知之?”麋竺求问。
  “董承刺曹于先。董重矫诏其后。曹孟德,何其无辜?”陈元龙,一语中的。
  “元龙,所言是也。”麋竺亦悉知关窍。既出陈公台设谋,又岂令曹孟德得利。二董有罪,孟德无过。蓟王必不奉诏。若曹孟德,举兵攻破甄都宫。杀二董如屠鸡犬。甄都再无人掣肘。天子沦为傀儡。
  彼时,天子震怖,君臣离心。为存续家门,求长久之计。曹孟德,必行废帝,永绝后患。然普天之下,还有何人,可继大汉帝位。
  心念至此,麋竺不吐不快:“闻,蓟王有意,易县为京……”
  “子仲,慎言。”湖海豪士陈元龙,断言道:“蓟王,必不从也。”
  “既如此。陈公台,何所谋?”麋竺不解。
  智机千变,灵光一现:“汉中史侯。”
  麋竺大惊:“曹孟德欲行,废董立史乎?”
  “许,反其道也!”窥破天机,陈元龙一时,冷汗淋漓:“‘卑不谋尊,疏不间亲’。陈公台,有失臣道,恐难善终。”
  麋竺有感而发:“‘善作者不必善成,善始者不必善终’。”
  闻此言,陈元龙一声慨叹:“今汉,国祚尽矣。”
第122章
专诛英雄
  徐州下邳,城外都亭。
  五月丙午,普天同庆,因蓟王而兴。三日节庆,下邳亦结彩张灯。万民空巷,游人如织。自吕布以降,徐州属吏,如临大敌。唯恐细作,趁机作乱。所幸,内外如常,并无异动。三日节庆刚过。吕布遂与陈宫,车驾出游。巡视城外,百里青禾。
  绿树成荫,长亭对饮。举目欣欣向荣。与水淹下邳时,满目疮痍,不可同日而语。
  吕布落杯相问,甄都时局:“公台之谋,何所出?”
  “《诗》曰:‘乘彼垝垣,以望复关。’”陈宫笑答:“便是『因利乘便·从壁上观』之计也。”
  吕布又问:“如公台所料,曹孟德先诛董氏,再弑史侯。并吞汉中,十万精兵。关东无可当也。”
  陈宫笑意不减:“将军所言是也。”
  “既如此,与我何益?”吕布不解。
  自闻端午之乱,安集将军董承下狱。陈公台便知,甄都有变。又知天子心向董氏,欲假外戚制衡曹党之心不减。更知曹孟德,必报杀子仇。断难与董氏苟同。然却忌君臣离心,惹怒天子。唯有一不做,二不休。将董侯一并废去。方能万无一失,永除后患。而汉中史侯,必自投门前。欲与曹孟德苟且,篡夺大位。取董侯而代之。
  然乱世奸雄曹孟德,必虚与委蛇,先假意一拍即合,待并吞汉中,再行反戈一击。弑史侯,与董侯化干戈为玉帛。如此,既灭董氏除家门大患,又灭汉中割据。兼并十万精兵,左右通吃,最大得利。
  此时。陈公台虽不知,端午刺曹,乃出史侯所谋。然却已料定,汉中史侯,并曹孟德,必如此这般行事。然唯恐荀彧、程昱力谏,故遣别驾麋竺北上,说司徒伏完,献矫诏之计。乃至于,矢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董重,裹挟天子,矫诏诛曹。双方,你死我亡,势同水火。曹孟德,如何能与董氏,握手言和。
  此,亦是吕布不解之处。
  若曹孟德,果如陈公台所料。与史侯暗中苟且,先杀董氏满门,作势欲废董侯。再反弑史侯,并吞汉中十万大军。稍后,行嫁祸安国,再立董侯。如此翻手为云,覆手为雨,便宜占尽。
  待吞并汉中,曹孟德兵锋所指,关东再无人能敌。徐州必首当其冲,被曹孟德围攻。陈公台此谋,看似利人损己。吕布,焉不见疑。
  陈公台遂告知以心腹之言:“时陈元龙,放曹孟德归。荀彧言,乃因大义。亦如蓟王‘信大义于天下’,遂为世人所敬。然,如曹自言:‘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。’将军以为,曹孟德,大义之人乎?”
  “乱世枭雄,何言大义。”吕布言道。
  “然也。”陈公台,一语破天机:“若曹孟德,假大义之名,却阴行苟且之事:先诛董氏,再弑史侯。天下虽不明,然蓟王焉不明乎?”
  谓一语惊醒梦中人。吕布这才醒悟。正如水淹下邳,盖海舰队搁浅河道。彼时,见曹孟德命兵卒,解兵救济城下灾民。陈元龙出于大义,不忍火攻。放任泗水自流,盖海解困而去。曹孟德,这才大难不死,逃得性命。
  彼时。陈公台,便顿足捶胸,仰天长叹:孟高无智,元龙不明。
  张超中曹,虚虚实实之计。陈登被曹,道貌岸然所欺。满腔心血,付之东流。于是陈公台,痛定思痛,再设奇谋。便为揭曹孟德伪善之皮。露其枭雄之相。
  于是乎,再设奇谋。携天下,冷眼旁观。坐视曹孟德,于危机之中,左右逢源,最大得利。
  只需,曹孟德如此行事,必被蓟王所恶。大汉明王,传檄天下。群雄并起,甄都旦夕可破。
  陈公台足智多谋。越挫越勇,奇计迭出。“一计不成,又生一计”。如此接二连三,曹孟德疲于奔命。如何能敌。
  吕布目视陈宫,心中万千感慨。
  诱饵早已下好。且看曹孟德,是否愿者上钩。
  论知曹孟德至深。无人可出,陈公台之右也。
  难怪。陈公台言,只需从壁上观,稍后必见分晓。
  谓“鬼使神差”,“造化弄人”。陈公台『因利乘便·从壁上观』之计,乃是连环计之后计。先前还有史夫人,『移花接木·嫁祸离间』之计。如此,上下相合。遂有曹孟德,腹背受敌。
  若是寻常人等,必投子认负,安于天命。然如曹孟德,自诩天下英雄,往往行火中取栗,欲求逆转乾坤。
  一言蔽之,“香饵之下,必有悬鱼”。
  无怪陈元龙,窥破陈公台此计,乃至冷汗淋漓。此计,不谋匹夫,专诛英雄。
  蓟都临乡,皇英殿。
  甄都条陈,事无巨细,蓟王皆命人实时抄录,转呈二宫太皇。
  尤其董太皇,视董侯如己出。自知车骑大将军董重,挟天子发矫诏。一时心慌意乱,六神无主。急命皇英署长孔萤,候于瑞麟阁外,谨防有失。
  蓟王遂亲赴皇英殿觐见。好言宽慰。
  董太皇垂泪言道:“车骑大将军,鄙陋无谋。必受人蛊惑。”
  谓,“知子莫若母”。毕竟亲侄。董重品行如何,董太皇焉能不知。
  “太皇毋虑。”蓟王言道:“端午之乱,另有首谋。非出安集将军。车骑大将军,乃为自救。社稷无陨,当可赦之。”
  “王上,已知首谋乎?”窦太皇柔声问道。
  “乃史夫人所为。”蓟王遂告知以实情:“四海令左慈,已入甄下。料想,不日,当可大白于天下。”
  “甚好,甚好。”见蓟王言之凿凿,董太皇自当深信不疑。
  窦太皇又问:“何人蛊惑车骑大将军。”
  “许是,司徒伏完。”蓟王知无不言。
  “伏完,为报私仇乎?”窦太皇必有此问。
  “必有此因。”蓟王言无不尽。
  “将相不和,社稷难继。”窦太皇又问:“王上,欲立阿斗乎?”
  “臣,并无此意。”蓟王,如实以告。
  不料董太皇,悲从心起:“关东逐鹿地,非六雄无存。”
  言指,董承、董重,乃至董侯,皆非六雄之敌。话说二董,虽取名承、重。然中人之姿,碌碌无为。又如何能,承社稷之重。
  譬如,“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枭雄”。饶是曹孟德,亦需因势因时而变。
  又如,三闾大夫,不肯随波逐流。唯有以死明志。
  普天之下,唯我蓟王。和光同尘,表里如一。
第123章
汉无共主
  如董太皇所言。叔侄三人,共分皇权。乃至九州幅裂,人心思乱。才有六雄,乘势而起。庸碌如二董,窃据高位,犹不知足。利欲熏心,夺利争权,虎口夺食。被六雄所恶,身首异处,在所难免。
  人贵,在知足。更贵,自知之明。
  是故,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”。
  “汉无共主。关东群雄,‘阴有不臣之心’者众。”窦太皇,一语中的。
  “太皇,明见。”蓟王亦不禁慨叹。
  蓟王日理万机,不得久留。这便告退。待殿中只剩二人。窦太皇柔声劝道:“王上言,定护家门周全。”
  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董太皇止泪反问:“王上,真有此言。”
  “然也。”窦太皇轻轻颔首。
  二人虽说,同病相怜。然董太皇,似有难言之隐多年。奈何前朝旧事,过眼云烟。物是人非,消弭于无形矣。
  譬如,昔困龙台上,孝仁皇干尸口出,“慢藏诲盗,冶容诲淫。窃钩窃国,盗嫂受金。惑世盗名,欺天罔上。窃钩者诛,窃国者侯”,究竟何意。彼时,流传甚广。稍后得知,孝仁皇干尸,乃太平道用傀儡术假扮。所谓“孝仁箴言”,此亦出天平道,污秽之语。遂被人遗忘。然,空穴来风,事必有因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875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