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902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902/2006

  于是,张济携三千铁骑,暂居宫苑。以观后效。
  宾主落座。张济先问:“三司考问,可有定论。”
  “尚无定论。”曹操,如实作答,又话锋一转:“若史侯,非出汉室。大将军,当做何为?”
  “未可知也。”张济,亦如实相告。
  “某已遣使河北,请蓟王另立。”曹孟言道:“若麟子都甄。大将军入朝可乎?”
  “某,仍领骠骑大将军乎?”张济反问。
  “然也。”曹司空总甄都朝政,言出必行。
  “若麟子即位。某愿携汉中十万大军,为司空所用。”张济抱拳言道。
  “得大将军相助,何愁群雄不灭。”曹司空大喜。
  张济又问:“若蓟王不欲,又当何为?”
  蓟王恪守臣节,亲疏有别,从未僭越。自先帝崩后,三帝即位。蓟王皆听之任之,并未干预。此番,若仍不例外。曹司空,恐难说蓟王,放麟子南下。
  “事若不济,仍保董侯,如何?”曹司空试问。
  “这……”张济,权衡利弊,不置可否。
  “毋论史侯,何所出。皆为首谋,害我长子并弟、侄。不可再为人君。”曹司空,道明心意。
  略作思量。张济试问:“司空与董氏,必生瑕衅。再保董侯,不惧后患乎?”
  此乃诛心之问。话说,曹司空,率百官攻城。双方,刀兵相向,血战一日。又岂轻易,握手言和。
  “大将军,所言是也。”曹司空,慨叹出声:“如若不然。投合肥侯,可乎?”
  “必不可也。”张济言出自醒。若蓟王不舍麟子。叔侄三人,唯董侯,可扶立。
  “既如此。大将军,意下如何?”话已至此,毋需多言。
  “某,愿与司空‘携手同行’。”张济这便定计。
  “善。”曹操焉能不喜。
  所谓,“良禽择木,贤臣择主”。史侯,再难为帝。张济,仁至义尽。
  二人把臂而起,俯瞰宫苑亭阁。史侯正幽居。
  张济忽道:“国师张鲁,汉中监国。司空,宜早说之。”
  “大将军少安。”曹司空已有计较:“张鲁乃蓟王假子。荀文若,此去蓟国,可说蓟王。”
  “司空,早有计较。”张济颇多欣慰。能总甄都朝政。位列六雄之中。曹孟德,绝非浪得虚名。
  广陵郡,茱萸湾,徐州水军大营。
  镇东将军,吕布旗船。
  徐州别驾麋竺,登船传书。
  吕镇东、陈伏波,方知甄都惊变。史侯本胜券在握,岂料先帝显灵,功亏一篑。更揭破史侯,离奇身世。令天下哗然。
  “先帝,神应。”吕布惊疑不定:“可乎?”
  “未可知也。”军师陈宫,一声慨叹。
  “‘子不语怪力乱神’。”陈登亦道:“神鬼之事,不可尽信,不可不信。”
  “若史侯,非出先帝血嗣。关东,又当何为?”吕布问道。
  陈宫斟酌言道:“关东不可一日无主。窃以为,曹孟德,必遣使河北,乞蓟王另立。”
  陈登亦如此想:“麟子可为帝。”
  吕布随口一问:“麟子,可为帝乎?”
  陈登这便醒悟:“许,仍是董侯。”
  陈宫忽问:“甄都遣使何人。”
  麋竺答曰:“乃御史中丞荀彧。”
  陈宫一声慨叹:“荀文若此去,非为求立天子。乃为说,张鲁来投也。”
  “必是如此。”陈登亦醒悟。
  陈宫喃喃自语:“不觊汉中,千里沃野。只惧南阳,十万大军。”
  陈登,亦苦思良策。
  曹孟德若得汉中西凉诸将。再合卫将军十万营士。足可将关东群雄,各个击破。彼时,徐州四国一郡,独木难支。如何与曹孟德相持。
  “‘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’。”陈宫直言不讳:“结好袁术。与合肥侯,虚与委蛇。”
  “不可。”陈登,出言劝阻:“首鼠两端,取祸之道。不等蓟王传檄,已为群雄所灭。”
  陈宫信服:“元龙,所言是也。”
  吕布遂问:“为今之计,该当何为。”
  “且,从壁上观。”陈宫答曰。
  “也好。”见军师,气定神闲。吕布亦得心安。
  西宫,皇英殿。
  皇英署长孔萤,趋步入殿:“先帝神应,董氏得免。”
  董太皇,急忙言道:“书文何在。”
  “书文在此。”孔萤上呈甄都邸报。
  董太皇,一目十行。不等看罢,已潸然泪下。
  “祖宗保佑。”窦太皇亦喜极。
第156章
神遇可免
  董太皇,累日惶恐难安,噩梦连连。一朝得解,焉能不,喜极而泣,不能自已。
  见董太皇,不能自持。窦太皇,虽取书来念。
  “先帝有灵。”书文念罢,董太皇,拭泪言道。
  “长姐,所言是也。”窦太皇柔声宽慰。只是,死罪可免,活罪难逃。前夜。董太皇被发跣足,陈情王太后当面。进出皇英殿,如何能瞒过窦太皇。虽乞王太后,万勿外传,尤其不可告知蓟王。奈何史侯布告天下。蓟王得报,亲临问询。董太皇,虽闭口不言。然却已坐实,董侯乃太皇所出。
  事已至此,再无转圜。即便,董侯身世,董太皇讳莫如深。然却早已坐实,非出先帝。更加,曹司空与董侯,历经此事,必心生间隙。如何还能再为君臣。更有甚者,大汉向来,宽法严律。譬如,只诛首恶,从众减免。
  若董氏之罪,天子首恶。二董家小,皆可保全。天子虽不当诛,却要退位伏罪。何况,天子本就非出汉室。
  于董太皇而言。此乃,最佳结局。
  于是乎,窦太皇又道:“董侯,乃贼臣董卓所立。童子,又出何后所择。长姐,无过。董侯,亦无过。”
  “妹言,是也。”董太皇这才,涣然冰释。
  累日惊怖惶恐,心乱如麻。如何能倍思前后。经窦太皇提醒,这才幡然醒悟。从始至终,董侯称帝,皆非出董太皇授意。甚至,鱼目混珠,亦是何后,精挑细选。何后,今为甘后。唯少数人知。天下芸芸众生,皆以为。灵思皇后早已葬身,西园大火。尸骨无存。
  乃至于,董侯登基。追尊“亲母”王美人,为“灵怀皇后”。与先帝合葬文昭陵。
  董侯一片孝心,不曾想,竟非母子之亲。
  待董太皇,稳住心神。窦太皇,这才言语相问:“董侯其父,究竟何人?”
  董太皇一声哀叹:“非不欲,实不能也。”
  屏退左右。窦太皇,耳语言道:“莫非,王上乎?”
  董太皇,闻声色变:“妹,何出此言。”
  窦太皇,美眸深邃:“董侯与王美人子,年岁相若。虑及长姐,十月大期。时,王上余毒未尽,无所出也。”
  窦太皇,心思缜密。一语破天机。
  董太皇,百口莫辩。自无言以对。
  永乐隐秘,牵扯帝后名节。若董太皇不能,自证清白。董侯被废,董太皇亦难幸免。需废太皇尊号,贬为“慎园贵人”。并董侯,母子同被遣送至河间慎陵,为孝仁皇守陵。遇赦不赦,终老此生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902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