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88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883/2006


第132章
永乐隐秘
  “董侯,非出汉室。”电光石火,程贵人,已有定计。
  “贵人,何出此言。”袁皇后,焉能不惊。
  “皇后可知,永乐旧事乎?”程贵人,不答反问。
  “永乐积铜,亦或是永乐童子?”袁皇后,遂问。
  “正是逐鬼童子。”程贵人,遂将前情往事,娓娓道来:“时,何后,假上元夫人之手,知王美人贵子,必在童子‘申’,并童子‘兹’,二子之中。”
  此事,广为流传。便是民间,亦有风闻。袁皇后,自当知晓:“二宫太皇,携童子北投蓟国,欲假《起居遗诏》,另立天子。不料华云舟上,机关暗藏。何后携赵忠并黄门死士,夺董侯而还(详见:《列宿·029
得失参半》)。”
  “然也。”程贵人,语出惊人:“皇后可知,‘申’、‘兹’二童,一人为王美人子,一人为董太皇子。”
  “竟有此事。”袁皇后,这便醒悟:“故贵人言,董侯非出汉室。”
  “正是。”程贵人答曰。
  “然,若董侯乃董太皇所出,非先帝血嗣。何后又岂会,不辨真伪。”袁皇后,心思缜密。
  此事,程贵人已先行窥破:“乃因董侯与先帝,一母所生,兄弟是也。”
  袁皇后幡然醒悟。若果如程贵人所言。董侯与先帝,非是父子,乃为兄弟。相貌皆酷似其母也。于是乎。何后误打误撞,将董侯错认为王美人贵子。
  谓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。稍后,董太皇,爱屋及乌。更不惜耗尽半生积财。将永乐积铜,悉交由董重,只为护董侯周全。
  天下人,皆以为。董侯自幼豢养于永乐宫中。董太皇,视如己出,故不惜散尽家财。然程贵人,冷眼旁观。早已窥破天机,非是爱屋及乌,只因爱子心切。笃定董侯,必是董太皇所生,无父贱种。亦如老父程璜所言。董太皇,欲行“鱼目乱真珠”,窃取大汉帝位。
  此时再回忆先前。毋论曹节盗书,亦或是程璜私授。黄门宿老,全护汉室之心,至死方休。家国天下,黄门附汉而生,甘为汉室苍犬。虽贪残放滥,遗祸万年。然亦足有,可取之处。
  奈何,时过境迁,死无对证。
  黄门凋零,十不存一。如何佐证,永乐宫闱,确有其事。
  见袁皇后,凝眉沉思。程贵人,亦不多言。谓“空穴来风”,“空谷余音”。“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”。
  心念至此。袁皇后,喃喃低语:“‘夫以地事秦,譬犹抱薪救火,『薪不尽,火不灭』’。”
  “‘树欲静而风不止’。”程贵人,心领神会。
  “然也。”四目相对,莫逆于心。
  事不宜迟。
  待朝议毕。合肥侯,移驾临海殿。袁皇后,这便将“永乐隐秘”,娓娓道来。
  言罢,却见合肥侯,黯然无语。
  此等宫闱禁忌。事关董太后一世贞洁,更牵连汉家清誉。合肥侯乃董太皇次子。虽自幼离京就藩,不受母兄关爱。然终归,为人子、弟。岂无顾忌。
  袁皇后亦知合肥侯,心中难为。然家国天下,公私分明。何去何从,说与不说。且看合肥侯,如何决断。
  须臾。忽闻合肥侯一声长叹:“洛阳为帝,朕初见太皇,便知有异。”
  合肥侯,食乳方兴。入京为帝,永乐觐见,便近身嗅得乳香。彼时董太后,托言哺逐鬼童子,身染食母之乳。待合肥侯,鞠城兵变,沦为废帝。离京时,董太皇为治合肥侯隐疾。宽衣哺子。
  合肥侯,“跪而吮皇乳”,遂愈隐疾。狂病不发,然(食乳)方兴依旧。
  彼时,涕泗横流。母子,心结尽释。合肥侯,亦不得而知。董太皇守寡多年,何来新乳。稍后,问过御医。方知,禁中有催乳之术。只需曾诞下子嗣,妇人纵无孕,亦可催乳。宫中食母,多半被施此术。
  悉知内情。合肥侯,终是释怀。
  不料,今日却知。永乐太后,非催生,乃自生。
  “董侯,乃朕之三弟。”合肥侯,不置可否。
  “许,正是如此。”袁皇后,柔声答曰。
  “且非出汉室。”合肥侯,面无表情。
  “陛下,所言是也。”袁皇后,柔中带刚。
  “曹孟德所虑,董侯乃出汉室。故‘欲投鼠而忌器’。若知董侯乃朕三弟,且非出汉室。”言及此处,合肥侯已有定计:“必夷董氏三族矣。”
  “陛下,明见。”凝视江东天子。袁皇后,眸深似海。家国天下,如何取舍。唯凭合肥侯,乾纲独断。
  “来人。”
  “奴婢在。”黄门令黄纲,闻声入殿。
  “速召大将军,司空入宫。”
  “喏。”黄门令黄纲,领命自去。
  闻合肥侯,只召二位兄长,入宫相见。袁皇后,已会其意。
  正因兹事体大。故非外戚,不可告知也。
  少顷。大将军袁绍,司空袁遗,入宫觐见。
  悉知永乐隐秘。袁遗慨叹,远非袁绍可比。洛阳旧事,浮想联翩。心中一动,忽有所悟:“‘唐周’之乱。”
  合肥侯轻轻颔首:“朕,亦有所闻。”
  袁绍言道:“时,陛下尚未入京。唐七之死,乃洛阳令所考。臣与蓟王,并曹孟德,皆曾参与其中……”
  袁绍这便将,昔日隐秘,和盘托出。
  闻唐七,被人倒栽酒瓮,挣扎间抓住一枚博筹,死后又被强行抽出。乃至铜丝折断,遗落指缝(详见:《关东·036
计中之计》)。刘备等人,顺通摸瓜。经由命案现场,搜出诸多赃物。稍后得证,乃出永乐积铜。永乐太后,讳莫如深。此案亦是,不了了之。
  合肥侯,遂言道:“莫非,太皇被此贼所污。”
  袁绍一声慨叹:“臣,未可知也。”
  木已成舟,于事无补。为今之计,又当何为。
  见二袁无语。合肥侯,索性明言:“朕若遣使甄下,以告曹孟德。何如?”
  袁绍肃容下拜:“董氏夷三族,董侯为废帝。”
  “司空,以为如何?”合肥侯又看袁遗。
  “大将军,所言是也。”袁遗亦大礼参拜。
  “何人可说,曹孟德。”合肥侯,掷地有声。
  “唯有淮南,袁公路。”大将军,振聋发聩。
第133章
斟酌损益
  因牵扯家门隐秘,汉室禁忌。故合肥侯,并未大张旗鼓,广纳良言。只召袁氏兄弟,闭门相商。所谓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。无有尚书令刘巴等,江东智者,出谋划策。更加,合肥侯为破兄弟之盟,穷尽所思而不得其解。故才有百密一疏。利欲熏心,未曾斟酌损益。
  乃至于,草草行事。
  这便遣心腹过江,传书淮南袁公路。却忘了,若董侯被废,曹孟德当立何人为帝。
  若史侯都甄,汉中、关东,合二为一。汉中西凉众将所辖,十万精兵,为曹孟德所用。徐州吕奉先,纵位列六雄,兼有陈公台之谋,亦难当二十万虎狼之师。
  徐州覆灭,淮南袁术,如何苟安。彼时,曹孟德摧枯拉朽,席卷关东。与二袁对垒长江,会猎江左。合肥侯机关算尽,却皆为他人做嫁衣。彼时,焉能不追悔莫及。
  淮南寿春,袁术府邸。
  悉知汉宫隐秘。饶是,嚣张跋扈,以气高人袁公路。亦不禁,目瞪口呆。
  话说,洛阳时光,于诸人而言,皆记忆尤深。难以磨灭。袁公路,倍思前后,这便幡然醒悟。彼时,未能窥破之迷局,如今皆豁然开朗。唐七之案,牵扯禁中。二袁并曹操,皆与刘备,参与其中。如今再思,区区一永巷良工,如何能牵扯太平道逆乱。乃至大贤良师,迫不得已,提前举事。这才有,八州播乱。
  先帝崩于困龙台上。弥留之际,连出昏诏:兄终弟及,父死子继。累及,天下三分。
  彼时,刘备遣史涣,携绣衣吏中,善敛尸者。亲为唐七验尸。寻得蛛丝马迹。不料时洛阳令周异,却奉命结案。刘备曾暗中追查。永乐积铜,浮出水面。众皆以为,宫中之所以,讳莫如深。只因唐七趁募为永巷良工,修缮永乐宫之机。见财起意,窃永乐积铜,暗中变卖。不料事发,遂被灭口。
  究竟是禁中所为,亦或是销赃之主,不得而知。
  如今再思。此人非但见财起意,亦见色起意。
  “嘿!”袁术亦不禁对唐七此人,刮目相看。说到底,还是永乐署灾,与贼人可乘之机。若只是因奸受孕。董太后暗中堕去,亦不为人所知。
  奈何,王美人暴毙。唯恐贵子有失,遂豢养于永乐宫中。且先帝,素怀废长立幼之心。董太后,这才利欲熏心。竟悄然诞下野种。欲行,鱼目混珠。
  果然,有其母,必有其子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88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